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丨攜3.5萬個offer赴滬背後 廣東與「Z世代」一同答問「投資於人」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陳思琦 上海報導
「我是一名上海的畢業生,也是一名深圳的創業者。」在4月13日「百萬英才彙南粵」上海站開幕活動上,雲天勵飛董事長陳寧如此介紹自己。
陳寧的人生軌跡,確與上海、深圳兩座城市緊緊纏繞:1993年進入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2014年來到廣東,在深圳創立雲天勵飛;2023年,雲天勵飛登陸上海科創板。
陳寧此行意在招攬人才,雲天勵飛帶來了大模型工程師等近20個offer。此次活動,廣東共751家企業參與、放出超3.5萬個崗位,其中技術研發崗佔比最高,集中於AI算法、機器人、半導體、材料科學等領域。
「相信未來3至5年,人工智能時代的iPhone時刻會出現在深圳。」陳寧在演講中對大灣區AI產業充滿信心。不久前,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也表示,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來自中國,而大灣區是世界上唯一同時彙聚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地區。
AI時代何以爭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度出現「投資於人」,以期創造發展的人口勢能、結構紅利和素質資本疊加優勢,在AI、機器人等未來產業領域取得先機。
廣東「百萬英才彙南粵」拿出極具競爭力的薪酬和崗位,以吸納100萬高校畢業生和各類人才來粵就業創業,亦是答問「投資於人」。
2025屆本碩博應屆畢業生多出生在1995年至2001年。為與更具個性的「Z世代」對話,上海站現場不僅出現了人形機器人、無人機等高科技產品,還能抽取「王者榮耀」主題盲盒、平安大廈雲際觀光層門票,兼具科技感與鬆弛感。
當一座14萬億大省願意調至與「Z世代」同頻,用活力與溫度托舉青年人才,其收穫的將不僅是GDP數字,更是一個時代的定義權——因為最終促成AI時代「iPhone時刻」的,一定是這些年輕的「聰明大腦」。

(招聘會現場)
14萬億大省招引「百萬」人才
「我們每年招聘應屆生規模都在萬人以上,2025屆已累計簽約超1000名博士。」
「從軟件層面的人工智能算法、多模態大模型,到硬件層面的機械、機電、設計等都有需求,招聘人數較去年有超50%增長。」
上述兩段話,分別出自比亞迪招聘總監許雲龍,智平方創始人、CEO郭彥東。4月13日,二位跨越1400公里從深圳赴滬,只為等到新一批誌同道合的「創新合夥人」。
比亞迪是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冠軍,擁有近100萬名員工、11大研究院以及約11萬名工程師,平均每個工作日申請的專利數量高達32項;智平方剛創立兩年,卻已是具身智能明星企業,掌握全棧AI系統能力,團隊彙聚了來自微軟、小鵬、OPPO、Momenta等國內外領先企業精英。
當前,廣東已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雨林生態。以深圳為例,截至2024年,深圳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57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5萬家、平均每平方公里12家,密度居全國城市第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分別達1025家、95家。
「專精特新‘小巨人’、製造業單項冠軍等有共同的特點——研發投入高,高新技術人才的需求大。這裏說的人才不是單指高學曆,而是高水平、應用型的技術研究人才。」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龔曉峰表示。
何以吸引人才?從「東西南北中,發展到廣東」到「來了就是深圳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廣東已有多年積累的優勢和經驗。2024年,深圳常住人口新增19.94萬人,高居全國首位,常住非戶籍人口佔比超六成。
去年,廣東GDP達14.16萬億元,經濟總量連續36年穩居全國首位;深圳也以5.8%的GDP增速跑贏四大一線城市,拿下全國工業第一城、外貿第一城、中國汽車產量第一城,成為全國首個5萬億工業大市。
從宏觀的區域經濟體量,到微觀的企業發展需求,廣東具備了充分消化高層次人才的能力。故而,在今年2月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百萬英才彙南粵」重磅官宣,廣東將以「粵聚英才、粵見未來」為主題,拿出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和崗位,吸納100萬高校畢業生和各類人才來粵就業創業。
據悉,「百萬英才彙南粵」行動中將開展「2+N」重點招聘活動。「N城聯動」首場活動選擇了擁有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頂尖高校的上海,751家企業、超3.5萬個優質崗位集中亮相。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走訪發現,現場既有華為、騰訊、比亞迪、招商局、深創投等龍頭企業和知名央國企,也有優必選、眾擎機器人、智平方等當下熱度極高的深圳機器人「十三太保」,年薪50萬元-100萬元的崗位超4000個,100萬元以上的崗位超800個,足見「粵式引才」之誠意。
AI時代更偏愛復合型人才
「有NLP深度學習模型研發經驗」「有機械手正逆解算法經驗」「熟悉ROS1/ROS2、有機器人行業相關經驗者優先」……徘徊於各個展位前,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碩士生李同學不停揉搓著簡曆一角,緊張而不失幽默地對記者說:「看來廣東不養閑人。」
數據顯示,廣東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佔全省GDP比重超四成,其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與高科技、高薪相伴的,勢必是相關企業對人才更高、更復合的要求。
許雲龍分析道,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使汽車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由傳統的機械工程、車輛工程等硬件領域,逐步轉向計算機科學、算法開發等軟件技術方向,行業愈發重視具備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尤其隨著智駕技術的發展,比亞迪對偏軟件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
郭彥東同樣表示,具身機器人是一個非常複雜、新興的綜合學科,「需要不同專業的人互相聽懂彼此、認可彼此的工作,形成一個軟硬件高效協同的有機整體,這就考驗人才跨學科工作的理解、溝通和表達能力。」
上海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專業研一生劉同學告訴記者,她已向幾家深圳機器人明星企業諮詢並投遞實習簡曆,「產業迭代太快,大學的專業設置與一線科技公司的需求有些錯位。HR們建議我在科研項目、實習經歷上多往AI和機器人方向靠,在AI領域頂級會議上發表論文也是加分項,這些都是我未來努力的方向。」
除了「冰山上」的顯性技能,郭彥東補充道,企業更看重的是「冰山下」,個人是否對新興賽道有足夠的興趣和自驅力,「只有對研發工作真正感興趣,才能在具身智能這樣一條長坡厚雪的賽道上堅持下去。」

