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略薩辭世享年89歲 「拉美文學爆炸」時代落幕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當拉美文學的星河圖在世人眼前展開,馬爾克斯筆下魔幻現實主義的馬孔多小鎮、博爾赫斯精心編織的哲學迷宮、聶魯達噴薄而出的詩篇,共同構成了二十世紀文學史最璀璨的星座。而略薩以」結構現實主義」開闢的敘事疆域,則在這片星圖中刻下了獨特印記。

據環球網轉載澎湃新聞消息,秘魯-西班牙雙國籍作家、2010年盧保文學獎得主馬利歐·巴爾加斯·略薩於當地時間4月13日逝世,享年89歲。略薩的兒子艾華路·巴爾加斯·略薩也在社交媒體上宣佈了這個消息。「我們懷著沉重的心情宣佈,我們的父親馬利歐·巴爾加斯·略薩今天在利馬安詳去世,身邊陪伴著家人。」

20世紀60-70年代,拉美文學迎來了一個黃金時期,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被稱為「拉美文學大爆炸」。其中,馬爾克斯和略薩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作為「拉美文學爆炸」最後一位離世的文學巨匠,他的辭世為這個傳奇時代畫上了終章。

略薩的作品充滿了能量、激情和勇氣,被譽為「結構現實主義大師」的文學巨匠。他一生以筆為劍,深刻剖析權力、社會與人性,留下了跨越半個世紀的文學遺產。其代表作有《綠房子》《酒吧長談》《公羊的節日》和《世界末日之戰》等,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項,包括盧保文學獎,被譽為「高峰的標誌」。

略薩作品略薩作品

馬利歐·巴爾加斯·略薩1936年出生於秘魯南部亞雷基帕省,曾就讀軍校,年輕時做過銀行職員、新聞記者、編輯、特約撰稿人、圖書館編目員等工作。他創作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舞台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曾在軍校兩年的日子深刻影響到他,「在那灰色的日日夜夜裡和悲傷的薄霧中,我讀書和寫作的勁頭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開始成為一名作家了。」2010年,略薩獲得盧保文學獎。談及盧保文學獎對自己的影響,略薩曾說,「我將會一直從事寫作到生命結束。我不認為盧保文學獎會改變我的一切,也許影響的是我的片刻生活。」

略薩作品

曾致信給中國讀者:

中國是「兒時起似乎就構成我夢境中一部分的國家」

馬利歐·巴爾加斯·略薩擁有秘魯和西班牙雙重國籍。2010年,略薩獲得盧保文學獎。略薩曾於2011年6月來到中國,進行為期9天的中國行。其中在上海一站時,曾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上海戲劇學院,做公開演講和作品朗誦。

2011年的中國行,略薩還特地寫信致中國讀者,在信中他說:「我從來沒想到我寫的故事能到達如此遙遠的地方,亦即從我兒時起似乎就構成我夢境中一部分的國家,也是我心目中非現實景物組成部分的國家,就如同我在曆險故事中讀到的那許多奇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國家一樣。現在我知道了,中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非常強大的國家。在她的眾多的人口中,有一些讀者與我共同分享我在我的小說中創作的那個神奇的世界,這對我花費了那麼多時間、付出了那麼多努力寫我的故事和長篇小說,是一種莫大的補償。」

關於寫作,略薩在信中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我之所以渴望成為作家,目的是為了要把我一生中那些偉大而可愛的朋友讓我感受到的激奮,通過我創作的故事,儘可能多地傳達給讀者;而那些偉大而可愛的朋友本身就是我讀過的最佳作品。文學是一種世界語言。儘管讀者在時代、地點、信仰和語言上千差萬別,但文學在他們中間確立的卻是人類的團結、感情的橋樑、共同的願望和情感的交融,以及相互的聲援。而這一切表明,在全人類的心靈深處,他們之間存在的是親近。此乃我希望我的著作帶給我的中國讀者的信息:友誼、理解和兄弟之情。」

略薩在信中這樣談到閱讀:「從非常年輕的時候起,由於閱讀給予我的極大樂趣,我就渴望成為一個作家。我總是說,我一生中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學會了閱讀。因為,由於閱讀,讀者的生活會倍加充實,得到極大的豐富,得到種種沒有讓我們眼花繚亂、進入我們記憶中的小說的幫助絕對不會得到的體驗。」

「拉美文學爆炸」曾影響莫言、餘華等中國眾多作家

略薩去世的消息傳來,不少中國作家、讀者紛紛轉發相關消息並留言。「略薩的去世,代表著拉美文學大爆炸時代的落幕。」「這些年諾獎獎到的大師,也就略薩算得上是了。」

20世紀60年代,在神秘的拉丁美洲土地上,一眾才華橫溢的作家橫空出世,「拉美文學熱」席捲全球,也為中國文壇注入了一汪活水養分,影響包括莫言、餘華、葉兆言、李洱等眾多作家。李洱曾在訪談里說:「1985年暑假我帶著《百年孤獨》從上海回到河南,在路上我打開了《百年孤獨》,我完全震驚了。」 葉兆言曾撰文談到:「拉美文學的爆炸影響了世界。我們是被影響的一部分,我們是被炸,心甘情願被狂轟亂炸,因為這個,我們應該表示感激之情。」

這跨文化的文學共振,離不開翻譯家們的辛勤耕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略薩作品的首位中文譯者、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趙德明先生,於2025年4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當兩位見證者的相繼離世,文學爆炸」的餘暉正化作永恒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