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們的聲音,演繹我們的木蘭」(僑界關注)

《木蘭出走前的那一夜》中,張潤黎飾演的花木蘭。

近日,由法國華裔新生代創排的話劇《木蘭出走前的那一夜》(簡稱《木蘭》)在巴黎新索邦大學戲劇節舉辦首演,這個由華裔新生代擔任導演、編劇、演員的話劇,借助中國古代傳說花木蘭的故事原型,創新講述了少女木蘭探索成長的故事。
話劇中,華裔新生代演員們用富有生命力的肢體表達、詼諧又充滿東方意蘊的戲劇語言,融入華裔新生代的跨文化思考,將別具一格的木蘭故事講給更多海外觀眾聽。
創新改編——
讓木蘭更加貼合當代青年心境
「很久很久以前,在潮濕炎熱的中國南部,一戶姓花的人家住在山腰腰上。」燈光亮起,隨著舞台上身著黑衣的敘述者娓娓道來,《木蘭》的故事徐徐鋪展開。
4月2日晚,在巴黎新索邦大學戲劇節的劇場舞台上,由巴黎新索邦大學戲劇研究方向研究生張嘉綺編劇、導演,法國華裔青年演員張潤黎、周天怡、陳跡主演的現代話劇《木蘭》講述了別具一格的木蘭故事。
話劇中,居住在中國深山村莊中的少女木蘭,渴望探索外面的世界,她天真地許願,希望能通過從軍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沒想到願望成真。當徵兵的命令送到家中,「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恐懼、迷茫、忐忑和憧憬,複雜的情緒籠罩了木蘭。在與愛女心切的父母爭執後,木蘭最終做好準備,出發前往新的人生旅程。
話劇截取木蘭出征前的那一夜作為故事發生的主要時點,講述了一個脫胎於中國古代傳說、又富含現代精神的木蘭故事。木蘭對世界的天真嚮往和對未知的迷茫,中國家庭「愛之深、責之切」的交流方式和親情力量,木蘭最終克服恐懼、勇敢選擇成長之路等故事內容,讓木蘭的故事更加貼近當代華裔青年和海外年輕觀眾的心境。
「你再給我一匹跑起來像飛一樣的馬,我就跟著部隊,到西北去!我穿過大山,我越過黃河,我在那兒打仗,我當大將軍——皇上召見我,他坐那明堂上。他賞我大寶貝,他叫我待身旁!而我說,木蘭不做尚書郎,你送我匹千里馬,我回呀麼回故鄉!」劇中,木蘭的祈願以中國傳統曲藝「數來寶」的方式呈現,對中國古詩《木蘭辭》進行創新改編。詼諧有趣的語言和輕鬆活潑的節奏,為木蘭出征的故事增添一筆活潑的色彩。
張嘉綺介紹,話劇由3名華裔青年女演員分飾多個角色,主要角色花木蘭、花爸爸、花媽媽的表演與敘述者的旁白交錯出現,京劇、「數來寶」等中國傳統曲藝形式融入其中,演員現場合唱的中國經典流行歌曲《張三的歌》增添了表演的音樂張力。「我們嘗試將中國傳統曲藝和現代話劇的表演形式融合,把花木蘭這個在中國耳熟能詳的故事,用更加個性化、戲劇性的方式講述,用我們的聲音,演繹我們的木蘭。」她說。
回望故鄉——
在海外找到情感共鳴的精神橋樑
在舞台上來回奔跑,與其他演員反復推拉,在劇烈的喘息中慢慢停下……在劇中,飾演木蘭的張潤黎,用一段激烈的肢體表演,具象化地展現木蘭糾結的心境。在日常排練中,這段表演讓張潤黎印象深刻。
「話劇的舞台需要演員完全釋放,爆發旺盛的生命力,讓情緒通過聲音、肢體動作和氛圍,傳遞到最後一排觀眾。」張潤黎說,「我從小在巴黎出生長大,在劇中表達木蘭某些細微情緒時,我一開始會自然地呈現出‘法國青年’的狀態,其他的演員就會幫助我調整這些細微的動作,讓我在展現自我的同時,更加貼合木蘭這個中國女孩的樣子。話劇中還有一些中國傳統曲藝的形式,需要京劇表演的技法,用北方方言的腔調表演‘數來寶’,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嘗試。」
在張嘉綺看來,《木蘭》的故事從創作之初就貼合著3名華裔女演員的成長經歷和性格特徵。「我和潤黎是法國一家知名表演學校菲臘·高里耶學校的同學,潤黎在法國出生長大,我在法國留學,我們對在中法兩國生活成長的跨文化體驗有許多共鳴,也非常想通過戲劇表達中華文化賦予我們的精神內涵,就商量著要合作創排一部話劇。在劇本創作的過程中,我們的主創人員也因為共同的愛好和興趣聚到了一起。」張嘉綺說。
