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以前的故事」 濛溪河遺址群的出現意味著什麼?|水落石出濛溪河

封面新聞的記者 劉可欣 李雨心 圖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極為罕見、首次發現、首次揭示、填補空白……自濛溪河遺址群公佈最新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以來,備受關注。從濛溪河遺址到濛溪河遺址群、年代更新為距今8萬-6萬年,到發現系統性用火和特殊富集區域,這些上新的考古成果背後,蘊含著哪些歷史遺留的信息?日前,封面新聞採訪到該遺址的發掘領隊、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喆軒,深度解讀考古成果背後的含義。

部分出土石器部分出土石器

在諸多的考古成果中,有一條尤為引人注目:系統有力地證明了過去認為相對「滯後」的東亞古人類並不沉寂。東亞古人類為何沉寂?濛溪河遺址群又如何「打破」這個觀點?實際上,這也是濛溪河遺址群此次公佈的成果中,最為重要的其中之一。

「走出非洲以前的故事」

實證東亞古人類並非相對「滯後」

現代人類從何而來?目前學術界有諸多不同的說法。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由非洲直立人進化而來的智人,在約6萬年前從非洲出發,抵達世界各地,從而成為現代人的祖先。

而當這些人抵達東亞之時,原本生活於此的東亞古人類,已經與劍齒象、劍齒虎等物種一起,滅絕於一場氣候變化中。由此,在以往東亞古人類被認為進化程度不夠,生產技術較為落後,難以適應劇烈氣候變化,是相對「滯後」的存在。因此,這些來自非洲的智人,取代了東亞古人類,成為東亞人的祖先。這就是佔據主流地位的「非洲起源說」。加之既往考古學家在東亞到東南亞極少發現距今10萬-5萬年的遺址和相應的文化遺存,也一定程度上支撐了這個假說。

然而,濛溪河遺址群的出現,卻為另一種觀點即「多地區進化說」提供了考古學上的證據。

濛溪河遺址(濛溪河遺址群第1地點)位置圖與地貌遠景濛溪河遺址(濛溪河遺址群第1地點)位置圖與地貌遠景

在前兩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之上,考古工作者不僅將第一地點(即濛溪河遺址)的年代上溯至距今約8萬-6萬年,還在資陽、內江、遂寧、綿陽等地,先後發現了與濛溪河遺址文化類型相似的遺址點,構建起了一個共計百餘個點位、主體年代在距今約10萬-5萬年、跨區域的濛溪河遺址群。按照傳統理論來看,這是一個「走出非洲之前的故事」。

濛溪河遺址(濛溪河遺址群第1地點)工作區域航拍及功能區劃分濛溪河遺址(濛溪河遺址群第1地點)工作區域航拍及功能區劃分

這些遺址群均以矽化木為原料的小型石器組合為主,與東亞的簡單石核石片技術一脈相承,有著「簡單靈活」的特點,這與西方同時期石器技術中「預製技術」,有著明顯的不同。這說明,生活在此的先民,有著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則」。

在世界範圍內,舊石器中期的石器在整體上都有一個小型化的趨勢,這與人的進化以及選擇有關。「以往,西方的石器資源豐富,所以從早期到中晚期的轉型脈絡比較清楚。但是在東方,從距今不到10萬年到距今約4萬年的時間區間里,發現的遺址比較少,因此存在一個文化發展的不連續。」鄭喆軒介紹。而濛溪河遺址群出土的石器,進一步填補了這一空白。

濛溪河及全世界其它發現木器的舊石器遺址濛溪河及全世界其它發現木器的舊石器遺址

距今10萬-5萬年的東亞大陸

並非寂靜無聲

濛溪河遺址群的出現,不僅僅對「非洲起源說」「自然雜交說」等理論有一定的補充作用,同時,豐富的動植物遺存、不同遺物富集的區域、一系列帶有明確人類早期象徵行為痕跡的遺存,都從不同的層面說明了在距今10萬-5萬年的時候,東亞大陸並非寂靜無聲,而是在孕育著生命和進步。

系統刻劃痕跡系統刻劃痕跡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都以為舊石器時代的遠古社會,是一個很簡單的社會:還處在掙扎求存的階段。然而,近年來,稻城皮洛遺址、射洪桃花河遺址,包括本次公佈新成果的濛溪河遺址群,都是對認識早期人類能力發展的重大的擴展和突破。原來在距今20多萬年前,古人類已經可以登上青藏高原生存;原來在距今8萬-6萬年前,古人類已經可以有意識地在溫飽之外,更有效地探索自然和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記(刻劃痕等)。

而在鄭喆軒看來,濛溪河遺址群的發現還有更深刻的意義:「濛溪河遺址群的發現,也讓我們意識到,在華南地區或者東南亞,甚至是北方,或許會存在很多我們以前沒有意識到、因而沒有被發現的同時期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