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招牌禁用「紅藍」,城市治理不能如此要「面子」
近日,關於河北省三河市商戶被要求禁用「紅藍」招牌的報導,引發關注。多條街道的商戶表示,接到城管部門「整改」通知,有的招牌由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上門拆除,有的商戶自主更換或刷漆,還有商舖老闆發影片提醒顧客廣告牌更改顏色別走錯。
商舖招牌是商戶招攬生意的「名片」,也是體現商舖經營特色的標識,是其品牌形象的一部分。招牌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合乎公序良俗,使用什麼顏色,相關部門該保持審慎,不宜過多幹涉。如果為優化城市整體形象,對商舖招牌進行規範,調整影響市容市貌的牌匾,並非不可,但需合法合規,程序和措施應該合理可行、完備周延。有關部門在措施出台前,理應多聽聽各方特別是群眾意見。以行政指令簡單強製統一招牌顏色,明顯損害市場主體經營自主權,增加商戶經營成本,給消費者帶來諸多困擾和不便,也是對營商環境的一種傷害。

點擊查看原圖
城市治理,不能光看「面子」是否光鮮亮麗,更要看「裡子」是否真正讓群眾得實惠、有助於安居樂業。與其在招牌顏色上費心思,不如認真幫助店舖商戶解決「成長中的煩惱」「發展中的問題」,真正聚焦消費者關注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提升消費體驗,保障消費權益。
引發廣泛關注和質疑後,從報導看當地似乎有所調整,一些商舖招牌已經重新更換。知錯就改、聽取民意是好事,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回應:招牌為什麼要拆?是否經過合法合規的流程?誰來承擔商戶被迫更換招牌的損失?到目前為止當地相關部門依然沉默以對。出現了問題、發生了輿情,躲閃不是辦法,不能奉行「拖字訣」。把問題講清楚,真心實意麵對公眾,才是正確姿態。
據報導,河北省廊坊紀檢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已前往三河展開調查」。我們期待,當地能深入調查、公正處理,給當地商戶和公眾一個交代。真誠希望有關部門少一些輕率,多一些慎重,讓城市治理既有「面子」,更有 「裡子」。
海報設計:陳泉伊 桑治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