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免費停車、影院臨時過夜……北京極端大風中的溫情與互助
大風裹著沙塵越來越近。
北京早早進行了防禦,行道樹提前疏了枝,戶外的交通標識和廣告牌被加固了一遍,商場撤下了易被大風吹跑的裝飾氣膜和廣告布。
但不少人對於這場極端大風的威力還是沒底。在響應「非必要不出行」的號召下,人們更多關注快遞員外賣員等戶外勞動者、晚歸者的安全,以及停在戶外的私家車。
當第一通電話打到商場客服中心諮詢「能否將車停在地下車庫」,並得到肯定的回覆後,北京各大商場開始接力發佈免費停車公告,北京市交通部門倡議更多場所開放地下停車場,供市民就近避險停放。各區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也密集發佈彙總的停車避險場所、為戶外工作人員提供熱水及簡餐的避風休息區等信息。
在最大風力達到14級的極端天氣中,政府、商戶以及熱心市民的互助與協力,讓奔波在外的人有了臨時避風港,停在路邊的車有了更安全的停車地,倒伏的樹被及時清理,流浪的貓也得以妥善安置。
卸下攔車杆
囤菜、給窗戶貼上膠帶,解決了生存安全的問題,很多人想起了自己露天停放的汽車,它們隨時可能被掉落的樹枝、倒下的樹、刮來的鐵皮砸中。
也得給汽車找個「避風港」。4月11日上午,石景山區,京西大悅城的客服中心接到了一位市民的諮詢電話,「能不能把車停在你們的地下停車場里?」
客服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只能在公司內部一級級上報。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諮詢電話湧進昌平超極合生彙、海澱大悅城、豐台合生廣場和萬達廣場等商場的客服中心……
沒有人要求免費,最多就是問能不能優惠一些,大家想的是,晚上能有個安全停車的地方。
「一定有更多的人有這個需求,我們得快速處理。」京西大悅城工作人員霍晴晴回憶。不到下午2點,商場領導作出了決定,從11日下午4點到13日晚上10點,開放地下停車場,供市民免費停車。
推廣部開始製作海報,物業部把停車系統調為免費,趕在下午兩點半,他們把這則通知在商場的各個社交平台發佈。
附近居民陸續開車過來,到11日晚上,這個有1100個停車位的地下停車場已經基本停滿。
「這次我們是第一家(開放免費停車的商場),感知到了大家的需求之後做了這個決定。」霍晴晴自豪於公司的決定。

