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開放談)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一系列金融對外開放政策舉措落地實施,助力加快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金融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出台《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等條例,探索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機制,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企業徵信評級、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的準入限制……金融開放步伐蹄疾步穩。

隨著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市場的吸引力與日俱增,更多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落子佈局。目前,境外24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均在內地設有機構,境外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已有近半數進入內地。外資機構深度參與內地金融市場,在推動經濟發展和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金融開放惠及自身,也利好全球。一方面,為全球投資者提供高成長性資產配置機會。截至2024年,外資持有境內股票餘額資產為2.9萬億元人民幣,是2013年的8.5倍;持有中國債券達到4.2萬億元。另一方面,促進全球貿易與產業合作。截至2024年末,人民幣位列全球第四位支付貨幣、第三位貿易融資貨幣。截至2024年末,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覆蓋185個國家和地區。

金融高水平開放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內在要求和鮮明特徵。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經驗表明,擴大對外開放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和重要保障,是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舉措。面向未來,仍需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

應深化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有序推進金融服務業和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進一步完善金融領域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堅持以市場驅動和自主選擇為基礎,持續完善跨境人民幣政策,優化人民幣清算行全球佈局,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健康發展。支持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統籌推進跨境人民幣和外彙管理改革,提升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水平。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引導外資更多投向金融薄弱領域。

當前,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衝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地緣政治局勢錯綜複雜,國際金融市場波動風險較高,全球經濟平穩增長面臨一定挑戰。這就需要強化底線思維,提高風險防控水平,統籌好金融開放和安全。進一步提升開放監管能力,加強跨境風險監測和分析預判,加強外彙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不斷完善金融安全網建設。

(作者為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金融團隊主管 李佩珈)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15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