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綠電沃土好「風光」
沿著遼寧營口的海岸線,一聳約90層樓高的巨型風電機組悠悠地轉著,源源不斷把風能轉化為綠色電能輸送至千家萬戶。

這是目前國內單機容量最大的18兆瓦風力發電機組,佇立於華能營口仙人島熱電廠。「從地面到葉片最高點超過了270米,葉輪旋轉一圈可發電44度,足夠一個普通家庭用電一星期。一台這樣的風電機組運轉一年,就能滿足4萬戶家庭的年用電需求。」就在公司副總經理蔣立軍說這段話的時候,發電葉片又轉了一圈。
而這「一圈」,僅僅是遼寧省在綠電探索里的一小步。2024年,遼寧憑藉綠色電力交易電量127.83億千瓦時,排名全國第二,是全國僅有的兩個綠色電力交易超百億規模的省份之一。
前不久,在遼寧召開的「振興新突破 決勝勇爭先」主題系列新聞發佈會上,遼寧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省能源局局長張楠介紹,遼寧省風電、光伏總裝機達到2969萬千瓦,較2020年翻一番。「遼寧持續推進能源結構向‘綠’而行、向‘新’而生,能源發展正朝著安全、低碳、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穩步邁進。」
回望十年前,遼寧省清潔能源佔比僅為16.42%,2024年,這一比例升至51.14%。十年間,從「烏煙瘴氣」到「綠電沃土」,漫天煙塵不再,綠意蔓延開來。這條清潔能源的轉型之路,遼寧是如何「跑」出來的?
綠電從哪來?「風光水核」都是這樣的存在
綠電指的是通過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水電站發電、核電站發電等產生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相較常規的化石能源發電,更有利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綠電追風而至。在錦州市黑山常興風電場集控中心遠眺,180颱風力發電機組擎天而立,葉片隨風舞動。這裏每年將發出7.7億千瓦時清潔電能,等效節約標煤26.2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5.72萬噸。
綠電向光而行。在阜新市彰武縣的高爾沁沙地,國網阜新供電公司承建的華能阜新彰武50萬千瓦光伏治沙示範項目220千伏送出工程於2024年底正式投運。光伏板抬高,拉開間隙,可以有效消減風速、減少沙塵危害。同時通過板間種植農作物開展荒漠化治理,實現光伏發電、生態修復、鄉村振興等多重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綠電順水而來。在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附近的水豐水電站,平均年發電量34.8億千瓦時,在發電的同時也承擔了下遊艱巨的防洪任務。
綠電深藏核中。位於大連瓦房店市的遼寧紅沿河核電站2024年全年上網電量為482.7億千瓦時,約佔大連市全社會用電量的98%。累計上網電量超過3317億千瓦時,等效減少標煤消耗近1億噸。
「這些清潔電能在電力市場中,有著獨一無二的‘身份證’。購買‘綠證(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憑證)’,就能證明使用的是綠電了。」遼寧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市場處張曄說。
截至2024年底,具備綠電交易資質的新能源裝機達948萬千瓦,同比增長640%,為綠電交易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來源。
2025年前兩個月,遼寧已累計達成綠證交易33筆,綠證交易量109.55萬張,對應電量達333.78億千瓦時,較2024年大幅增長。
綠電可靠嗎?打破「看天吃飯」
風光發電難免「看天吃飯」,如何保障穩定供應?
抽水蓄能電站是靈活調節的最好選擇。利用電網中負荷低谷時的電力,由下水庫抽水到上水庫蓄能,待電網高峰負荷時,水便被釋放到下水庫,通過發電設施轉化為電能。這樣,發電站成了「充電寶」,陰天無風的時候,綠電從這裏「湧出」。