緊接著,朝陽、石景山、豐台、通州等區的部分商圈和商場迅速響應,宣佈在特定時段免費開放停車場,為市民提供就近停車避險服務。
信息被一遍遍彙總傳播。4月11日晚,「北京朝陽」公眾號發佈多個商場免費停車的信息,評論區里還在留言接力。截至12日下午,朝陽區各大商圈、園區已為市民免費提供3.3萬餘個停車位。
11日晚上8點半,鄭曉嘉接到豐台區商務局和右安門街道辦的電話,政府希望他們能開放一些避風場所給周邊居民停車。
他是豐台區西鐵營萬達廣場的總經理,接到電話後,和集團做了彙報,得到許可,立馬安排人把地下停車場的攔車杆卸掉,發了公告,增加了停車場的值班人手。
大部分來停車的人在12日早上趕來,550個車位的停車場,當天已經停了七成。
4月11日晚,家住西城區廣外街道紅居街的居民李談(化名)下班回家後,將車停在小區外的一處地面停車場。他特意選了一個離樹木較遠的車位。
當晚開始,狂風呼嘯。在不斷刷到的新聞里,牆皮脫落、樹木傾倒的畫面讓他擔心起剛買了2個多月的新車。
央視新聞12日中午消息,截至當日上午10點,北京大風已颳倒288棵樹木,造成壓車19輛。至下午4點,這兩個數據增至887棵和43輛。
李談在鄰居群裡發問「附近哪裡停車更安全」時,被告知不遠的朗琴國際大廈地下停車場可免費停車。趁著風力稍弱的空當,李談將車轉停到此處。
在當日「北京西城」微信公眾號發佈的《西城66處停車場免費向市民提供避險停車》一文中,廣外街道的「朗琴國際大廈停車場B3層B區」為其中一處,免費時間為「4月12日、13日」。
朗琴國際物業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在西城區的倡議下,公司於12日一早,將大廈停車場B3層B區作為應急避險車位向居民免費開放,共涉及四五十個車位。為方便居民取車,公司還將免費時段延長至14日週一上午8時,同時對收費系統進行了調整。
「正好週一上班前把車開走,很貼心也很方便。」李談說。
北五環外,阿冉住在離超極合生彙商場1.2公里的小區,小區里沒有停車位,她的車就停在路邊,沒有別的地方可以放,只能「賭一把」。
11日晚上11點,在社交平台刷到超極合生彙發佈的免費停車信息後,阿冉換上衣服,和老公把車開過去,安心地睡了一覺。
超極合生彙的工作人員提到,接到通知後,他們用十分鐘準備好了所有的事情,提供了2000餘個免費停車位。
12日早上6點,豐台區合生廣場,停車場負責人彭玲提前告訴工作人員,要把地下和地上停車場的所有攔車杆都卸下來,在崗亭和停車場的顯眼位置貼上兩日免費停車的公告。
平時,停車場收費是每小時9元,免費兩天停車,彭玲說,「這對商場來說是一個損失,但還是大家的財產安全更重要」。

「避風港」
12日中午,9-11級的陣風還在繼續。呼嘯的大風裹挾著沙塵迷住人的眼睛,吹得行駛的電動單車直「打擺子」。
地圖上,北京的路況難得呈現一片綠色,還在路上奔忙的,大多是騎電動單車的外賣員和開三輪送包裹的快遞員。
「北京12級大風下的外賣員」上了熱搜。一則短影片里,穿著綠色外套的外賣員和風拉扯著電動車,他慢慢失去了力氣,索性放手,電動車倒地,綠色的外賣袋子從後面的箱子裡掉出,一位女士上前幫他撿起。
西城區椿樹街道,工作人員前一天剛勸轄區一位78歲的獨居老人,從她有安全隱患的家中轉移走。
關注轄區居民安全的同時,快遞員和外賣員的安危也被街道放在了心上。他們將工會驛站開放,作為臨時「避風港」,還動員臨街商舖,作為快遞員、外賣員們在大風期間的臨時驛站。
「楊經理,有個事想和您商量一下,這幾天大風,如果快遞、外賣小哥需要避風的話,希望您這邊能臨時容納一下。」香爐營社區書記閆鵬通過微信與轄區企業一品滇負責人取得了聯繫。
「當然可以,有什麼需要我們協助的,您直接說。避避風、喝口水,我們這邊都能提供。」一品滇負責人爽快地答應。

因為天氣原因,13日的快件數量相比往常少了三分之一,順豐快遞福州館營業站快遞員張玉林送完一批快件,照例在路邊的快遞車上玩手機。
「突然就起風了,吹得快遞車左搖右晃。」他騎著快遞車,匆忙前往24小時營業的椿樹街道工會驛站避風。
11日,張玉林就收到了椿樹街道工作人員的通知,提醒快遞員週末北京出現極端大風天氣,要小心,沿街幾個商戶和工會驛站都開放避風服務,送快遞路上可以直接進去避風。
「怕打擾人家做生意」,張玉林沒去沿街的商舖,直接進了工會驛站,這裏24小時營業,「是專門為我們這些快遞外賣小哥開放的,開業時我還去了」。
張玉林在驛站休息了20多分鐘,喝了杯熱水,等身子暖和過來,他又離開驛站去送快遞。

