去年豐台百姓眼中的「十件大事」揭曉,老年人吃飯問題排第一
新京報訊(記者薑慧梓)4月9日,北京豐台2024年百姓眼中的「十件大事」揭曉。豐台長者美食地圖發佈、地鐵1號線支線開工建設、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燕景台建成開放等入選。
此次評選自春節前夕啟動,首先徵集推選出15件「候選大事」,隨後,自3月28日起,在「北京豐台」全媒體平台及新媒體矩陣公開投票。截至4月3日18時,共5萬餘人參與投票,最高得票數超過3.3萬票。
票選出的「十件大事」分別是:豐台長者美食地圖發佈 涵蓋228個養老助餐點;北京第五實驗學校豐台科技園校區啟用;地鐵1號線支線開工建設 利好豐台河西地區發展;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燕景台建成開放;國家自然博物館新館在南中軸開建;北京口腔醫院新建主院區全面開診;長辛店老鎮城市更新項目樣板區煥新亮相;成功舉辦北京園博園「京綵燈會」、宛平新春嘉年華;永定河13公里親水廊道建成開放;「民生項目池」機制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十件大事」中,排在首位的是「豐台長者美食地圖發佈 涵蓋228個養老助餐點」。據瞭解,去年,豐台養老助餐點已經服務43萬多人次。
在南苑街道新宮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助餐點,臨近午間開餐時間,老人們已經排起長隊。隔著玻璃罩看過去,有西紅柿炒雞蛋、燒茄子、青椒肉絲、山藥木耳,還有包子、饅頭、米飯等各種主食,令人食指大動。

「我每天中午都來這兒吃,可口還特別方便。」住在附近的陸大爺今年84歲,耳朵有些背了,但說起話來依然聲音洪亮,陸大爺這一餐花費12元。「一葷一素一湯,主食不限量。」助餐點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標準的午餐對外是18元,刷老年卡可以享受12元的套餐價。
據瞭解,南苑街道現有常住老年人口約1.8萬人,佔常住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街道採用「6+N」養老助餐服務模式,設置8家養老助餐點,就近解決區域老年人吃飯不便問題。
家住右安門街道的李正民夫婦是附近助餐點的「常客」,子女不在身邊,做飯成了老兩口的負擔,「買菜、洗菜、切菜、炒菜,一圈下來腰酸腿疼,真是做不動。」現在花10多塊錢就能吃上一頓營養均衡、乾淨衛生的飯菜。「看起來是吃飯這一件事,其實是改善了我們老年人的生活狀態。」李正民說。
記者從豐台區民政局瞭解到,截至目前,豐台區養老助餐點已達到272個,下一步將推出「老老人」定製菜譜套餐,讓老年人吃得更健康。
「北京口腔醫院新院區開診」也入選了今年的「十件大事」。豐台區衛健委主任牛倉林介紹,新院區自開診以來,門急診人次和出院人次雙提升,填補了豐台西南部大型三甲口腔專科空白。今年,豐台區疾控中心新址將啟動改造,區心理衛生中心新建項目已經立項批複,此外還將建成眼科、血透、康復3家社區診療中心,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南中軸上,59米高的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燕景台視野開闊,國家自然博物館新館建設工地塔吊林立。南中軸地區發生的變化也是豐台百姓心中的大事。

作為中國唯一的綜合性國家級自然博物館,去年9月,國家自然博物館新館啟動建設,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包含展覽陳列區、教育科普區、藏品收藏區等區域。豐台區住建委黨組書記、主任許可透露,該館計劃於2029年10月試運營,預計年接待量可達200萬人次。今年,首都規劃展覽館等也將在南中軸佈局。

在河西地區,從「零地鐵」到「半小時生活圈」,地鐵1號線支線將改寫20萬居民的出行方式。目前,地鐵1號線支線已全線進場施工,豐台區將圍繞該線路統籌佈局北京(北宮)低空技術創新園、王佐新質產業園、王佐龍湖天街、園博合生彙等,以「軌道上的河西」帶動區域發展。
「這場項目數、投資額均居全市第一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將推動1.8萬居民步入優居時代。」許可告訴記者,去年備受關注的豐台區7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已經進入安置房建設階段,建成後可提供約6500套安置房。今年還將新謀劃時村和右安門地區城中村改造項目。
此外,「民生項目池」機制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事件也入選「十件大事」。去年,豐台區將接訴即辦工作中出現的443個集中、高頻、難點訴求納入「民生項目池」清單,覆蓋住房改善、環境提升、交通出行優化等,辦理完結率100%。今年第一批97個「民生項目池」項目已經公佈,預計將投入1.3億元。
此次評選的發起方、豐雲台(北京)融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郭靜表示,「十件大事」涵蓋教育、醫療、養老、生態、文化、社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評選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出發,讓百姓成為城市發展的「閱卷人」。
編輯 張磊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