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滴血》導演特德·科切夫去世,享壽94歲

來源:澎湃新聞

憑藉《內陸驚魂》《布迪·克拉維茨的學徒生涯》《第一滴血》《老闆去渡假》等影片聞名於世的加拿大著名導演特德·科切夫(Ted Kotcheff),於當地時間4月10日離世,享壽94歲。科切夫的家人對外證實他去世的消息,但並未透露具體原因。

特德·科切夫特德·科切夫

佳作《內陸驚魂》一藏四十年

雖然特德·科切夫的導演生涯橫跨六十餘年,卻稱不上十分順遂。他早年從電視導演起家,年輕時前往美國恰好撞上麥卡菲主義的槍口,被驅逐出境,前往荷李活的道路被徹底斬斷。轉往倫敦發展後,科切夫繼續在電視領域耕耘,四十歲之後,才漸漸有更多的機會拍攝大銀幕作品。

然而,他早年執導的佳作如《內陸驚魂》和《布迪·克拉維茨的學徒生涯》的價值,始終未獲充分發掘。之後雖得以前往荷李活發展,執導的《第一滴血》票房大賣,但他為了自己的信念,毅然拒絕了續集的片約。

史泰龍(左)與科切夫在《第一滴血》片場史泰龍(左)與科切夫在《第一滴血》片場

特德·科切夫於1931年4月7日出生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多倫多,父母是保加利亞所屬的馬其頓移民。從多倫多大學獲得英國文學學位後,他便進入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先是從電視節目舞台的普通工作人員做起,沒過幾年,24歲的他就成了加拿大最年輕的電視劇導演。不過,科切夫一直很想去國外長見識,於是便在1957年前往英國倫敦,開啟一段超過十年的異鄉生活。

之所以沒有像絕大多數加拿大同行那樣選擇到隔壁的美國施展抱負,源自科切夫剛工作沒多久後一次莫名的經歷。1953年,他為了看百老彙的演出,人生頭一遭踏上美利堅的土地,不料回國時被邊境人員逮捕,原來是加拿大警方提前將他曾參加左翼讀書會的消息通報給了美國聯邦調查局。科切夫因此被貼上「共產主義者」的標籤並遭驅逐,直到1972年才得以重新進入美國。

來到倫敦後,特德·科切夫繼續靠執導電視劇和製作節目謀生,看似只是應接不暇地完成「命題作文」,卻磨煉了他的導演才能,使他學會如何靈活應對各種題材和類型。「我當時做的是每週一小時的劇集選集節目,一週拍戲劇,一週拍喜劇,一週拍歷史劇。你能試出自己到底擅長什麼。」科切夫日後曾如此說道。

《金屋藏嬌》刻畫了一對夫妻由不顧一切相愛到彼此厭惡的經過。

與此同時,科切夫也獲得機會從螢屏轉戰銀幕,由占士·美臣、約翰·米斯主演的《桃源春戀》(Tiara Tahiti)以及羅倫斯·沙維和簡·西蒙斯主演的《金屋藏嬌》(Life at the Top)都獲得不錯的評價。甚至,在此之後,剛拍完《放大》的意大利名導米開朗基羅 安東尼奧尼還請他提些建議,以便能刪減20分鐘。「我給的那些建議大約是要刪掉18分鐘的內容,出乎意料的是,他最後幾乎完全採納了。」

《內陸驚魂》曾入圍康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971年,科切夫的《內陸驚魂》(Wake in Fright)入圍康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雖然沒有獲獎,但這部在澳州拍攝的作品,充分展現了文明在暴力得以釋放的極端環境中會變得如何不堪一擊,以及所謂的男性氣概如何演變為集體無意識並壓抑人的本性。片中一段以快速剪輯呈現的袋鼠被真實獵殺的蒙太奇畫面,其血腥及殘暴程度堪稱影史罕見(雖然片末註明這段拍攝由專業獵手協助完成)。

《內陸驚魂》被視為澳州「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後來執導了《懸崖上的野餐》《楚門的世界》等佳作的彼得·威爾,當年也曾在劇組學習。它原本有望成為科切夫第一部在世界影壇大放異彩的作品,不承想發行公司很快破產,影片的膠片在倉居里一放就是四十年。直到2009年的康城電影節,這部佳作才重見天日,馬田·斯科塞斯在為該片做導賞時,稱其「讓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科切夫在《布迪•克拉維茨的學徒生涯》拍攝現場。

