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得遠」的上海 這家民企鍛造了「全球唯一」

超導材料,被稱作是國家「戰略底牌」之一。在今年的上海全球投促大會上,上海超導宣佈在浦東張江投資25億元,建設超1.5萬公里超導帶材擴產項目。這家在上海發展了10多年的民營企業,已是全球唯一能實現「大規模高一致性量產」的超導科技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隱形冠軍。

上海超導成立於2011年,一直到2019年才實現穩定的量產,中間整8年,企業都在打造裝備;因為非標定製的進口設備和實際生產脫節,產出的帶材並不「超導」。不斷試錯再改進,大家和每個工藝點「死磕」。

上海超導副董事長洪智勇說,他們經過了幾百個工藝細節的修整和試錯,最終量變積累到了質變,自主的裝備能夠順利的生產超導的帶材,並且無論是從產品的性能還是到年產量,都非常大的提升。

在上海超導的生產車間里,記者無意中看到了一份4月第一週的生產統計表,超導帶材的生產量已經達到42公里,而事實上在2017年,他們全年的生產量也就是30公里。

產量穩定了,還要考驗性能。超導帶材只有4毫米寬、0.1毫米厚,在10年前導電性極不穩定,檢測圖就像心電圖,跌宕起伏,如今即便是500米長的帶材,檢測時電流也十分穩定,幾乎沒有波動,完全是頂級品質。

眼下,公司里的年輕一代仍在為進一步提升帶材性能「死磕」。這股子「韌勁」,已經刻在企業的基因里。

也正是因為幾代工程師的「死磕」,公司生產的超導材料已經能適應不同場景的使用需求,下遊應用也隨之被帶動。如今,核聚變需要強磁場;電纜也需要負荷大容量,新的市場需求,又倒逼上海超導成為24小時工廠,只有不間斷運行,才能支撐起幾千公里的產量。

下個月,上海超導的二期廠房就將逐步投用,9月份達產。預計今年底,上海超導整個產能就能達到4000公里,也就是10億元的產值。

用十幾年的時間,在一條少人知曉的「賽道」上爬坡跨坎,如今成為行業佼佼者,往回看,企業覺得,有一隻手始終與他們攜手向前:2011年上海市推動成立超導公司,2014年上海公司被納入市級戰略性新興項目,得到9000萬的資金流補充。7年後,世界首條35千伏公里級超導電纜在上海誕生,下遊應用及時破局。

正如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韜所說:「這座城市里有做材料的、有做磁體的、有做核聚變的各類公司,大家共同讓這裏變成了全世界高溫超導產業鏈最完備的城市,而也只有政府能用10年到20年的提前戰略性的投入和眼光,才能把這個產業撫育起來。」

馬韜還給記者翻出了上海市科委10年前發佈的的一張高溫超導產業技術路線圖,2021年到2024年間,實現超導帶材穩定量產;2020年前後,實現公里級超導電纜運維;2021到2024年,高溫超導磁體在醫療、電力儲能等領域示範應用……2015年的預判,在2025年一一實現。

如今全球競逐的前沿科技,依然需要長遠規劃和決策定力。一座城市,需要看得更遠,才能培養出更多的行業隱形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