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小屏幕孕育新業態

「光影臨汾·中國精品微短劇之夜」央視錄製現場。

臨汾百部精品微短劇啟動儀式現場。


今年初,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推出春節檔作品《過年好之花饃饃和馬卡隆》上線48小時,全網綜合曝光超1億,登上優酷短劇榜第二名,帶動霍州年饃省外訂單大幅增長,展示了微短劇賦能經濟發展的「大力量」。
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形態,微短劇近年來發展迅速。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微短劇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首次超過電影票房,並通過「微短劇+」模式,向文旅融合、產業升級等多元領域延伸,在推介地方品牌和文化、促進就業和消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在政策引領下,「微短劇+」蓬勃開展,與其他領域或行業結合,探索新的應用場景、商業模式、經濟業態,帶動內容提質升級,賦能千行百業。臨汾、大同、晉中、陽泉等地敏銳地把握機遇,積極佈局微短劇產業,通過資金支持、配套政策扶持、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一條龍」服務,構建全產業鏈發展生態,努力通過小屏幕的微光星火點亮產業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剛剛起步的山西微短劇產業,發展有聲有色、態勢喜人。內容創新上,創作者們將山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古建等通過微短劇生動地呈現出來,讓觀眾在短短幾分鐘內領略到三晉文化的魅力。生態培育上,各地及有關部門引進頭部平台企業,完善內容評審、拍攝場景、器材及服裝化妝道具等產業配套,促進了微短劇全產業鏈發展。
微短劇的興起,成為當下山西經濟追「新」謀「智」、探索轉型突圍路徑的又一寫照,折射出新業態的成長和市場創新求變的熱情。作為文化大省、文物古建大省的山西,站在微短劇行業風口上,面向厚重歷史文化、面向千行百業,要以更加開闊的視野豐富拓展微短劇題材、體裁,激發各界創新創造活力,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和對中國式現代化山西實踐的生動講述,帶動形成更多新的產業增長點,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張巨峰
小故事傳遞大能量 微鏡頭記錄新時代臨汾:打造「微短劇之城」
在臨汾,厚重的歷史與時代的脈搏正通過微短劇悄然碰撞,產生一連串奇妙的化學反應。
該市首部文旅精品微短劇《回家的最後一班公交》,以父母期待子女回家過年的故事為主線,於光影中見真情;首部教育題材精品微短劇《一路向前》,聚焦青少年成長主題,講述幾名學生在職業學校的困惑、挑戰與蛻變;《以愛之名》聚焦鄉村振興、青年回鄉創業題材……一部部以臨汾歷史文化為底色、以市井煙火為腳本的微短劇,讓古都平陽「活」在鏡頭裡,成為年青人爭相打卡的「沉浸式劇場」。
去年以來,臨汾市發力搶跑微短劇這一新興產業賽道,全力打造「微短劇之城」,通過「拍一部劇、火一個景、興一方業」的產業邏輯,推動當地文旅與數字文化產業深度融合。
創新引領 搭上流量快車
2024年8月13日,「騰訊影片精品微短劇基地」揭牌和「跟著微短劇遊臨汾」啟動儀式在臨汾市澇洰河生態景區舉行,吸引眾多微短劇創作者和微短劇企業會聚臨汾。
當天,《臨汾市人民政府關於扶持臨汾市網絡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正式出台,從微短劇創作生產、市場主體培育、全產業鏈人才培養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吹響了臨汾「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打造微短劇之城」的進軍號角。
兩個月後,「中國精品微短劇之夜」花落臨汾。「光影臨汾·中國精品微短劇之夜」系列活動於2024年10月21日在臨汾舉行,央影片(臨汾)精品微短劇共創點揭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影片與臨汾攜手,通過發佈全國「好劇榜」「上新榜」,對一系列精品力作進行推介,展現微短劇行業的新氣象。
「我的家鄉也抓住了微短劇的流量風口,給臨汾點讚,期待更多微短劇在臨汾拍攝,助力家鄉持續火爆出圈。」2024年12月30日,臨汾市首部微短劇《夏日千歌》在抖音平台正式上線。這部劇中,臨汾汾河文化生態景區的旖旎風光、萱樓的秀美壯麗以及貢院街、財神樓等街道、街景,成為眾多網民討論的熱點。
3月23日,臨汾啟動「百部精品微短劇」計劃,將傳統文化轉化為100個微短劇選題,讓沉睡的文物在數字敘事中煥發新生。當天,《機甲逆襲路》《臨汾·時光之網》《婚婚來遲》等10餘部微短劇同步開機。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臨汾廣播電視台分別與全市17個縣(市、區)及臨汾經濟開發區簽下微短劇拍攝協議。天津美術學院影視與傳媒藝術學院臨汾精品微短劇共創中心揭牌,「春秋晉國影視城拍攝基地」「王府井拍攝基地」「嗨嘟拍攝基地」「乾鏡拍攝基地」授牌,翻開了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的嶄新篇章。