今年3月1日,在北京召開的遼寧與央企深化合作座談會上,總投資85億元的國網新源遼寧清原二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正式簽約。項目投運後,清原地區抽水蓄能電站的總裝機容量將達到300萬千瓦,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
在城市里,也有一種「充電寶」,一旦城市電網失電,這個「充電寶」可以成為電網發電機「黑啟動」的電源。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科儲能)研發的全釩液流電池所組成的大型儲能電站便肩負這一使命。
「如果大連市停電,儲能電站可以為整個大連市的應急場所提供4個小時的電力供應,保證特殊時期的用電需求。」融科儲能總經理王曉麗介紹。目前,融科儲能已經在國內外實施近40項全釩液流電池工程項目,累計裝機容量超過720兆瓦時。

儲能護衛城市電網安全,而在電網的輸送環節,有「天降奇兵」來守護。
冬季用電高峰時,丹東發生兩處地線斷股缺陷,一旦因故障導致斷電,將影響主網架的穩定性。
在數個維修方案中,最終確定採用直升機吊索作業方法。這是一次不停電消缺工作——2小時的路程,10分鐘就到位;2小時的任務,40分鐘就被完成。
作業中,一架直升機通過機身下掛絕緣繩索的方式攜帶作業人員升空,10分鐘後精準平穩地將作業人員下放至500千伏輸電線路導線上方的既定位置。到達作業位置後,作業人員使用專業工器具快速纏繞修補地線,40分鐘後完成消缺工作。
4個小時的工作,50分鐘完成,這是帶電作業領域的一次突破,不僅提升了輸電線路運行效能,也為東北地區降溫保供大背景下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高效消缺手段。
從風光電場到用戶電表,綠電價值幾何?
在遼寧,綠電的智慧化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滲透至生產、消費與管理的全鏈條。
強風來臨,風力發電機巨大葉輪旋轉,電力源源不斷注入電網。「預計今晚新增風力發電量待消納,否則將造成‘棄電’。」調度指令信息上線國網鞍山供電公司鞍山菱鎂工業虛擬電廠。入駐平台的相關菱鎂企業當即做出增加生產的計劃。依靠虛擬電廠,電網企業高效組織高耗能用電企業,迅速消納新能源發電,實現綠色電力有效利用。
據推算,遼寧現有菱鎂企業如果全部實現智能響應調節指令功能,可消納棄風棄光電量2.8億千瓦時,為企業降低電費成本1.7億元。

沈西熱電廠通過「國能e電」平台完成綠證劃轉,每度電的來源均可追溯。該廠技術員指著系統界面說:「從風光電場到用戶電表,綠電的‘綠色基因’一目瞭然。」
都在用綠電,綠電好在哪?大連第一互感器有限責任公司產品曾經遠銷海外。但歐洲客戶對產品碳足跡要求的提高,使該公司的出口銷售一度停滯。
緊要關頭,大連供電公司綠電綠證服務專班成員輔助企業優化綠色用能策略,助力企業降碳增效。「在大連供電公司的幫助下,我們順利辦理綠電交易業務,當年即減少2227.4噸碳排放,碳排放降低71.72%。我們的碳排放量大幅削減,滿足了歐洲客戶提出的產品降碳要求,還榮獲了國家綠色工廠的稱號。」該企業安環部經理徐東權說。

看到了使用綠電的好處,購買綠電和綠證交易的用戶群體不斷壯大。2021年,交易用戶只有3戶,而到了2024年,猛增至440戶。其中,石油化工、冶金鍛造、生物製藥、汽車製造、5G通信等行業成為購買綠電綠證的主力軍。
從山穀間風電機組日夜不停的旋轉到菱鎂企業的智慧調峰,綠電正以多元形態融入遼寧的經濟肌理。未來,隨著虛擬電廠等技術的深化應用,遼寧有望成為全國綠電創新的樣板間,為這片廣袤的黑土地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山巒之間,鬱鬱蔥蔥,高大的風車星羅棋布;荒漠原野,廣闊無垠,整齊的光伏板熠熠生輝。從山間的風點亮城市的燈,到建成綠電綠證服務站,遼寧在綠電發展中創新實踐的腳步不斷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