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舒適成為年青人渡假「新潮流」(青年消費新趨勢觀察⑥)

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臥龍鎮屠巷村,麥田邊的廢棄庫房被改造成咖啡館,帶火當地鄉村遊,引來眾多遊客。楊東攝(人民圖片)


近年來,每逢假日,當「人從眾」的假日圖景刷屏時,許多年青人卻悄然調轉方向。他們放下攻略、遠離「熱榜」,在「冷門」小城、鄉野村落甚至城市角落開啟了一場場「反向花式旅行」。
從「擠在人海」到「躺進山海」,年青人正在用行動讓假期回歸鬆弛本質。「反向花式旅行」背後折射出的,是年輕一代「在旅遊過程中‘做減法’,在舒適體驗度上‘做加法’」的消費新理念。輕鬆、舒適正在成為年青人的渡假「新潮流」。
「躺平旅行」 火熱「出圈」
今年清明假期,在江蘇省南京市工作的95後女青年馬亦琳選擇去福建省福州市遊玩3天。但在出發前,除了預訂機票和酒店,她什麼準備都沒有做。對馬亦琳而言,這趟旅遊的目標只有一個——好好休息。「平時工作已經夠累了,實在沒有力氣去網紅景點人擠人,也懶得做攻略。」馬亦琳說。
這並不是馬亦琳第一次到陌生的城市「躺平」。她告訴筆者,自己喜歡旅遊,但精力並不旺盛。在多次出行後,她發現了最適合自己的旅遊方式——去酒店「微渡假」。「選一家合適的酒店,既能體驗到不同的風景和美食,又不會累到自己,這才是休假的意義。」
如今,像馬亦琳一樣選擇「躺平式旅行」的年青人不在少數。「躺平式旅行」是一種形象的比喻,表示人們旅遊心態輕鬆、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如不去擠網紅景點,不再排隊買網紅小吃等。這種旅遊沒有路線上的嚴格限制,也沒有時間上的緊張安排,有的只是平實、放鬆與閑適。
相比傳統「看人頭」「湊熱鬧」式的旅遊,「躺平式旅遊」更加平和、理性。不再追求「面子」而更注重「裡子」,把體驗度和舒適度放在首位,在旅遊選擇的方式上更加註重內心需求,不再刻意跟風與模仿。
廈門大學學生陳旺喜歡在週末節假日跟同學們周邊遊。他們的旅行從來不做規劃,說走就走。陳旺說:「如果感覺最近比較累,我們就會商量著提前把這周作業做完,利用週末時間出去放鬆一下,自駕或是坐車都很隨意。」
陳旺和她的朋友們將這種「躺平式旅行」定義為「人生試用裝」:「就像化妝品的試用裝、小樣一樣,這樣輕鬆自在的旅行是我們人生的‘小樣’。偶爾偏離正常的生活軌道去放空自己,可以讓生活更舒適。」
「給旅行做減法,不為旅行賦予太多意義,會更容易享受旅行本身。」陳旺認為,「生活就需要張弛有度,如何規劃旅行取決於你對旅行抱有什麼樣的目的。我們的目的就是放鬆,所以我們會睡到自然醒,把平常沒有睡的覺都補回來,睡好了再去玩。享受當下才會更有動力、更有能量去面對未來。」
「寶藏」小城 別樣驚喜
挖掘「人少景美」的「寶藏」小城,收穫超高性價比的旅行體驗,近年來令年青人樂此不疲。
這些小城或藏著珍貴文化瑰寶,或蘊含千年歷史傳承,或得益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躲開人山人海,說不定在小城的某個角落就能邂逅別樣的驚喜。
今年2月,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與馬蜂窩聯合召開了「旅遊目的地發展創新研究合作及成果發佈會」,會上發佈旅遊目的地系列研究成果——《中國魅力小城旅遊研究報告》。中國旅遊研究院專項調研表明,低線城市出遊需求持續釋放,2024年一季度中小城市客群佔旅遊預約總客群的27.7%,較2019年大幅增長。而來自馬蜂窩大數據顯示,2024年站內「小城」、「縣城」等相關內容量較去年同期增長44.8%,區縣旅遊出行人數較去年同期增長76.4%,超500萬用戶在社區里分享、交流了相關旅行經驗。
馬蜂窩首席執行官陳罡表示,隨著更多寶藏小城被發掘,小城旅遊有望成為中國旅遊市場的新增長點。在年輕遊客的推動下,小城旅遊不僅成為一種高性價比的旅行方式,更成為文化自信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不是熱門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城更有性價比」。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鵬指出,近年來縣域文旅設施提級、完善服務也已形成趨勢。從東北到西南,五星級、四星級酒店和高標準餐飲對縣域旅遊來說已是常態。縣域旅遊接待能力的提升,實打實地帶來居住、遊玩的體驗升級,使遊客願意為高品質縣域旅遊買單的現象愈發普遍。
「如今,消費趨於多樣化和個性化。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移動通訊和人工智能,年青人實現了‘我的行程我做主’‘我的目的地我定義’。在馬蜂窩等旅遊社區的推動下,層出不窮的平替旅遊、反向旅遊、旅居康養等新生活方式,讓一座又一座‘高性價比’的小眾城市和‘寶藏’縣城成為新旅遊空間。從悅人到悅己,在個性需求和理性消費的推動下,一個小城旅遊的時代到來了。」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
