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第一村」藏著什麼流量密碼?|文化中國行

04:30

中國作家第一村,藏著什麼流量密碼?

東莞樟木頭鎮官倉社區,麻石路蜿蜒,水墨青磚房在紅燈籠映襯下,格外古樸動人。這裏,是「中國作家第一村」的所在地。

「中國作家第一村」。

前幾天的清明假期,「中國作家第一村」遊人如織,深圳、廣州等地的遊客慕名而來,不僅打卡了文學空間,還觀看了當地特色的麒麟舞,品嚐地道的客家美食。

經過兩年時間改造,「中國作家第一村」2.0版本上新,「中國作家第一村」展館、泊書店、墨引書房、麒麟館等全新文化空間一一亮相,讓這座3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煥發新生,成為文化賦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生動樣板。

「中國作家第一村」。

▶▶「中國作家第一村」2.0版本上新

官倉古村,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古村保留著客家建築群,一座「正南門」門樓及12條縱橫貫穿的麻石巷格局方正,在珠三角並不多見。

乾隆年間,清朝莞邑第一富豪——客家人蔡殷寶在官倉古村修建三家巷,三家人同居一巷,古村至今保留著蔡氏宗祠、斐然蔡公祠兩座祠堂。隨著古村逐漸破敗,村民早已遷出。

藉著文學的契機,古村迎來改造。2023年,作家村實體村落項目啟動,迎來了新的蝶變。2萬平方米的客家古建築經過修繕,活化為各具特色的作家工作室。

300多年的客家古村,迎來了天南地北的作家「入夥」。

王鬆、王十月、陳啟文、雪漠、魏紅花、丁燕、趙勤等作家紛紛進駐工作室,放眼望去,它們既互相獨立,又串珠成鏈。「實體化的作家村為作家提供了精神樂園,大家可以相互取經、相互取暖。」國家二級編劇、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王康銀說。

國家二級編劇、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王康銀。國家二級編劇、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王康銀。

「這裏山清水秀,花可以一樹一樹地開放,還不乏火熱的生活場景。這種環境宜動宜靜,非常適合寫作。」南方+記者來到官倉古村時,遇到在這裏創作的中國作協會員、東莞作協主席團成員趙勤,十多年前,一直居住在烏魯木齊的她來到東莞,被樟木頭所瀰漫的煙火氣與鬆弛感深深打動,便下決心定居於此,計劃從媒體人向專業作家轉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東莞市作協主席團成員趙勤。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東莞市作協主席團成員趙勤。

趙勤說,得益於作家村提供的寬鬆創作環境,這些年,她可以不慌不忙地實地走訪,心無旁騖地一手寫虛構,一手寫非虛構,「創作過程非常美妙,可以說,我的小說創作之路是從東莞起步的,而我目前所有重要的文學作品都是在東莞完成的。」

如今的「中國作家第一村」,吸引天南地北的文學愛好者前來,已經有97名作家入駐,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新時代文學創作的重要基地。

▶▶撬動文學產業鏈賦能「百千萬工程」

古時,樟木頭鎮是東莞唯一的純客家人聚居地,如今,現代異鄉人為文學逐夢而來。數百年來,這裏一直都是異鄉人逐夢的樂土。

文學如何激活沉睡300多年的古村?

兩年時間,從「沉睡已久」的古村變身人氣興旺的作家村,作家村不僅進駐了書店、餐廳、咖啡館等多元業態,麒麟舞、客家山歌、帳篷文化節等活動也為古村聚起人氣、煙火氣。

「中國作家第一村」。

巨大的變化在官倉社區發生——它的常住人口增長約30%,居民房屋的出租率也從50%提高至98%,租金收入也有了大幅提升。此外,社區集體資產也預計從1.13億元增至6億元。

今年以來,官倉社區努力延伸「作家村」產業鏈,推動作家宴會廳、作家村民宿等一批項目落地,探索研學遊、親子遊等「體驗式旅遊」方式,並配套開發文創產品,推進版權交易、影視拍攝、企業宣傳服務等業態配套服務產業,以此延長文學的產業鏈。

我們是一步一步把商業的內容加進來的,不能打破作家村的平衡。其他的文創園或許會更重視空間的運營,而作家村的底層邏輯是文學,垂直、純粹且更具有專業性。所以在選擇活動以及商家的時候,我們需要更謹慎地去考慮它的公共服務性質。」「中國作家第一村」公共服務平台負責人李澤龍說。

據瞭解,作家村所在的官倉社區已經入選為全省第二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對象,而以官倉社區為藍本的全鎮「百千萬工程」規劃在全省獲評「優秀」等。

「作家村、官倉社區要營造有‘造血’能力的文旅氛圍。」官倉社區黨委副書記張小芝介紹,社區的作家驛站項目也將於今年8月啟動,這是官倉社區串聯全域旅遊發展的第一步。作為作家村配套元素的延展,作家驛站將成為集研學、作家服務、餐飲等於一體的綜合商圈。「要以作家村為依託,繼續探索‘文學+旅遊’‘文學+影視’‘文學+教育’等融合發展路徑,讓文學與藝術持續賦能‘百千萬工程’。」

統籌:李培 郭珊

采寫:南方+記者 戴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