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香江,話數字金融
來源:世界互聯網大會
從東南亞漁村的移動支付,到中國小微企業的「秒批」貸款;從印度的數字身份認證,到東盟的區塊鏈跨境結算……技術與普惠理念的深度融合,正在構建一個更包容、更高效、更可持續的數字金融新生態。
如何凝聚全球智慧,釋放增長潛能,推動實現「普惠」與「可持續」的雙重目標?答案或許在於技術、應用、生態的協同融合。

技術驅動,構建數字金融新基建
近年來,以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為代表的前沿技術快速迭代,推動數字金融快速發展,成為支撐其發展的底層技術。
以移動支付為例,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10.29億人,網上零售額、移動支付普及率穩居全球第一。移動支付的普及不僅極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還為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
而這,僅僅只是數字金融的一角。與之相關的例子不勝枚舉——
中國建設銀行「惠懂你」平台通過大數據和AI將小微企業貸款審批時間縮短至幾分鐘;菲律賓數字銀行Tonik推出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為用戶提供即時信息訪問;香港通過技術嵌入、數據互聯、政策協同,系統性地降低金融服務成本,並重塑信息交互機制……
上述實踐表明,全球金融業正在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推動數字金融從「數字化」向「數智化」邁進。
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數字金融論壇上,將發佈《商業銀行數據要素金融產品與業務探索研究報告》等成果,推動數字金融服務模式等進一步發展。

普惠應用,拓展金融服務新場景
普惠性,是數字金融的重要價值之一。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正逐步打破傳統金融服務邊界,推動普惠金融向更廣泛的群體下沉,努力實現從「數字鴻溝」 到「全民共享」的轉變。
世界互聯網大會秘書長任賢良表示,過去十年間,亞太地區在普惠金融領域成績斐然。比如,香港一些銀行通過增設實體分行、推出流動分行等方式,為偏遠地區市民和社區居民延伸銀行服務網絡。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我們可以看到,在亞太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正在上演——中國福建龍岩搭建「e龍岩」數字平台,為花農、茶商等群體授信助力;越南TPBank用衛星遙感評估橡膠林價值,為膠農提供無抵押融資;香港金融管理局與中國人民銀行正推動兩地快速支付系統互聯,便利兩地居民實時小額跨境支付。
然而,數字普惠金融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諸如數據安全風險頻發、「數字鴻溝」依然存在等。需要明確的是,伴隨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要實現真正的「全民共享」,仍需各方攜手並進,推動金融服務從「普適」走向「精準」,讓技術的溫度被更多人深切感知。

構建生態,培育協同發展新範式
數字化是金融機構提升普惠金融效能的重要抓手。然而,數字普惠金融,仍存在一些待解難題——惡意違約概率提升、消費者信息泄露增加、監管政策存在滯後性等……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數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形成合力,構建一個多方共生的生態,推動「普」與「惠」的平衡。
香港的實踐,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
作為國際資本進入亞太的門戶,香港引入監管沙盒經驗,打造「跨境理財通」試點,讓內地與香港投資者7個工作日內實現賬戶互通;作為內地金融科技企業「出海」跳板,助力螞蟻國際等企業在東南亞落地,形成「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賦能。
這種「連接者」角色,恰如香港Victoria港——彙聚百川,方能成其大。
如果站在更高維度去看,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的構建,恰恰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而這一點,與世界互聯網大會「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不謀而合。
此次亞太峰會,可謂正當其時。峰會期間舉行的數字金融分論壇,將彙聚各方智慧,探討如何推動金融行業與數智技術有機融合,構建可信的普惠金融生態。
技術向下紮根、應用向實而生、生態向廣聯結,才能織就一張覆蓋全球、連接所有的普惠之網。從烏鎮到香港,讓我們從這次峰會啟航,構建更可信、普惠、包容、可持續的金融生態,助力全球數字經濟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