在法國從事陶瓷設計工作、業餘從事即興喜劇表演的華僑青年周天怡在劇中飾演花木蘭的媽媽。在話劇創排中,她重溫著對祖國家鄉的認識。
「我14歲從老家浙江青田來到法國,對中國鄉村的很多印象還停留在童年回憶中。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偏遠鄉村,我們創排的過程也是回望故鄉的過程,我們不斷嘗試怎樣自然地呈現中國鄉村的生活方式,大家一起交流、探討,把對家鄉的理解融入表演中。」作為一名即興喜劇表演者,周天怡說,「演員必須沉浸在故事中,享受表演的過程,這樣才能更加自然地把觀眾帶入故事,打動觀眾。」
對於《木蘭》團隊成員來說,對中華文化的領悟、對中國家庭親情的感受、對旅居海外華裔身份的思考,是他們在創排話劇的過程中不斷溫習的課題。「我們團隊成員在交流創作的過程中有一個共識,就是在離開中國後,大家都越發感覺到中華文化的獨特性以及我們華裔青年身上自帶的中華文化印記。這是我們創作的靈感寶庫,也是我們在海外相逢後自然地找到歸屬感、認同感和情感共鳴的精神橋樑。」張嘉綺說。
文化交流——
流動的情感能跨越語言和國界
「我要帶你到處去飛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觀賞,沒有煩惱沒有那悲傷,自由自在身心多開朗……」話劇中,當祈禱通過徵兵出去看世界的木蘭收到徵兵通知時,她在慌張無措中,吟唱起中文歌曲《張三的歌》。3名女演員動人的合唱歌聲,讓觀眾動容。
「劇中的合唱讓人意猶未盡」「劇本的文字真美」「這個花木蘭好不一樣」……演出結束後,意猶未盡的觀眾在與演員的交流中感慨。100人的劇院中,不僅有許多華裔年輕觀眾,也有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國觀眾和法國戲劇界的專業演員。
「首演後,我們收到很多鼓勵和好評,也讓我們很受鼓舞。能在法國的舞台上表演木蘭的故事,我們整個團隊都覺得蠻驕傲的。」張嘉綺笑著說,一名法國觀眾的反饋讓她非常觸動。「話劇中有講述木蘭心境的一句台詞:這是一個潮濕悶熱的夜,而她的心裡蕩滿了水,流不出去。一個法國男生在演出後找到我說,這句話他太喜歡了。儘管我們是用中文演出,配合英文字幕,但是劇中人物流動的情感仍能跨越語言和國界,觸達一個陌生觀眾的內心,我想這就是戲劇表演的生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發亮點。」
「這部話劇中的木蘭,有一些所有青春期女孩的共性:對世界充滿美好的憧憬,愛父母又有些叛逆,還沒有被社會規則所馴服。同時,木蘭的故事也展現了很多東亞家庭的特徵:刀子嘴豆腐心的媽媽,不善表達但關愛孩子的爸爸,家中受到偏愛的小兒子。我在表演中感受到許多與木蘭共通的情感,這些非常個人的情感,也是引發觀眾共鳴的鑰匙。當許多歐美觀眾理解木蘭,喜歡木蘭,我越發感覺到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張潤黎說。
《木蘭》首演過後,主創團隊經過短暫休整又開始了緊張排練。4月底、5月中旬,《木蘭》還將在巴黎的其他劇院繼續上演。
「我希望能把《木蘭》帶到中國和更大的國際舞台,讓更多人看到不一樣的木蘭故事,我們願意做中法戲劇交流、文化交流的橋樑,以戲劇為媒,與更多海外朋友分享華裔新生代對中華文化的思考,邀請他們進入我們豐富多樣的情感世界。」張嘉綺說。(本報記者 高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14日 第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