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營:人形機器人在訓練場住「單間」,提前測試「熱身」
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的參賽選手來自全國各地,它們在北京亦莊集結,即將開啟「人生」中第一次奔跑的比拚。4月9日,記者探訪人形機器人「跑團」大班營,這裏不僅有機器人「單間」宿舍,還有與正式賽道類似的訓練場。當天晚上,機器人們還進行了排位賽,這也是官方組織的比賽前的首個測試賽。

人形機器人在訓練場住「單間」
4月9日,記者來到北京智慧電競中心探營,這裏是人形機器人半馬「跑團」的大班營,也是比賽前機器人「跑團」的訓練場。寬闊的場地上,幾頂白色的泡泡狀透明帳篷是機器人的充電區,每個帳篷外,還配有裝滿水的大水桶。比賽組織方相關負責人介紹,機器人配有鋰電池,不適合室內充電,因此這些白色帳篷便成了機器人的「補給站」。
北京智慧電競中心的道路為瀝青混凝土路,不僅有直道、彎道、小坡,還有井蓋等,與半馬比賽賽道路況基本一致,因此這裏非常適合機器人在賽前開展適應性訓練。記者在採訪時,不少機器人在操作員的帶領下低速跑步,為比賽「熱身」。身高1.7米、體重55公斤的「夸父」機器人體型較大,跑起步來發出咚咚咚的聲音,顯得鏗鏘有力。
參加本次比賽的機器人來自全國多個省市,它們在「大班營」住上了「單間」。每個「單間」門上貼著「跑團」的名稱,機器人的房間寬敞,它們除了在這裏「休息」,也可以進行系統調試。機器人「跑團」的其他成員,比如工程師、操作員、領跑員均住在機器人「單間」樓上,這樣方便團隊開展訓練。
北京智慧電競中心作為賽前訓練場,與實際比賽道路有何區別?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介紹,馬拉松賽道只是比賽的一個環節,它同時也是機器人測試和驗證的平台。機器人在真實道路上奔跑將面臨更多挑戰,比如大風、道路通信信號的挑戰,以及機器人和運動員的互動挑戰,等等。訓練場模擬了賽道的情況,但與真實賽道還有差距,「所以訓練只是一個過程,機器人走上真實的馬拉松賽道,它更重要的任務是完成測試、驗證的過程。」
同時,本次人形機器人半馬也是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展示平台,各種型號、樣式、身高、尺寸、體重的機器人同場競技。機器人的「技能」也各有千秋,有的奔跑能力強,有的可以語音互動,還有的是「帥哥」「美女」。梁靚說:「儘管機器人各有不同,在賽道上成績有優劣,但它們在未來產業和應用方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排位賽上機器人「跑者」激烈角逐
4月9日晚上10點半,機器人「跑團」於朦朧月色中在南海子公園集結,它們將開啟排位賽,同時也是官方的首次測試。按照測試規則,機器人按照此前的跑步成績確定出發順序,「天工」第一個出發。在出發準備區,形態各異的機器人如同一位位矯健的跑者躍躍欲試。除了像「天工」「行者」這樣的大個頭機器人,還有些個頭不高、但行動靈活的小個頭機器人,比如「旋風小子隊」的「N2」機器人。該隊算法工程師覃幫羽介紹,「N2」身高1.2米,體重30公斤,「‘N2’身高不高,帶來的問題是腿短,但是它的優勢是穩定,我們相信N2在比賽中會有穩定的發揮。」
在出發準備區的靠後位置,身高只有75釐米、體重10公斤的「小巨人」十分可愛,它的研發者是北京科技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器人創新團隊負責人邱釗鵬和學生們。雖然身高不足1米,但邱釗鵬給機器人取名「小巨人」非常合適,「雖然我們個頭小,但是我們也要在人形機器人半馬這樣的大舞台展示自己,所以把這個自研機器人取名‘小巨人’。」「小巨人」穿著湛藍色的中式外套,身後還背著一個方方正正的小包袱,國風氣十足。邱釗鵬告訴記者,「小巨人」的這身行頭也十分講究,是該學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老師量身定製,小包袱代表著機器人的能量庫,象徵著為機器人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能量。
晚上11時許,一聲令下,排位賽正式拉開戰幕。「天工」率先出發,只見它邁著穩健的步伐,在兩名領跑員的帶領下跑上賽道,觀眾們紛紛給它打氣,「加油,天工!」從速度上來看,「天工」大步流星,人群中不時發出「跑得真快」的讚歎。
「天工隊」技術負責人郭宜劼介紹,「天工」在室內測試的平均配速大概在10千米/小時,最高能達到12千米/小時。但是為了更加穩定地參基比賽,跑完半馬全程,工程師們將「天工」的配速降至7千米-8千米/小時。
隨後,「行者」「N2」「小巨人」等機器人陸續出發。小短腿兒「N2」步頻快,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小巨人」速度一般,但勝在穩健;「行者」出發時步態平穩,但沒跑幾步,出現一個踉蹌,觀眾們紛紛為它鼓掌打氣,「加油,跑起來。」
本次排位賽賽道長5千米,在2.5千米處設有一個「補給站」,用於給機器人更換電池。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