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宇宙加速膨脹的「幕後推手」暗能量,國家天文台有新發現

暗能量是宇宙加速膨脹的「幕後推手」,目前宇宙中有68%都是暗能量。4月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發佈在暗能量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基於「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項目的相關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宇宙中的暗能量可能正隨時間推移發生變化,而非傳統觀點認為的是一個恒量。

暗能量是宇宙加速膨脹的「幕後推手」

暗能量研究是當代天文學與宇宙學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自20世紀末發現宇宙加速膨脹以來,科學界認識到,傳統的引力理論與普通物質成分無法解釋這一現象,必須引入一種全新的、神秘的宇宙成分——暗能量。作為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幕後推手」,暗能量的真面目至今仍未被揭示,是現代物理學中最大的未解之謎之一。

「宇宙很大,我們如果用一個視角去看,一定是盲人摸象,需要從不同角度綜合使用不同手段。」國家天文台副台長、研究員趙公博說,科研人員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超新星爆發、引力波和重子聲波震盪探測宇宙,得出了一張「餅圖」——宇宙中只有約5%是普通物質,約27%是暗物質,約68%是暗能量。

他說,暗能量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可以是一種真實存在的能量成分,也可以是一種未知的物理機制。「我們還無法解釋暗能量的本質,只知道它的某些性質,比如壓強、密度,這些性質會帶來一些觀測上的效應,通過這些效應可以限制其比例等。」

在標準宇宙學模型(ΛCDM)中,暗能量通常被視為一種不隨時間演化的真空能量。這一模型在過去二十多年里成功解釋了大量宇宙學觀測數據,被廣泛接受為當前最簡潔且有效的理論框架。然而,隨著宇宙學觀測技術的發展與數據精度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漸發現,在ΛCDM模型下,不同類型的觀測數據之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自洽。這為ΛCDM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探索暗能量的性質乃至更深層的物理理論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新發現對傳統宇宙學模型構成挑戰

據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鄒虎介紹,「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項目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暗能量觀測計劃之一,是聯合了全球70餘家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

DESI依託4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進行研究,望遠鏡的主焦點上加裝了5000個光纖定位「機器人」,將天體的光導到10台光譜儀上,形成巡天光譜。類似於「人口普查」,科研人員對千萬量級的星系、類星體進行觀測、普查,通過光譜研究它們的性質以及在宇宙空間中的分佈,獲取宇宙的膨脹信息和歷史,進而研究暗能量。

趙公博團隊利用自主開發的新方法,通過深入分析DESI最新觀測獲得的宇宙學距離數據,並結合超新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發現暗能量的狀態方程隨著宇宙演化而發生變化,即暗能量很可能存在動力學屬性。此結論對傳統的宇宙學模型構成挑戰,意味著暗能量可能並非恒定不變的真空能量,而是具有更複雜的演化行為。

國家天文台發佈暗能量動力學屬性檢驗重大成果示意圖。國家天文台供圖(背景圖片來源:DESI官網)國家天文台發佈暗能量動力學屬性檢驗重大成果示意圖。國家天文台供圖(背景圖片來源:DESI官網)

這項研究為揭示暗能量的物理本質開闢了全新的研究方向。趙公博說,課題組將持續利用DESI後續觀測數據進行更精細的分析,並與國際同行攜手,力求通過高精度的測量和更完備的理論模型,對暗能量的動力學屬性進行更全面、更嚴格的檢驗。

在點評該成果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常進說,這表明,暗能量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暗能量的觀測和理論解釋等方面還大有可為。「暗能量的動力學屬性研究是高風險項目,趙公博團隊能在DESI項目中展示中國天文學家的研究水平,我感到很高興,這表明團隊十多年的堅持沒有白費。」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