有趣的是,除新能源汽車、具身智能等技術驅動型賽道外,金融、物流等傳統行業也出現了人才需求AI化、復合化趨勢。
招商銀行上海分行2025屆春季校園招聘公告顯示,將招10名「AI定向生」,經過新員工系統培養,至分行信息技術部從事系統開發、AI技術研發、數字化產品設計落地和推廣等工作,成長為「復合型的數字金融AI專家」。
盛業此番也帶來一批AI相關的技術架構和開發類崗位,特別在AI大模型應用、大數據分析、智能風控等領域。
盛業信息科技人力資源經理李凱稀介紹道,公司希望利用大數據分析、大模型推理、AI智能風控等科技手段,實現優質資產與普惠資金的精準匹配並提供增值服務。AI賦能下,去年盛業的平台科技服務收入增長超100%。相應地,盛業在AI研發和應用方向的招聘需求較去年增長50%以上。
與「Z世代」同頻
i人還是e人?p人還是j人?在上海這場招聘會上,不少HR不再搬出賀蘭特職業興趣測試,取而代之的是MBTI。
另一面,傳統的白襯衣與黑西褲不再是求職者的著裝主流,oversize連帽衛衣,「痛包」上或是別著《原神》、《鬼滅之刃》等動漫徽章,或是繫著玲娜貝兒、卡皮巴拉公仔,個性化的裝扮給了職場一點來自「00後」的震撼。
逐際動力人事負責人劉女士觀察到,「00後」相比「90後」更關注企業文化,包括公司的管理模式、加班情況等。而在AI、機器人等新興賽道,許多明星企業成立時間短,創始人本身也多為「80後」「90後」,管理風格更趨自由、人性化,因此更受「00後」青睞。
眾擎機器人展位前,求職隊伍始終未見縮短。就在招聘會前一週,擁有千萬粉絲的美國網紅「甲亢哥」來到深圳,與眾擎人形機器人PM01激情「鬥舞」,當日直播觀看量破700萬次。
「看完上週‘甲亢哥’在深圳的直播,又在招聘會現場看到同款機器人企業,就投遞了一份簡曆,期待有機會到深圳工作。」華東師範大學電子信息專業碩士生程同學告訴記者。
此次「百萬英才彙南粵」上海站更是一次貼近「00後」話語體系與頻率的大型秀場,不僅人形機器人、無人機、AI芯片、數碼設備等高科技產品悉數亮相,深圳還準備了「王者榮耀」主題盲盒、平安大廈free sky雲際觀光層門票等,邀請一眾大學生提前「預覽」這座年輕城市獨特的科技感、鬆弛感。

「2025年的本碩博應屆畢業生出生在1995年至2001年,他們是網絡流行語說的‘Z世代’,我們的政策要更懂年青人,要理解數字原住民需求。」深圳市人社局局長王楚宏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什麼是「更懂年青人」的政策?如在落戶方面,深圳去年推出「人才引進入戶一件事高效辦」,在全國首次實現人才引進入戶全流程網上辦理,足不出戶,最快24分鐘成為深圳人;又如「落腳難」問題,深圳宣佈為來深求職的高校應屆畢業生提供的免費住宿天數從7天延長至15天,用翻倍的時間托舉「Z世代」的城市初體驗。
對懷揣創業夢想的年青人,深圳更是推出「鯤鵬青年創新創業合作計劃」,入庫項目可獲最高100萬元研發資助支持,並享受「1元創新坊」「零租加速營」等場地租金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人才流動是市場化行為,但政府的公共服務創新可以優化人才要素的配置。當一個14萬億大省、一座科創強市願意調至與「Z世代」相同的頻率,為應屆畢業生提供起跑線、為創業者搭建加速器,讓每位年青人都能找到歸屬感、成就感、幸福感,創新自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