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首場!國家副主席南下出席重要活動
來源:北京青年報
撰文丨餘暉 高語陽
4月13日,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購在中國」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海口舉行。國家副主席韓正和有關國家領導人、國際組織負責人共同出席啟動儀式。
上午10時40分許,韓正宣佈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購在中國」系列活動啟動。

幾個關鍵詞值得關注。
第一,重要平台。
本屆消博會是開年以來我國舉辦的首場重大國際性展會,也是我國唯一以消費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
此前,消博會已舉辦四屆。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於2021年5月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專門致賀信,明確了消博會「全球消費精品展示交易平台」的定位。
如今,消博會已成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消費精品展,不僅為推動消費持續擴大、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全球企業共享中國市場、中國企業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重要平台。
本屆消博會舉辦的時間是4月13日至4月18日,出席開幕禮的是國家副主席韓正,這也是國家副主席首次出席消博會開幕禮。
本屆消博會還有不少亮點。
比如,更加聚焦前沿科技領域,首次設立「新消費科技展區」;再比如,國貨潮品集中亮相,首次設立了主賓省,由北京市擔任。另外,還會組織外貿企業進行外貿精品的展銷對接等。
畫面顯示,韓正到了新消費科技展區,在這裏,他看了剛剛獲得全國首張無人直升機型號合格證(TC)的TD550。

航空器TC適航取證是保障航空器安全、規模化商業運營的基礎。
以TD550D型號為代表的TD550系列無人直升機,可實現8級抗風、中小雨環境作業,具備應急返航、自動起降和緊急迫降能力以應對突發情況,適應高原、海島等複雜環境,具有6500米高原作業能力、200公斤載重優勢及多任務模塊兼容性,形成應急救援、消防滅火、智慧物流等全行業應用矩陣,幫助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拓展低空經濟應用邊界。
本屆消博會,「購在中國」活動也同步啟動。
今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組織開展「購在中國」系列活動。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司長李剛此前介紹,會圍繞精品購物、精緻美食、精彩旅遊、精美展演四大領域,組織開展系列活動,持續提升中國消費市場的吸引力和美譽度。
第二,開放。
3月28日,習近平主席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提到,「中國正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本屆消博會,再度釋放了開放信號。
在啟動儀式開始前,韓正前往海南國際會展中心展覽廳巡館,與參展企業負責人互動交流。韓正表示,「中國有14億多人口,市場空間廣闊,消費升級動能強勁。歡迎各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用好消博會平台擴大品牌影響力,深化經貿合作往來,實現互利共贏。」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擁有全球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蘊含著巨大投資和消費潛力。
2024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895億元,比上年增長3.5%。
提振消費還是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將「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報告還提出「高質量辦好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數貿會、消博會等重大展會」。這也是消博會自創辦以來連續第五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隨著各項擴內需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進一步顯現。對於中國的消費市場,各大國際品牌也都表現出了充分的重視與信心。
此次參展規模遠超以往四屆,共有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餘家消費企業、4100多個消費品牌參展,其中包括65家世界500強和龍頭企業。
參展國家中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已經多次參展的英國擔任主賓國,法國、瑞士、馬來西亞、愛爾蘭等繼續參展,也有斯洛伐克、新加坡、巴西等國家首次組團參展。
參展品牌和組展面積也更多、更大。比如英國參展品牌由去年30個增至今年53個;南韓官方展團組展面積由上屆90平方米增至本屆228平方米。
「今年英國館來的公司數量是去年的兩倍,貿易對每個人都有好處,這也是我們今年來參加消博會的重要原因。」英國駐廣州總領事孟詩然說。
第三,封關運作。
消博會正逐漸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一張亮麗名片。
與往年不同的是,很多境外展商和採購商赴海南參加消博會,不再需要辦理簽證手續。由於海南59國人員入境免簽政策與全國適用的雙邊全面互免簽證政策、單方面免簽政策的疊加,77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即可免簽入境海南。
一個重要背景是,2025年是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擴大開放之年。消博會與海南自貿港政策疊加,正不斷以開放賦能推動消費升級,助推海南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
4月13日,海南省委書記馮飛在會見英國商業貿易部國務大臣道格拉斯·亞歷山大一行時提到,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對標的是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是彰顯「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的重大舉措。
「當前,海南正全力推進封關運作各項準備工作,將為全球企業務實合作創造更多機遇。」「海南將高效務實為包括英國在內的各國企業提供優質服務,推動實現互利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