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成為「待宰的羔羊」?
來源:北京網民說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本文約1800字,閱讀約需4分鐘)
日前,一名中國公民在菲律賓遭綁架。中國駐菲使館第一時間作出部署開展營救,不幸的是,該中國公民同其菲籍司機最終被害。
近年來,國內公民出境遭遇詐騙、綁架等案件屢見不鮮。究竟誰在成為「待宰的羔羊」?
「會打字就能月入三萬,公司包機票、包吃住,沒護照也能‘走小路’……」這樣極具誘惑的招聘廣告,是不是在社交媒體上,會冷不丁地刷到?
然而真相是——這不是高薪工作,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人口販賣」騙局。一旦輕信這類招聘,往往會被偷渡團夥操控。先被安排到邊境城市集合,接著在 「蛇頭」哄騙下,偷渡去東南亞。
小馮就是這樣一個受害者。中專畢業後,他在聊天軟件上看到「泰國客服月入3萬」的招聘信息。對方不僅承諾包機票、包住宿,還貼心地為他規劃了行程。然而,到了深夜,司機卻帶著他們翻山越嶺偷渡出境。

「直到在越南邊境被槍支頂住後背,我才明白自己踏上的是一條不歸路。」小馮回憶道,經過三四天的跋涉,徒步穿越叢林、乘坐電單車小船,輾轉越南、柬埔寨、泰國後,最終到達緬甸。在緬甸「公司」,他被迫學習詐騙話術,專門誘騙國內年青人。每天在槍口下工作,連給家人報平安的微信都被監視。所幸我國警方及時介入,剛完成「培訓」的小馮被成功解救。
這條產業鏈的運作模式已然趨向專業化:上遊「獵頭」團隊負責在各大平台物色目標,中遊偷渡集團安排轉運,下遊詐騙園區則完成最後的「收割」。

在各類社交軟件上,「高薪招聘」包裝得極為專業:有詳細的職位描述、豐厚的薪資待遇,甚至還有「員工」分享的工作日常。這些犯罪集團的招募話術,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直擊求職者的心理。
犯罪集團對潛在受害者的畫像極為精準。他們不僅瞄準失業青年,還將觸角伸向了特定職業群體。網紅演員、留學生、投資者,甚至高學曆人群,都成了詐騙集團的「獵物」。

演員王星、許博淳的遭遇就是典型案例。泰緬邊境犯罪團夥偽裝成正規劇組,以「月薪上萬+S級項目」的條件邀約,出示劇組資料,以保密協議為由增加可信度,引誘年輕演員、網紅群體中招。他們一旦抵達邊境,便被送往緬甸的電信詐騙園區,陷入難以脫身的困境。這種針對性的騙局往往能輕易突破受害者的心理防線,因為每個細節都切中了大家的需求:一個機會。
留學生群體同樣面臨風險。詐騙分子會以「高薪翻譯」、「奢侈品代購」等名義接近他們,利用其簽證身份作為要挾籌碼,威脅「不幹就舉報你非法打工」,逼他們參與詐騙。

隨著犯罪手段的升級,高淨值人群也成為了新的目標。2024年發生在菲律賓的中國商人綁架撕票案就是明證,犯罪集團通過精心設計的「商務考察」圈套,將受害者誘騙至境外實施犯罪。
近年來,出國務工被包裝成「快速致富」、「階層躍遷」的捷徑,吸引大量求職者奔赴海外。但出國務工這條路,實則暗藏諸多風險。有的人向勞務公司繳納高額費用尋求「境外高薪工作」,不料工作未落實,公司卻已失聯,還沒踏出國門,積蓄就已被騙得一乾二淨;有的人滿心期待著高薪,在不明實情的情況下籤訂不平等勞務合約,等到了國外才發現被騙,甚至是陷入魔窟,遭遇囚禁毆打。
當電影中的情節照進現實,我們才驚覺:
東南亞的犯罪集團正是利用「走捷徑」心態,將「暴富夢」包裝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大多數受害者對海外勞務市場一無所知,存在信息不對稱與認知盲區,社交媒體上「海外淘金逆襲」的故事,讓大家產生一種「別人能成功,為什麼我不行?」的倖存者偏差。但血淋淋的案例告訴我們,所有看似「輕鬆」的成功,背後都可能隱藏著致命的代價。
真正的職業發展,從來都需要腳踏實地。那些「輕鬆月入三萬」的謊言,恰如海市蜃樓般虛幻。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更真實的維度,會發現:每個行業都有其沉澱的規律,每份收穫都需要耕耘的汗水。與其幻想一夜暴富,不如提升自身競爭力;與其冒險踏入未知陷阱,不如在正規市場中尋找機會。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中泰緬老四國警方聯合打擊行動的持續推進,這條罪惡產業鏈正在被逐步瓦解。這些行動的背後,是無數家庭重獲團圓的希望,是法治力量對罪惡最有力的回擊。
對於每位懷揣夢想的求職者而言,保持清醒的頭腦,或許才是最好的「防騙術」。
讓我們共同築起認知的防火牆,讓那些精心設計的騙局,在真相的光芒下無所遁形。畢竟,人生最珍貴的財富,從來不是轉瞬即逝的暴利,而是腳踏實地積累的智慧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