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起兮雲飛揚,健康風險怎麼防(新視野)

4月13日,在山東省青州古城景區,市民身穿厚衣在風中騎行。王繼林攝(新華社發)4月13日,在山東省青州古城景區,市民身穿厚衣在風中騎行。王繼林攝(新華社發)

杭州西湖被吹成「西海」,北京被「撂倒」1200多棵樹。

近日,大風掠過多地。寧夏、甘肅、內蒙古、河北、北京……受到持續影響。抬頭看天,灰濛蒙一片。低頭刷手機,預警信息一條接一條蹦出來。不能小看了這場大風。它把健康風險呼啦啦吹到了大家的眼前——昨兒還在笑談「二月春風似剪刀」,今兒這剪刀就成了刮骨鋼刀,給社會再次提出警示,氣候與健康的關係,不可小覷。

《柳葉刀》已經連續多年發佈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的報告。最近一次,《2024年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中國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是中國面臨的主要健康風險之一。比如這次大風天氣,有醫生提醒,會對健康產生多種影響,有可能導致呼吸道感染、影響心腦血管、引發皮膚問題、加重關節疼痛等。

這是大風造成的健康風險。高溫、低溫、洪澇、沙塵等極端天氣,哪一樣不給健康帶來風險?前幾天,重慶因為「雷暴哮喘」到醫院看急診的患者猛增到平時的數倍。每年春天花粉季給過敏患者帶來的煩擾,更是苦不堪言。根據《柳葉刀》的報告,2023年由於暴露在高溫環境下,人們的睡眠損失時間大概比1986年—2005年期間高出6%,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中醫講究「天人相應」,天候變化勢必影響人體機理。《黃帝內經》早就說了:「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可如今這「虛邪」成了難以甩掉的影子,光靠「避」怕是避不開了。

怎麼辦?先看看別人怎麼幹的。目前,國內已有不少省市針對「氣候變化導致健康風險」採取了有效措施。濟南建立了跨部門數據共享平台,針對基礎疾病人群、敏感人群和一般人群給出了差異化行為指南和建議;天津結合本地氣象和醫療數據,首創寒潮和熱浪的腦卒中預警,並結合當地情況,科學設置預警閾值;上海建立多部門智能聯合防控體系,向敏感人群精準推送預警信息。

至於本身氣候資源稟賦就很好的地方,更有底氣做好風險管理。貴州安順這兩年打出「21℃避暑牌」,廣東恩平深挖避寒資源,海南則搞起全域氣候康養。這路子就像老中醫把脈,寒地開熱藥,熱地用涼方。浙江磐安更有意思,氣象站和衛生院聯手,盯著負氧離子濃度調藥膳,老人住上幾個月,睡眠好了,血壓穩了。這是養生還是科學?要我說,這就是中國智慧——把老祖宗「治未病」手段和現代監測數據捏到一塊兒了。

光靠「躲」和「調」還不夠,城市治理也得與(天)時俱進。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去年衝到416億噸,來自化石燃料的排放量增長0.8%。這情形是很多擰巴的行為造成,像極了《淮南子》里說的「涸澤而漁」——咱們吹著空調對抗高溫,空調外機噴出的熱浪卻把整座城市架在火上烤,加劇了「熱島效應」。對此,北京這幾年在二環、三環鑿「風道」,上海給高架橋柱披「綠衣」,都是給城市「通經絡」的法子。中醫治風濕要拔罐,治「城市病」也得先通後補。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蘊含應對氣候、適應環境的大道理,需要繼承發展。四川人吃火鍋,廣東人煲老湯,山西人離不開醋,中華飲食其實暗合天文地理,處處透露出「藥補不如食補」的真諦。《黃帝內經》提醒說「春三月……廣步於庭」,和現代研究說的「適當戶外活動增強耐熱性」是一個理兒。當然,光靠老經驗也片面,得給傳統智慧插上科技翅膀:氣象台推的「中暑指數預報」,社區給獨居老人裝的溫濕度報警器,這才是古人「避風如避箭」的現代加強版。

對於有司來說,應對氣候健康風險,得算明白兩本賬。一本是眼前賬:比如,公共場合多備幾台除顫儀,社區多開幾家清涼驛站,紅綠燈處多裝幾個便民遮陽棚。另一本是長遠賬:比如,北京去年「煤改電」減排二氧化碳1300多萬噸,深圳全力打造「碳中和」全運會。這些舉措看著和健康不搭界,實則是在給未來的公共衛生打地基,這也是「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生動體現。

《柳葉刀》年年發報告,中醫古籍里藏著千年的氣候觀察經驗。但知道再多道理,不如動手做件實事。少開一天車,多栽幾棵樹,夏天空調調高一度,給對門獨居老人遞碗綠豆湯……天要變臉,人得應變。畢竟,颳風下雨不由人,把健康攥在自己手裡,才是頂要緊的事。(熊建)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15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