富卓花園小區物業也響應椿樹街道的號召,提供了東門陽光房給快遞員和外賣員,做臨時休息的屋子。
大風幾乎可以吹跑快遞員手裡的所有快件。物業經理王豔傑介紹,他們開放了大堂,讓快遞員在室內分揀快件,路過的業主看到了,稱讚他們「做得挺貼心的」。
面對極端天氣,西鐵營萬達廣場的總經理鄭曉嘉這次又和商場內的萬達影院做了一次聯動,他們騰出一個大電影廳,重新安排了電影的排期,準備了應急的毯子、礦泉水、泡麵等,佈置出一個人員臨時安置點。在2023年7月,杜蘇芮颱風過境北京時他們也做過這種聯動。
鄭曉嘉說,他們最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員工,再就是外賣員和附近企業的員工,「如果晚上有人無法回家,可以來避避風。」
11日晚上,影廳來了一個中年男人,他在這待了一個多小時,看外邊的風不大後走了。12日晚,考慮到休息的舒適性,這次,他們開放一個小一些的VIP廳,那裡的椅子可以放倒,人能躺一躺。

被轉移的貓窩
從11日開始,懷柔區藍天救援隊就配合雁棲鎮政府備勤,安排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的巡邏,他們要從雁棲開發區出發,到神堂峪景區,走一個來回。
天氣預報顯示,12日上午10點到晚上10點,是風力最強時段,這也意味是最不能掉以輕心的時候,得加緊巡邏。
他們經歷過洪水和地震的救災,極端大風天還是第一次遇到。
12日下午2點,副隊長苗植坐在高頂的依維柯車上,車停在路邊時,他感覺「車要被風吹倒,估計得有九級風」。即使在平路上,正常行駛的車也會「被吹出角度」,司機緊緊把著方向盤。
上山的時候,一切正常,但下山行經範崎路時,他們發現一棵直徑20公分的樹倒在路邊信號線上。怕線被樹壓斷,車上下來六七個人,先徒手掰斷樹枝,拿來油鋸後,他們將樹鋸斷,從信號線上挪了下來。
大風中貓的命運也被關心。海澱區北五環外的一家科研單位里,物業做防風工作時,把7只流浪貓連帶貓窩搬到了倉居里。

民間互助精神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研究院教授曹海峰生活在北京,研究方向與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相關。
在他看來,這次極端天氣中,政府、商戶聯動展現出的民間互助精神,體現了社會的進步。這得益於近年來網絡發展和媒體的宣傳,災害信息可以及時傳遞,公眾參與到防災減災、社會互助活動中的意願和熱情越來越高,「媒體和相關部門也應加大對這種精神的宣傳和鼓勵」。
在曹海峰的研究中,城市最大的特點是人口要素和人員社會活動高度集聚,按照聯合國減災署災害風險理論,同樣的災害作用的承載體越密集,可能造成的損失越大。因此,城市災害風險防範關鍵在於儘可能避免將相關人員暴露在極端天氣的威脅之下。
曹海峰認為,北京大風中,城市管理部門的諸多應對舉措符合上述理念,做到了關口前移,在預警環節利用好時間窗口,做了充分的應對準備,把可能發生的損失降到最低,體現了城市災害應急管理的底線思維。
他也注意到了一些網絡輿論,有人認為,這次極端大風天氣,媒體和城市管理部門在信息傳播和應對上過於緊張,給人製造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緊張感。「這本質上是一個科學認識城市災害的問題。」在曹海峰看來,天氣預報有關這次極端大風的信息,總體上還是比較準確的,現狀是「十防九不空」;即使是「十防九空」,與失防可能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後果相比,防災造成的一些經濟、行政上的浪費是當今社會公眾能夠接受的。
曹海峰說,「人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寧可‘十防九空’,也不能‘萬一失防’。」
新京報記者 趙敏 劉思維
編輯 劉倩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