跨界聯動 賦能千行百業
家庭倫理、職場逆襲、穿越玄幻……近日上新的幾部熱門微短劇,它們的拍攝地不在國內知名影視基地,而是在臨汾。
一牆之隔,兩方天地。法庭、派出所、實驗室、醫院病房、手術室……在這裏可以一秒穿越到現代,須臾又從現代法庭夢迴春秋晉國,每道門後都是包羅萬象的拍攝場景。
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位於臨汾經濟開發區王府井尚城B座,總面積2萬平方米,包括綜合性辦公場所和拍攝場地等,打造集創意策劃、編劇創作、道具服裝、拍攝製作、發行推廣、商業變現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以「精品微短劇+」的品牌效應賦能千行百業。
1月21日,精品微短劇《過年好之花饃饃和馬卡隆》上映春節檔,以霍州年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劇情切入點,在臨汾多地取景拍攝。劇中呈現的「花饃饃」霍州年饃迎來購買熱,廣州、江蘇、山東等地訂單不斷。
山西華堯文化服飾有限公司依託成熟的服裝設計團隊和生產線,為劇組提供題材多樣、類型豐富的影視服裝定製服務。公司經理李欣表示,將藉著微短劇產業發展東風,把臨汾的文化、旅遊、民俗和傳統工藝等融入服裝設計,推動微短劇同款服裝的聯名銷售,拓寬市場渠道。
「《夏日千歌》拍攝時需要群演,我報名過了一把演員癮。劇組發盒飯,薪金日結,普通人也享受到微短劇發展帶來的紅利。」市民張女士回憶起首次當群演的經歷,依舊興奮不已。
截至目前,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簽約入駐了開心麻花、浙江亮光、春秋映畫、文武時代、陝西四月等40餘家相關影視企業,22部精品微短劇相繼攝製,18部順利殺青,從劇本創作、拍攝、製作到後期特效,實現全產業鏈發展。
厚植沃土 邁向價值高地
如何才能推動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以「短而精、小而美、劇有品」「微而不弱、短而不淺」為發展方向,秉持「內容為王、創新為要」的理念,推出具有臨汾特色的「微短劇+文旅」「微短劇+學法」「微短劇+科普」「微短劇+經典」「微短劇+品牌」「微短劇+非遺」六大創作計劃,臨汾17個縣(市、區)一縣一方案,製定了當地IP文化和IP屬性,通過微短劇呈現給廣大觀眾。
微短劇《雲丘密友機械心》導演李濤亮表示,被雲丘山的美景打動,會在影片中植入更多臨汾特色、鄉寧特色,用過硬的拍攝技術和精良的後期製作,呈現高質量的微短劇。
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運營負責人李臻介紹,基地成立了微短劇內容評審臨汾工作站,為微短劇企業提供高效審查服務和專項指導,並設立全市首隻5000萬元投拍基金。同時,基地為入駐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從劇組拍攝前的場景選址、開機儀式策劃,到拍攝期間的住宿、餐飲、用車、群演招募、道具協調等全過程跟蹤服務。
重慶四月聯盟是短劇製作公司的紅榜代表,短短數月,已成功註冊臨汾經濟開發區四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並落地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目前已投拍了5部微短劇。
據瞭解,臨汾市目前已有6部作品在抖音、優酷等平台上線。《夏日千歌》《白茶清歡無別事》雙雙登陸短劇熱力榜。《小小萌寶竟是月老》等作品上線熱度持續攀升,6部上線作品全網累計播放量突破1億次。在今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上,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獲得「金鵬指數」微短劇新質榜榮譽,入選「金鵬指數·2024年中國微短劇基地排行TOP10」,是山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基地。
本報記者郭玉琴
大同:以微短劇流量吸引文旅「留量」
「我們正在創作的這部劇,以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同市幾個普通家庭在時代浪潮中的變遷為主題,反映大同從‘煤都’向文化旅遊城市的轉型蝶變。」4月10日,在大同市克度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微短劇《雲中煙火三十載》(暫定名)的製片人魏萊正與編劇團隊討論劇本細節,氣氛緊張而熱烈。
「立足大同、瞄準全國,我們與本地多個編劇團隊合作,將在劇中適當加入大同方言,用微短劇展現雲中大地的風土人情。」魏萊表示,該劇將於今年夏季開拍,製作完成後將在抖音、快手等各家網絡平台播放,目標是播放量100萬次以上。
近年來,隨著微短劇快速崛起,大同市積極推進「文旅+微短劇」業態繁榮發展,本著「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的原則,以「跟著短劇遊大同」等活動為載體,將雲岡石窟、恒山懸空寺、大同古城等優質文旅資源轉化為可體驗、可消費、可傳播的文旅IP。同時,該市持續拓展微短劇的應用場景和價值空間,深度參與千行百業運營模式與價值鏈條的重構,加快培育構建「微短劇+」全產業生態圈。
