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次漫遊古蜀道 82歲美國學者賈和普成都講述「中國故事」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吳德玉 攝影報導
「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我是如何踏上這條古老之路的,以及這條古道是如何闖入我的生活的。」4月13日下午, 暮春的寬窄巷子飄著銀杏新綠,三聯韜奮書店內,一位銀髮如雪、神采奕奕的外國老者,用流利的中文講述著她跨越半個世紀的東方情緣。她就是賈和普。此次她帶著自己的作品《劍門古蜀道行走記》與讀者見面分享,笑容滿面,精神煥發,談起蜀道,眼中有星辰閃爍。這位被譽為「」劍門蜀道文化擺渡人」的美國學者,剛剛完成人生第24次蜀道之旅。

自2001年以來,賈和普已先後24次到中國四川的劍門蜀道進行漫遊,並以建立網站、著述的形式,向全世界介紹她與古蜀道的故事以及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就在今年3月21日,82歲的「蜀道候鳥」、美國友人賈和普帶著12位外國友人來到廣元市朝天區明月峽景區,再訪明月峽古棧道,重溫徒步蜀道之源。
2015年,賈和普被劍閣縣政府授予「劍門蜀道使者」稱號;2016年和2017年,她連續兩年被任命為「劍門蜀道國際旅遊推介大使」。2025年3月19日,劍閣縣授予她「劍門蜀道國際旅遊終身推介大使」的稱號,以表彰她在研究蜀道歷史和宣傳蜀道文化方面所做的貢獻。這是該地區首次頒發此類終身大使稱號。
在英文著作《劍門古蜀道行走記》中,賈和普詳細介紹她在古蜀道上進行徒步旅行的見聞,其中包括沿途的景點、民俗、美食、傳統建築、人文遺址等,對中國幾千年的生態保護讚賞有加,並特別收錄了十餘條蜀道徒步推薦路線,此外還有對古蜀道人文歷史的梳理和蜀道徒步的介紹。全書不僅是一份行走指南,更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檔案,讀者們能夠跟隨她的腳步,通過她的視角,深入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巴蜀地區的獨特風貌,共同探索古蜀道的神秘色彩和壯麗景觀。2024年,賈和普的英文著作《劍門蜀道行走指南》被翻譯引進中文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賈和普與蜀道的淵源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62年,當時還是美國一所學院藝術史專業學生的賈和普,在波士頓博物館的一場文物展覽上,見到了來自中國的精美畫作、瓷器和青銅器,內心被深深地震撼。其中,唐代畫家所作的《明皇幸蜀圖》中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引起了她的強烈好奇。她覺得不可思議,「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幅畫,畫中的棧道架在高高的山崖側面上,當時我天真地認為這是畫家想像出來的。」 這次展覽後,賈和普決定主修中國藝術,並從此長期致力於中國歷史、文學和藝術的研究。由於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賈和普長期訂閱中國的畫報雜誌。20世紀80年代,她在《中國畫報》雜誌上偶然讀到一篇關於四川廣元重建棧道的文章,「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我在藝術作品中看到的棧道並非虛構,而是真實存在的。」
1996年,賈和普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她的足跡首先遍佈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熱門景點。然而,她的心中湧動著一種渴望,想要探訪一些遠離熱門旅遊線路的地方,尋訪中國傳統文化遺蹟。起初,她心中略有些忐忑,對於沒有常規旅行手冊的地方,不知道自己能否順利成行。就在這時,她發現了一本西方人在1909年徒步穿越中國後撰寫的《步行過中國》。受到這本書的啟發,賈和普跟隨其中的部分路線,展開了一段別樣的旅程。當然,她並非徒步者,而是借助各種交通工具,穿梭於廣袤的國土之間。
賈和普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各類書籍,從記者、旅行家、傳教士到地質學家在中國的見聞錄,她對中國充滿了好奇,渴望親眼見到那些書中描繪的古老文化遺蹟。在這樣深入的旅途中,她驚喜地發現了一些保存完好的石板古道。1999年春天,在雲南的一次徒步之旅中,她偶然發現了一段古代石板路。這段石板路或厚或薄,或長或短,宛如歷史的脈絡,引領著她穿越時光。她乘車輾轉於各地,只為追尋那些隱藏在山水之間的古老道路。

在尋找石板路的旅程中,賈和普邂逅了諸多令人動容的景象:傳統的老建築在歲月中靜靜佇立;農民們在田間辛勤勞作,彷彿時光從未改變;老年人身著傳統服飾,悠然自得;吊橋輕晃,石磨緩緩轉動,一切都宛如古老詩篇中的場景,讓她感動不已。也正是在這段旅途中,她想起了古畫中的廣元棧道。懷揣著對歷史的嚮往,她從雲南奔赴四川,先至成都,再抵達廣元。在當地人的熱情指引下,她踏上了翠雲廊古蜀道,自此開啟了她持續數十年的蜀道探索之旅。

賈和普與蜀道的故事,深深觸動了參與交流的四川大學古典文學教授王紅。她透露自己認真閱讀了賈和普女士的《劍門蜀道行走指南》,「書中不僅記錄古道遺存,更銘刻下無數溫暖的相遇。在書中她記錄了在旅程中給予她幫助的每一個人:導遊、熱心指路的人、司機、廚師……並對這些善良的人們表達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有一次,賈和普女士在旅途中錯過旅館,卻有幸被淳樸的農民熱情留宿,這種溫情的細節,文明血脈里的善意,讓人心生溫暖。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許多人和事,但那些美好的細節卻常常被我們忽視。賈女士書中記錄的這種互助關係,以及她對善意的接受和傳遞,讓我深信,無論未來面對何種挑戰,互幫互助和傳遞善意都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

此外,作為古典文學專家,王紅教授還從文學史的角度,對賈和普提到的《明皇幸蜀圖》及蜀道的歷史背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回應。她指出,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古至今,詩人們在這片大地上深情詠唱。劍門蜀道作為其中最艱險、最險峻的一條「詩歌之路」,不僅見證了無數文學作品的誕生,更成為了地理與人文的交彙點,充分體現了「山川與文學相互滋養塑造的文明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