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密碼潑水節特別策劃】熱情的傣家人與神秘的大象
眼下,一年一度的傣曆新年已然到來,在亞洲象國家公園候選區西雙版納片區,傣家人正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悅中,用水錶達著祝福以及對新一年的美好嚮往。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是亞洲像在中國的棲息地之一,潑水節不僅是傣家人的狂歡,還有許多與「象」相關的習俗,例如人們敲響象腳鼓跳起舞,迎接新年的到來;在意為祈求年歲平安、風調雨順的堆沙活動中,人們堆出大象的形狀,表達對大象的喜愛;在趕擺街上,以大象為元素的小商品越來越多……在這裏,大象與傣家人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們就從潑水節講起,看一看其中的故事。

同樣熱愛水
「水、水、水水水、水……」如果你在西雙版納聽到有人對你喊出這句口號,請不要驚慌,你可以同他們一同喊出來,因為「水」代表著傣家人的熱情以及美好的祝福。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普宣教科副科長陳楠介紹,從文化上來說,在傣族文化中,大象象徵著力量、吉祥以及豐收。大象與水相結合,則意味著洗去舊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的豐收。因此,大像在傣族的傳統文化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作為亞洲像在國內的主要棲息地之一,亞洲象也習慣了在這片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生活,它們喜歡在有水源地的地方嬉戲、活動,與潑水節以水狂歡的主題天然就是契合的。不僅如此,潑水節期間正好是西雙版納旱季和雨季的過渡期,而潑水節其實是代表著傣家人對雨季和豐收的渴望。作為「吃貨」的亞洲象,同樣也期盼著雨季的到來。「因為豐富的雨水可以讓綠植生長得更加茂盛,它們的食物和水源都會豐沛起來。」陳楠說,亞洲象和傣家人一樣,都渴望雨季,渴望這片土地煥發生機與活力。

陳楠表示,自雲南大象北上南歸事件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西雙版納的亞洲象保護工作。當前,雲南也在大力推動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近年來,西雙版納通過加強對亞洲象的保護以及推動生態文明旅遊,已經將亞洲象打造成了西雙版納的一張文化名片,進一步加深了亞洲象的生態文明地位。
大象與傣家人的不解之緣
除了同樣熱愛著水,傣家人與大象的情緣還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久到那時的大像在傣家人心中還是十分神聖且神秘的存在……
「亞洲象曾經在我們國家是一個廣佈種,六七千年以前在黃河一帶都有分佈,現在很多地方也能看到亞洲象的化石。」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郭賢明介紹,由於各種原因,亞洲象逐漸向南退縮,到了20世紀80年代左右,它們基本就分佈在了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臨滄滄源縣的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當時的數量很少。

郭賢明自1989年大學畢業後,便來到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自那時起,他便投身於亞洲象相關研究工作。在他的記憶中,剛參加工作時,要見到野生亞洲像是十分困難的,一方面,那時的亞洲象數量稀少;另一方面,它們都生活在森林深處,因此大像在當地人心中是十分神秘的存在。直到90年代末期,隨著亞洲象種群數量的增長,森林中的食物逐漸無法滿足亞洲象的生存需求,它們開始走出保護區,當地人見到亞洲象的機率有所增加。到了21世紀初期,亞洲象進入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區域這一現象就越來越明顯,人們也能更多地見到野生亞洲象,它們的神秘面紗漸漸被揭開。

「亞洲像在西雙版納是備受崇拜的一個物種,大家對亞洲象的容忍度都非常高。」郭賢明說,隨著亞洲象不斷增多,當地人的保護意識也逐漸增強,共同守護著它們。
創建亞洲象國家公園守護人像和諧
隨著亞洲象的數量持續上升,也就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西雙版納的一群像通過保護區進入普洱,「應該說是西雙版納的象最早以群體的方式往外移動,隨著種群數量增加,它們需要更大範圍的棲息地。」郭賢明介紹,到了21世紀,西雙版納的亞洲象向北移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如今,有100多頭象會往返於西雙版納和普洱之間,亞洲像在雲南的棲息地也有了3個州市,也就是亞洲象國家公園候選區西雙版納片區、普洱片區、臨滄片區。

亞洲象種群數量的增長是雲南生態保護成果的體現,但在亞洲象保護工作中,最重要的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郭賢明表示,當前,亞洲象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廣,如何讓亞洲象更多地留在保護區內,減少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需要不斷探索的,也是保護工作的目的。「希望通過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為亞洲象營造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從而實現保護的最終目的。」郭賢明說。(完)
總策劃:韓海闊
策劃:李霞
統籌:羅春明 康靜
執行策劃:柴靜 徐華陵
文稿:柴靜
影片:徐華陵
支持單位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
西雙版納州林業和草原局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