《中國魅力小城旅遊研究報告》顯示,當前90後已成為小城旅遊的主力軍,佔比高達48.1%。人少、小眾、高性價比、獨特文化體驗是影響他們小城目的地決策的幾大首要考慮因素。值得關注的是,新一線城市在小城旅遊客源地中表現突出,佔比達36.8%。成都、杭州、重慶、天津、南京、武漢等新一線城市躋身客源地前十。
另據馬蜂窩數據顯示,2024年小城旅行人均消費2000元以下的人群佔比超過68%,其中人均消費500元以下的佔比達到25.3%。年輕遊客不僅追求經濟實惠,還注重小城的獨特「標籤」,如特色美食、千年古建、自然風光、民俗節慶等,這些元素構成了他們旅行體驗的核心。
心靈之旅 美好感受
從「反向旅遊」,再到「小鎮熱」、縣域遊的興起,如今的年青人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遊覽熱門景點,而更傾向於避開人潮,尋找那些能夠滋養心靈、提供真實生活體驗的地方,把假期過成一場感受美好的心靈之旅。
今年初春,在貴州省興義市的一座無名山頂上,晨曦初綻。旅遊博主甄甄站在崖邊,看雲海如浪濤翻湧,金色的陽光從雲隙間迸發,將整片天空染成琥珀色。身邊幾個昨夜剛結識的旅伴舉著手機拍照,朝霞還在晨風中徐徐展開……這樣的場景,對於甄甄而言早已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一次對人生和友誼的美好體驗。
「當時我們三輛車、11個人,在山頂一起吃飯,一起賞景。雖然大家是第一次見面,卻熟悉得像認識多年的老友。」甄甄說,當清晨的雲海漫過山頂,所有人都默契地安靜下來。「旭日初升的那一刻,大家在山頂上歡呼、奔跑、對著太陽拍照。那一刻我的心中溢滿快樂——生活怎麼能這麼美好!」
「我覺得旅遊就是不斷豐富自身感受的過程。」甄甄對筆者說:「一段旅程總會結束,但那些溫暖的瞬間,那些與新朋友共享的浪漫,早已刻進我的生命里,成為照亮前路的光。‘反向旅遊’的行程讓我明白,只要心懷勇氣與熱愛,下一段旅程,總會有新的故事等待書寫。」
對於文旅內容創作者「樂天」而言,旅遊是為了尋找自然而然的感動。2024年底,在雲南省普洱市景邁山,原本為拍攝茶廣告而來的樂天在路過一個布朗族古寨時停下腳步。夕陽西下,陽光灑在小路兩旁的芭蕉葉上,顯得格外柔和。「我看見一位奶奶抱著孩子坐在寨口,就過去和她打了個招呼。」樂天說:「奶奶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慢慢說,‘我是布朗族’。說完後甜甜一笑。那個瞬間被我記錄下來,它一下治癒了我。從奶奶的笑容里,我可以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深深打動了我。」
樂天說,反向旅遊從來不是地理意義上的「逆人流」:「旅行可以是在河邊支起的一頂天幕,可以是一次與非遺匠人的掌心相觸,也可以是在陌生村寨里一位老人笑聲帶來的一瞬間感動。」
今年清明節假期,在湖北讀書的大三學生小雨,在黑龍江省開啟一場「不設限」的旅行。她與朋友利用假期錯峰北上時,行囊里只裝著兩張單程票。「我們甚至沒訂酒店、沒規劃路線。」小雨對筆者說:「這就是一場一路向北的即興奔赴。」
抵達齊齊哈爾市後,小雨和同伴租了車,帶著「走到哪算哪」的打算默契啟程。原計劃從漠河經根河、海拉爾返回齊齊哈爾,卻在接近漠河時遭遇大雪。「當時雪下得特別大,路上有薄冰,我很擔心路況不好。」小雨對筆者說。但很快,小雨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路兩邊白雪皚皚,雪花迎面撲來,那種感覺非常震撼,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遇到這樣的美景。」車隊在漫天飛雪中數次停靠,眾人下車踏雪,任由雪花落在身上。小雨很興奮,這是在南方長大的她從未見過的美景。
這次「不設限」的東北之旅,讓小雨對旅行有了新的認識。她說,過去的出行總會預設「必須完成的清單」,而這次在東北的「即興冒險」,卻讓她在風雪中體驗到與自然對話的純粹。當車輛在大雪中緩慢前行時,她不再焦慮於「是否按時抵達」,而是專注於車輪碾過雪地的聲響;當放棄拍攝星空的計劃後,她在漠河市區散步,突然發現「旅行的意義,在於取悅自己,而不是取悅旅行」。
「‘反向旅行’不是刻意追逐小眾,而是遵從本心,選擇一種讓自己舒服的旅行方式,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未知。」小雨說:「有人喜歡住在舒適的酒店,享受設施和服務;有人喜歡去熱門景區,感受熱鬧的氛圍;而我,喜歡在自然中旅行,尋找寧靜和真實。」(楊俊峰 林嘉凱)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16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