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苦果子」到「金豆子」 點亮鄉村致富夢

春日的滇西高原,陽光斜照高黎貢山,怒江從山間奔騰而過。在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新寨村,漫山遍野的咖啡樹掛滿了殷紅的咖啡果,濃鬱的甜香順著山間公路飄向遠方。
「當前,我們村每年咖啡的總產量達到了4000多噸,2023年的產值超過了1.3億元,2024年的產值接近兩個億。」站在村口,新寨村黨總支書記王加維指著遠處的咖啡樹,跟記者話起了家常。「喝小粒咖啡,看萬畝咖啡園,讓我們村一下子成了網紅打卡地,每年來旅遊的超過2000人,把當地的土特產、餐飲、民宿全都帶動起來了。」
這個小山村,用一杯杯醇厚的小粒咖啡,講述著中國咖啡產業從「種植者」到「品牌創造者」的華麗轉身,用一粒粒咖啡豆,串聯起田間與舌尖、山區與世界的金色橋樑,書寫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從「苦咖啡」到「甜日子」
曾經,新寨村的咖農們守著金山過窮日子。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飄香的「金豆子」曾是讓咖農愁眉不展的「苦果子」。
「2015年前,咖啡豆收購價每公斤不到6元,除去成本幾乎不賺錢,甚至還要倒貼錢。」王加維回憶起當年的困境,語氣里仍透露著一絲無奈。「看著滿山的咖啡樹,心裡真不是滋味。」
2017年,隨著村里第一座咖啡莊園落地,咖農們迎來了轉機。王加維告訴記者,新寨村以「訂單農業」模式推行標準化種植,咖農們按照「紅果單采、分級晾曬、低溫烘焙」的規範流程生產,優質生豆收購價飆升至60元一公斤,整整翻了10倍。
「以前生豆賣6元一斤沒人要,現在精品豆能賣到60元,快遞車還能直接開到地頭收,這變化比咖啡豆的回甘還讓人甜到心裡。」今年已經65歲的咖農張和雲,種植咖啡已經40多年了,回憶保山咖啡這幾年的轉型之路,就像品嚐一杯咖啡,有苦有酸,苦盡甘來。
張和雲告訴記者,他種了50多畝咖啡,2024年產量超過了14噸,收入55萬元。「現在很方便,從網上、手機上下單,咖啡豆48小時就能到北上廣的客戶手裡。」
快遞網絡的暢通,讓咖啡從「藏在深山無人知」變成「雲端暢銷香四方」。咖啡價格騰飛讓咖啡產業成為當地促農增收、賦能全面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
雲南省郵政管理局副局長榮蓉告訴記者,近年來,保山市推動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推進快遞進村,村級寄遞物流綜合站覆蓋率達88.6%,同時積極推動「快遞進廠」,支持引導郵政快遞業與咖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小粒咖啡」上行步伐不斷加快。
數據顯示,2024年,保山市郵政快遞行業寄遞咖啡超1200萬件,帶動咖啡網絡交易額近200億元,同比增長31.9%,深化客貨郵融合等降低咖啡上行寄遞物流成本超1200萬元。
快遞是連接城鄉的「橋樑」,更是激活產業的「鑰匙」。如今,這條「鑰匙」打開了雲南咖啡的新局面。王加維告訴記者,新寨村每年接待遊客10餘萬人次,咖啡業產值從2018年的3000萬元增長到2024年的近2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突破3萬元,「紅果果」成了興村富民的「金果果」。「越過越好的幸福生活,如同這裏的咖啡一樣,回味綿長。」
從咖農到「研究員」
沿著盤山公路驅車而上,在海拔1400多米的佐園咖啡莊園里,咖農番啟佐正在給遊客講解咖啡豆的製作工藝。誰能想到,這位曾經只會埋頭種地的憨厚農民,如今已是雲南省農科院的研究員。
他與雲南省農科院合作培育出雲咖一號、二號、三號、四號新品種,曾榮獲雲南省生豆大賽第一名、雲南省精品咖啡生豆大賽第一名。
「在2007年左右,咖啡產業最低谷的時候,咖啡運不出去,我們都是自己背著咖啡去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推銷。」番啟佐從12歲就開始種咖啡,到現在已種了37年,談到咖啡產業在當地的發展,番啟佐記憶猶新。
「如今,隨著國內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植和咖啡品質的提升,我們雲南的咖啡已經銷往全世界,咖啡價格也達到了新高,今年種植一畝咖啡園能收入1萬5左右。」經過近40年的堅持,番啟佐不光自己富起來,還帶動2000多名農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
優質咖啡不愁賣,但如何讓深山裡的豆子快速「飛」向全國?快遞企業的「精準滴灌」成了關鍵。某快遞企業雲南市場負責人丁碩表示,保山小粒咖啡不僅是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的「金字招牌」,更是中國產品走向世界的潛力品類,快遞公司將提供全鏈路解決方案,不斷優化咖啡產業物流供應鏈,為小粒咖啡等「雲品」出滇出海注入新動能。
據昆明海關統計,2024年雲南咖啡出口量達3.25萬噸,同比增長358%,主要出口至德國、荷蘭、美國、越南等地。
從「新農人」到「外來創客」
楊竹是土生土長的保山小夥,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要把自己老家的咖啡推出雲南、推向世界。
2009年,正在讀大二的楊竹在淘寶上開設了一家銷售保山特產的網店,網店銷售的雲南小粒咖啡憑藉「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帶果酸」的獨特味道吸引了全國各地咖啡愛好者的喜愛,也吸引了當地更多創業者加入了銷售雲南咖啡的大軍中。
如今,楊竹不僅實現了「打造中國自己的咖啡品牌」的願望,還建立了自己的咖啡種植基地、加工廠。伴隨著近年來保山咖啡產業的精品化轉型,越來越多像楊竹這樣土生土長的保山年青人返回家鄉,以各種方式加入咖啡創業大軍,把雲南咖啡通過電商和快遞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
「以前咖啡收益不好,村子裡留不住人,大家都外出打工,現在種咖啡的效益逐年變好,更多的年青人願意留在這裏為咖啡產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據王加維介紹,有從北京回來開發咖啡香皂的設計師、有擁有幾十萬粉絲的咖啡測評博主,還有帶著無人機回鄉搞智慧農業的IT工程師。
不僅有當地「新農人」的回歸,更令人欣喜的是「外來創客」的加入。在大理古城,來自深圳的湯湯就因為一次旅行,便深深愛上了雲南咖啡。「這裏的咖啡豆有獨特的果酸和堅果香,只要一喝就會愛上。」
從咖啡店店員做起,到成為一家咖啡館的老闆,來到大理的9年時間里,湯湯對雲南咖啡的發展有著自己的體會。除了雲南咖啡自身品質外,快遞物流的迅猛發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咖啡豆的種類不同,不同的咖啡豆做出的咖啡的口味會有很大不同,隨著快遞的普及,我都可以先網購少量咖啡豆來進行調試,找到適合自己店裡口味的生豆以後,再開始大批次採購,這不但節省了來回路程的時間,還節省了店裡的成本。」湯湯表示。
在雲南,「咖啡+文創」「咖啡+研學」等新業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年青人們用短影片、直播、快閃店等新形式,讓雲南咖啡從農產品變身「網紅單品」。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新咖人」,用創意和科技重新定義著雲南咖啡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