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託 建成柱蠆式丨武漢老房子活化成「頂流」

武漢火了。
央視春晚捎著漢口老房子,「跑」進億萬家庭的螢屏;櫻花拂過武昌古城,「飄」進萬千遊客的鏡頭。
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武漢再次上榜全國十大熱門目的地城市。
一眾打卡攻略中,3個「老地方」一定不會缺席——巴公房子、鹹安坊、曇華林,假期日均客流高峰可達8萬—10萬人次。
百年前,它們也是這座城市的「頂流」。今天,它們借由保護與活化,新場景、新業態、新企業融入,澆築生長脈絡。在這3個「老地方」,歷史地層與未來藍圖層層疊壓,在長江文明的橫截面上鐫刻著城脈印記。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成為「頂流」的武漢老房子正續寫著它們的新傳奇。


160年前,俄國茶商巴諾夫兄弟在漢口下船。
彼時,中國出口的茶葉佔世界茶葉市場的86%,而由漢口輸出的茶葉佔國內出口茶葉的60%。武漢成為萬里茶道起點,這條茶道貫通歐亞。
巴諾夫兄弟當年修建的高檔公寓樓——巴公房子,如今也迎來新的生機。2016年,歷經106年的巴公房子開始修葺翻新。
彭釗是修繕項目現場負責人。他記得,巴公房子的清水牆面積約有8000平方米。按一平方米牆面70塊紅磚計算,大約有56萬塊紅磚。「對於每一塊磚,我們都要檢查其風化程度和破損情況。」他說,他們把破損的紅磚送到同濟大學材料力學實驗室,檢測其配料、強度、色澤等。「我們精準地複原外立面紅磚,保留原有痕跡。」
修復清水牆,近百名工人忙了4個多月。
修一扇門,得留下三扇門的完整構件,再拚合而成。對於樓梯上的原始雕花、門窗上的五金構件,修復人員都是找到現場的原件後送到上海專門定製。
榫卯工藝、油漆底擦色工藝等十餘項傳統工藝,經過具有幾十年經驗的老師傅之手複現在每一根門柱上。
2023年,「巴公房子保護修繕項目」獲得柏林設計獎建築類銀獎。同年5月,巴公房子外立面全新亮相,清水紅磚沉穩,圓形穹頂靈動,灰白磚石點綴在雕花門廊上。
紅磚穹頂之下,每天有10萬人次遊客徜徉其間,仿若穿越百年窺見「東方芝加哥」。
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建築師張曦曾參與巴公房子修繕工程。最初,設計師們希望將這裏打造成一個文創空間。張曦說,經過深入的調研和綜合考量,大家最終決定將巴公房子活化利用為一家精品酒店。「這樣能探索城市風貌和歷史文化,還能提供一種別樣的住宿體驗。」
2024年,巴公房子修繕一新,變身武漢風貌巴公邸酒店。酒店共有45間客房,以套房為主。為保持建築原貌,它們的佈局不盡相同。10座木質樓梯被完整保留。酒店的吊燈、壁爐櫃、石膏線以及拱形門窗巧妙地融合古典與現代元素。在一樓區域,酒店與米芝蓮星廚Stefan Stiller攜手打造了全新休閑餐飲品牌——巴公小酒館(Le Marchand)。
酒店配套有萬里茶道展覽館,以科技手段講述巴諾夫兄弟與巴公房子的萬里茶道故事,「讓遊客能親身居住進這幢百年洋房中,重溫萬里茶道的繁榮盛景和東方茶港的榮光」。
今年櫻花季,巴公邸酒店從3月19日起一房難求。4月15日下午,來自杭州的遊客林小姐提著行李住進巴公邸酒店。「我在這裏既能觸摸百年磚牆的溫度,又能享受現代生活的精緻。這種時空交錯感太迷人了。」