截至2024年12月底,大同市文旅局共舉辦演員海選5場(次),所推出的《遇見一千年後的你》《林家父子的夢想和解》《夢想重生記》《懸寺驚夢》等15部成品短劇,從策劃編排、演員海選到實景拍攝均在大同完成。短劇以雲岡石窟、恒山懸空寺、李二口長城、靈丘縣覺山寺等文化名片為主題,立體化、多角度展示大同風貌,上線後全網觀看量達1000萬次以上。
通過「內容+場景+傳播」的創新模式,微短劇有效推介了文旅資源、激活了文旅消費,成為拉動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在大同土林地質公園旅遊的北京市民黃瑋表示,正是《夢想重生記》中大同土林滄桑奇秀之美,吸引其來同旅遊。
為進一步推動微短劇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今年3月,大同市政府出台了《支持網絡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明確從作品創作、主題創作、精品創作、企業發展、園區建設、品牌創建、人才引進、研發創新等方面,對拍攝體現大同元素、講述大同故事,並達到相關要求的微短劇作品,予以「真金白銀」的扶持獎勵。
本報記者李強
晉中:全鏈條服務推進產業集聚
在晉中(榆次)數字文化產業園里,一棟棟寫字樓鱗次櫛比。微短劇、微短影片板塊集聚在3號樓「數殿」。晉中(榆次)數字文化產業園項目是當地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點項目,於2024年5月投入運營。目前,圍繞微短劇、微短影片的創作、拍攝、製作、審核、播出、投放、運營等環節,產業園可為入駐企業提供全產業鏈服務。這裏也是抖音集團在華北地區唯一一家短影片創作基地。
4月10日下午3時,記者走進央廣視訊短劇運營部,鍵盤和鼠標的操作聲此起彼伏,平台管理組和帳號運營組工作人員分工有序各自忙碌著。
產業園負責人介紹,依託頭部企業的品牌效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便捷高效的服務,園區目前吸引了48家企業入駐,去年共出品105部微短劇作品,涉及文旅、電商、鄉村振興等多個領域,預計2025年產值可達2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000個。園區與山西省廣播電視局共同打造的省級「微短劇」審核中心即將入駐,屆時將優化審核流程,大幅提高審核速度,賦能微短劇企業提質增效。
「近一年來,從經營許可證、文網文許可證、ICP許可證的‘三證辦理’,到為企業搭建基金平台、解決拍攝資金等一系列舉措,我們切身感受到園區高效優質的服務。」山西佐一傳媒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放說。該公司去年製作出品的微短劇《嗨1995》,榮獲愛奇藝年度觀眾喜愛短劇及年度短劇優秀編劇兩大獎項。
產業園負責人還表示,下一步將立足數字文化產業新風口,以「微短劇」為突破口,打造全鏈路業態、培育產業集群,吸引更多文化企業入駐。同時,立足大學城地域優勢,進一步打好「大學牌」,推進高校、企業共建合作,以「微短劇+」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韓樂
陽泉:搶抓機遇擦亮地域文化名片
今年以來,陽泉市聚焦微短劇發展新機遇,通過搭建交流平台、扶持精品創作、推動跨界融合等舉措,助力微短劇產業與地域文化深度融合,為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作為「中共創建第一城」,陽泉依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旅資源,持續優化廣電視聽創作生態。去年,陽泉成功承辦「娘子關·山西電視劇周」,吸引全國影視行業專家、製作團隊齊聚,圍繞微短劇創作開展專題培訓、項目對接等活動。借此契機,陽泉3家市縣級播出機構正式加入山西電視劇展播聯盟,打通「創作—生產—傳播」全鏈條,為本土微短劇走向更廣闊市場搭建橋樑。
在產業扶持方面,陽泉精準盤活城區空閑樓盤及園區資源,通過實地考察、政策對接等吸引企業落地,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與文創產業集聚發展雙向賦能。數據顯示,2024年已有多家省內外影視企業簽約入駐,為微短劇精品化生產奠定堅實基礎。
在內容創新與跨界融合上,陽泉緊扣國家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推動「微短劇+文旅」「微短劇+品牌」模式落地。微短劇《唸唸不忘必有迴響》在「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取景,以工業遺址為背景演繹時代故事;陽泉籍演員王鶴鳴擔任出品人的《超能萌寶》則創新「微短劇+品牌」商業模式,將娘子關瀑布、大汖古村等自然人文景觀融入劇情,實現產品植入與地域宣傳雙贏。這些作品通過網絡平台播出後,相關取景地搜索量環比增長超20%,成為陽泉城市形象的「流動名片」。
據悉,下一步陽泉將聚焦政策扶持、人才培育、產業配套等關鍵環節,計劃出台專項獎勵措施,建設標準化拍攝基地,推動形成「劇本創作—拍攝製作—宣傳發行」全產業鏈生態,持續放大微短劇對文旅品牌的提升效應,助力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蘇曉晨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王凱攝
本版責編:武晗
版式:劉鐵軍
(責編:馬雲梅、劉_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