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菜「驛站」、納米膜發酵,京郊秸稈利用有妙招
北京市懷柔區楊桑治鎮被稱為「中國影都」,這裏有影視基地、商業街區和花海。每到春天,來這裏參觀影視園區的遊客絡繹不絕。但很多人不知道,就在離影都花海1公里處的地方,還有個很時尚的休閑農業園區,這裏有尾菜轉化驛站,可以將秸稈、蔬菜尾菜等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
近日,記者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專家參加懷柔區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區建設項目技術交流會發現,在京郊,秸稈綜合利用呈現多元化發展,除了秸稈粉碎覆蓋還田、尾菜堆肥處理利用等模式外,還有更具科技含量的納米膜發酵技術。

農業基地成科普園,「爛菜葉」化泥護莊稼
一走進中農坤威農業園區,會讓人以為這是個航天模型展覽中心。大廳走廊兩側,擺放著各種航天設備的模型:太空車、航天服、空間站,以及長征系列火箭。每件模型都配有文字介紹,詳細記錄了該設備的功能、用途和發展歷程。

50歲出頭的劉玉龍是園區負責人,他有著30多年經營農業園區的經驗。他告訴記者,30年前的農業園區,主要是種植業,而現在的園區要攢聚人氣、提高效益,得靠多種產業聯動,比如農文旅相融合,讓遊客在採摘新鮮蔬果之餘,還能進行旅遊觀光活動。他經過多年探索,將園區打造成了具有科普功能的農業生態園,如今年接待遊客6萬餘人次。
「這裏怎麼還有個尾菜轉化驛站?」4月11日,有200多個來自北京、河北等地的遊客來參觀園區。有些眼尖的遊客,看到園區內有個大棚里堆積了一長溜兒的東西,上面覆蓋著一層篷布,幾乎堆滿了整個大棚。大棚門口掛著牌子,上面寫著「尾菜轉化驛站」。
劉玉龍向大家介紹,篷布下面的東西是讓農民頭疼的蔬菜尾菜,俗稱「爛菜葉子」,而園區將這些廢棄物收集起來漚肥,就可以變廢為寶。但在整個過程中需要講究很多操作細節,比如,工作人員在蔬菜采割、加工、銷售等環節,應對尾菜進行分類收集,避免與其他垃圾混合,否則會影響發酵質量。
「另外,我們設立專門的蔬菜尾菜收集和存放區域,也就是‘尾菜轉化驛站’,一方面可以確保尾菜收集過程中的衛生和安全,減少尾菜臭味的影響。另一方面,有助於控制好堆肥的濕度、溫度、通氣量等參數,促進尾菜的快速腐解,讓爛菜葉化成春泥護莊稼。」劉玉龍說。
秸稈還田的麥田,創下30年單產紀錄
4月11日下午,在懷柔區橋梓鎮平義分村,移動式噴灌機在上千畝麥田里工作。經過水洗後的麥葉綠光閃耀,和藍色的柏油路、遠處的燕山山脈,交相輝映。據麥田負責人祖先生介紹,前些日子,北京出現「倒春寒」,很多小麥生長受到影響,葉子明顯發黃。最近這些天,他就組織工人忙著澆地,澆地的水裡面含有水溶肥,這樣能起到旺苗作用。

「這兩年,這裏的麥子,長勢越來越喜人。」祖先生說,七八年前在平義分村種小麥的時候,畝產也就七八百斤,而2024年麥收,這裏的麥田畝均產量都在1000多斤。在示範田地塊,更是達到了1300多斤。
據媒體報導,2024年6月18日,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攜手懷柔區農業農村局及橋梓鎮政府,共同見證了懷柔區橋梓鎮平義分村小麥示範田的高產。當日,專家們對這片佔地160畝的小麥示範田進行了實收測產。經專家測產現場實收面積21.4畝,實收籽粒鮮重15060.0公斤,現場測定含水率平均為16.72%,去除雜質0.1%,按13%水分折合畝產為672.63公斤,創造了懷柔區近30年來小麥單產新紀錄。
「糧食高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種子要好、肥料要好、土壤肥力要好、田間管理要好。」祖先生向記者介紹,這些麥田,每年會「消化」掉幾百噸玉米和小麥的秸稈,也就是說,地裡的秸稈在收穫的時候都被直接粉碎還田了,這樣能增加土壤肥力。
他說,為了讓秸稈更好地在土壤里腐解,他會對秸稈進行兩次粉碎,再均勻地拋撒到田間,「從秸稈收割、粉碎再到拋撒還田,全都由機器解決,耗費不了多少人力。現在種地,只要善於運用機器,真是省事多了。」
納米膜發酵技術,實現遠程實時監控
在位於橋梓鎮的達明種植專業合作社里,有一處約4米寬、1.7米高的「土堆」,上方由綠膜覆蓋,裡面是正在發酵的秸稈、蔬菜尾菜等農業廢棄物。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一位專家介紹,這是採用納米膜的膜堆肥技術模式,該模式將農業廢棄物混配,採用高效發酵菌種,通過覆膜發酵及物聯網智能控制,進行快速好氧發酵,製成有機肥料並就地還田。

在現場,有一個一米多高的控制櫃。專家介紹,該控制櫃和發酵區的傳感器、執行裝備等相連,控制櫃配備無線通信功能,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手機登錄,遠程實時監測農業廢棄物發酵進程,並進行參數調控,「即使人站在發酵區旁邊,都聞不到發酵的氣味,這就是納米膜材料的優勢,它覆蓋在發酵堆上,能形成防水、透氣、防發酵氣體外泄的密閉環境,這樣既環保,又能減少發酵物料的養分流失。」
合作社負責人王誌明告訴記者,相比於傳統的露天漚肥方式,這種納米膜發酵技術更加環保,而且效率更高,二十天左右就能完成發酵過程。他認為,該模式比較適合生產規模較大的合作社,農業廢棄物產生量比較大,可以製作出更多肥料;另外,合作社機械設備種類齊全,從運輸、粉碎到發酵的各環節都可以由合作社自己解決,無需再花錢租用設備。
據懷柔區農業農村局介紹,通過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區建設項目,懷柔區已建立起秸稈收、儲、運、用緊密聯繫的農業廢棄物處理體系,形成全區農業廢棄物處理利用點面結合、以點為主、覆蓋全面的多元化處理模式,實現主要農作物秸稈全域全量利用。2024年,懷柔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9.7%。
懷柔區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也離不開科研機構的助力。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種植廢棄物清潔轉化與高值利用團隊,在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北京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生態循環低碳發展創新團隊的支持下,已先後為懷柔區開展農作物草穀比和秸稈可收集係數監測、秸稈還田效果監測與評價、尾菜產生係數測算及資源台賬建立、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指導培訓等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持,為京郊生態畫卷增綠添彩。
「懷柔區是首都北部生態涵養區,近年來大力推進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在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方面,持續完善利用機制,建立資源利用台賬,總結推廣典型技術模式,扶持壯大一批市場化主體,取得了顯著成效。作為農業環境領域的科研院所,近年來我們在秸稈尾菜資源台賬構建、技術模式總結、監測評價等方面積極為懷柔區提供支持,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專家介紹說。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