因反對越戰,不願執導《第一滴血》續集

1974年,科切夫重回闊別已久的故鄉,拍攝了《布迪·克拉維茨的學徒生涯》(The Apprenticeship of Duddy Kravitz)。該片由憑藉《美國風情畫》聲名大噪的李察·德萊福斯主演,講述出生於工人階級猶太家庭的年青人布迪,如何為了獲得社會公認的成功,不擇手段一步步往上爬的歷程。

在當年的柏林電影節上,《布迪·克拉維茨的學徒生涯》一舉拿下最佳影片金熊獎。這是科切夫獲得的第一個重要獎項,也可以說是他整個導演生涯最重要的獎項;更重要的是,它還成了科切夫前往荷李活的敲門磚。他本人曾在回憶錄《導演剪輯:我的電影人生》(Director’s Cut: My Life in Film,2017)中寫道:「《布迪·克拉維茨的學徒生涯》是我事業的軸心,也幾乎是我人生的軸心。」

在荷李活拍了《搶錢夫妻》(Fun with Dick and Jane)等幾部主流商業片後,1982年上映的《第一滴血》(First Blood)成了科切夫第一部票房大賣的作品。該片的成本約1600萬美元,上映後三週蟬聯北美票房榜首,全球票房更是超過1.25億美元(約合如今的3.17億美元),還一舉開創了「蘭博」這一動作片大IP。

《第一滴血》開創了「蘭博」這一動作片大IP。

值得一提的是,三年之後的1985年,《第一滴血》作為「內部參考片」引進中國,在小範圍內放映。隨著錄像帶的普及,該片成為一代中國觀眾的荷李活動作片啟蒙。

無疑《第一滴血》將科切夫的導演生涯帶上了高峰,但他卻拒絕執導續集。2016年,他在接受《電影人》(Filmmaker)雜誌採訪時回憶到:「他們給我看了續集的劇本,我說,‘第一部里他沒有殺人,這部里他要殺掉75個人’。這部續集就像是在為越南戰爭唱頌歌,而我認為那是歷史上最愚蠢的戰爭之一。55000名美國年青人死去,許多退伍軍人自殺。我做不出那樣的電影。儘管那部續集票房達到3億美元,我本可能因此大富大貴。」

黑色喜劇《老闆去渡假》如今已成邪典經典。

1989年,科切夫執導的黑色喜劇《老闆去渡假》(Weekend at Bernie’s)也獲得不錯的票房。影片講述兩名保險公司員工發現他們的老闆遭人殺害,可為了享受難得的渡假派對生活,他們想盡辦法將老闆偽裝成還活著的樣子。不過,科切夫同樣不願再執導續集,他笑稱自己「已經用盡了所有關於死人的笑話」。在邪典電影的風潮興起後,這部舊作又重新被年輕一代的影迷翻出來鑒賞。

科切夫的多年好友、製片人彼得·畢特(Peter Bart)評價他稱:「特德·科切夫為他的電影注入了真正的智慧與人性。他能通過《老闆去渡假》讓我們對人性的弱點開懷大笑,也能在《搶錢夫妻》中喚起對人生脆弱的共鳴。不論他在哪裡工作,他都會懷抱深刻的人文關懷,也能贏得演員們的極大喜愛。」

在職業生涯末期,科切夫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成就便是擔任NBC常青劇集《法律與秩序:特殊受害者》(Law & Order: SVU)的製作人,並且一直持續了13季。

2017年,科切夫出版了回憶錄《導演剪輯:我的電影人生》。

退休後,除了回憶錄《導演剪輯:我的電影人生》之外,科切夫還出版了三本詩集,晚年與華裔妻子Laifun Chung相伴。兩人的女兒亞曆山迪拉維杜華(Alexandra)也是一位電影導演;兒子湯馬斯(Thomas)是一位鋼琴演奏家,曾為多部電影作曲。他的第一任妻子是與他合作過《內陸驚魂》的英國演員西爾維婭·卡伊(Sylvia 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