2013年,香港導演許鞍華在武漢拍攝電影《黃金時代》時,取景於漢口鹹安坊。
電影主人公蕭紅曾生活在老漢口這個最具代表性的里份住宅區。20世紀30年代,這位傳奇作家的鄰居還有「棉花大王」黃少山、輪船巨頭盧作孚和漢劇大師陳伯華。
1915年初春,34歲的監利棉花商人黃少山仿照上海流行的石庫門風格在這裏建起一批高檔住宅。若干年後,這裏依然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石庫門建築群。
據《武漢地名誌》記載,鹹安坊里份建築群原由啟昌里、德永里以及原鹹安坊共同組成。
「鋼窗蠟板石庫門、花崗石路紅牆瓦」,說的就是鹹安坊。武漢市天時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技術顧問、住建部建築維護加固與房地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裘維亞介紹,「鋼窗蠟板」是早年民間對高檔住宅的主要認定標準。所謂鋼窗蠟板,是指窗戶都裝有黑色鋼窗柵,圖案大多為矩形輪廓,對稱分佈;透過窗戶看屋內,暗紅色木地板在打蠟後散發著光澤。
2016年,鹹安坊進入整體修繕,「鋼窗蠟板」也成為重點保護部位。
裘維亞說:「我們嚴格按照原式樣、原材質、原工藝修繕。」通過鉚接工藝連接還原圖案,將風化破損的鋼窗柵全部修復成當年的狀態;把地板樣品送到同濟大學材料力學實驗室檢測材質,最後鑒定為紅鬆;完好的地板被保留下來,再添配同材質、同型製的鬆木企口板來修補、替換破損;屋頂紅瓦,很多是從拆遷地方收集而來,在對舊瓦和原先完好的舊瓦進行表面增強處理後,替換了破損的紅瓦。
「我們有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我們要讓鹹安坊‘延年益壽’、傳承歷史記憶,同時也要使其適應未來活化利用的新時代發展需求。」裘維亞說。
而在鹹安坊項目運營方武漢華髮商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洪林看來,保留武漢經典里份的原汁原味,並非鹹安坊的最終「歸宿」。「我們定位潮牌後到上海、天津去考察,招商幾乎不費勁。他們很喜歡老房子、老里份。」
開街兩年,鹹安坊入駐首店品牌數量達到37家,佔比75%。這個比例遠超國內商業體首店佔比水平。音樂酒吧、LiveHouse、沉浸式娛樂等多元藝術文化板塊,高端健身中心、生活美學體驗館、品牌博物館等,一一呈現。
今年清明假期並不算「頂流」的小長假,而鹹安坊把它過成了「頂流」——日均客流量達到8萬人次,超過歷史峰值。


坐上小火車直達曇華林鳳凰山山頂,人們可以看到武昌古城牆前正在呈現桑治代長街的熱鬧市集景象。
「遊客都是被城牆的美景吸引來的,這裏天天這麼火爆。」曇華林山頂辰時攝影店店主「九月」瞅著這場景,見怪不怪。旺季時,她每天能接50多單,天天忙到淩晨。
今年春節期間,曇華林湧入遊客43.6萬人次,單日最高接待遊客達到9萬多人次。
其實,作為武昌古城的「頂流」,曇華林已存在600多年。曇華林街全長1200米,北起花園山,南至鳳凰山,東始中山路,西達得勝橋。這條街道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擴建定型之時。
明清時期,武昌作為湖南、湖北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以及湖北省會,吸引了大量軍隊駐紮。為滿足軍隊的武器裝備需求,當地設立戈甲營兵工廠,以「戈甲營」命名。1946年,戈甲營出口以西的正衛街和遊家巷併入,統稱為「曇華林」,沿襲至今。
1895年,英國傳道士楊格非在曇華林開設仁濟醫院。這家醫院是近代西方醫院傳入武漢後保存完好的醫院之一。
中國近代教育在這裏發端,中國第一座公共圖書館、第一座室內體育館在這裏誕生……
2005年,武昌區正式啟動對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的修繕提升工程。2024年春,伴隨著曇華林三期開放,包括仁濟醫院在內的52處百年歷史建築全部完成升級。
數字技術完成「最小干預」,通過修舊如舊、新舊結合、修繕更新的多元修繕策略,結合三維激光掃瞄、數字3D打印、BIM模型設計等創新技術輔助開展建築修繕。十多座各式博物館一一呈現,利用各種室內外空間還原歷史氛圍。
武昌古城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說:「保護與利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建築以‘街頭化博物館’形式呈現,歷史故事能被輕鬆敘述、被人人看到。我們期待每個人走進曇華林能解讀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密碼,讓保留、整治、延續與創新在規劃中靈活運用。」
曇華林楚漢造物店裡,專為武漢櫻花季設計的「櫻你而美」文創系列被擺在進門最醒目的地方。櫻花簇擁著黃鶴樓圖案,被印在粉色系的水杯、筆記本、隨身鏡等物品上,顯得十分精緻。
在地鐵出站口,一面巨幅彩色塗鴉牆上全是塗鴉作品,充滿了創意和張力。
曇華林主街兩側分佈著各類文博展館、文創商舖。穿行其間,多彩的塗鴉作品與綠化帶疊合呼應,呆萌俏皮的曇華林人物IP「小曇曇」隨處可見。
如今,通過運營「曇華林」「小曇曇」「武昌古城」等文化IP,曇華林已整合文創產品約400種。
(長江日報記者楊菁 秦璟 通訊員翟星玥 參與采寫:範雅琴 汪麗婷 製圖:張莉)
【編輯:王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