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公佈學科類培訓機構「白名單」,18家機構入選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選擇未取得學科培訓資格的校外培訓機構有哪些「坑」?低年級孩子超前刷題有哪些弊端?4月14日晚,通州區「雙減」專班辦公室通過北京市通州區教委官方公眾號發佈學科培訓「避坑」指南,同時公佈該區18家列入「白名單」的合規機構名單,提醒消費者謹慎選擇。

通州區18家列入「白名單」的合規機構名單。 圖/北京市通州教委公眾號通州區18家列入「白名單」的合規機構名單。 圖/北京市通州教委公眾號

通州區「雙減」專班辦公室提醒家長校外培訓不是「教育補課」,而是「成長助力」。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學習意願、選擇適配其年齡特點的課程,才能讓培訓成為「加油站」而非「負擔源」。比如,低年級孩子更需要學習習慣的培養,而非超前刷題;青春期孩子適合思維拓展,而非機械重覆。

「指南」提出了選擇機構的「安全觀」,包括查辦學證照,查教師資質以及查收費合規。其中,正規機構會在顯著位置公示教育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和民政部門登記證書,並明確標註辦學範圍(如是否涵蓋報名的學科)、有效期。「無證機構或證照不全的機構,可能存在教學不規範、資金無保障等風險,務必堅決拒絕。」

培訓費用要通過官方指定監管平台(如「校外培訓家長端」APP)繳納,切勿向機構個人帳號轉賬。按規定,機構不得收取超過3個月或60課時的費用,警惕「超長課時優惠」陷阱——短週期繳費既能降低機構跑路風險,也能根據孩子適應情況靈活調整。繳費後務必簽訂正規合約、索要發票,這些都是維權的重要憑證。

「指南」希望家長要關注機構提供的課程是否緊扣學校教學大綱,是否有清晰的教學目標(如培養閱讀思維、解題邏輯),而非單純追求「提前學完課本」「大量刷題」;課堂是否鼓勵孩子主動思考、互動提問,還是填鴨式灌輸;難度是否符合孩子當前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進度,避免選擇超綱、超前或應試傾向過重的機構——這樣的課程只會透支學習熱情,甚至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此外,教學環境也是家長需要注意的內容。專班通報了2025年4月的最新「白名單」機構,培訓學校的聯繫方式、具體地址和區教委的治理專線也一併公佈。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