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邊境村寨的「幸福答案」
幸福是什麼?是阿佤新寨的嫋嫋炊煙,是傣家吊腳樓的悠悠歡歌,是界碑旁獵獵飄揚的五星紅旗……
陽光照耀之處,「幸福」具象化起來。
自2021年始,雲南省錨定「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目標,在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四載接續奮鬥,讓千裡邊疆煥新顏。

幸福,是村寨煥新顏
「你們問幸福是什麼樣?寨子越來越美,遊客越來越多,大夥腰包越來越鼓,現在就挺幸福。」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猛馬鎮猛啊村隴海小組村民岩滿,坐在自家的傣味餐館里,笑嗬嗬地說。

岩滿家的餐館主打酸辣開胃的傣家風味。烤雞、舂雞腳、涼拌荷包蛋穩居人氣菜品前三甲。特色菜吸引了不少食客,餐館月均淨利潤輕鬆過萬。
然而岩滿告訴記者,時光倒回到幾年前,餐館門可羅雀:「我們寨子與緬甸就隔著條江,發展鄉村旅遊本該佔盡‘地利’,可以前寨子非但沒什麼特色,還巷道狹窄,空中電線像蜘蛛網,各家圍牆砌得東高西低,到處亂糟糟的,遊客都不願意來。」
轉機出現在雲南省啟動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後。
隨著地下管網改造完成,紅磚矮牆統一砌築,黨員幹部帶頭讓出五十公分宅基地以拓寬道路,村里還購置花盆分發到戶。如今漫步寨中,但見傣樓錯落有致,矮牆上花兒綻放,家家戶戶門前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
村寨「脫胎換骨」,很快成為網紅打卡地。
如今,岩滿的餐館常常爆滿,不足百戶的寨子已有三十多戶人家吃上「旅遊飯」。猛啊村駐村第一書記李華生透露,中緬特色街區正在規劃中,未來將引入緬甸特色工藝品和美食,進一步豐富旅遊業態。
數據顯示,自2021年以來,雲南374個沿邊行政村實現硬化路全覆蓋,自來水普及率突破90%,5G信號覆蓋每個自然村。沿著邊境線,一個個幸福村正串起璀璨的振興明珠。
幸福,是致富路寬廣
「幸福?就是腰包鼓起來!」來自猛馬鎮東乃村南主大寨村民小組黨員娜倮的答案直截了當。
南主大寨不是抵邊村寨,發展鄉村旅遊基礎條件薄弱,怎樣才能讓腰包鼓起來?
「我們有高海拔低緯度的地理優勢,種出的露天山地西瓜沙甜可口,生態品質突出。為了幫助村民種好山地西瓜,村黨組織構建‘三級聯動’機制:黨員幹部示範種植形成帶動效應,農技專家駐點開展‘手把手’教學,合作社搭建產銷對接平台。過去村民零散種植,如今藉著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的東風,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東乃村黨總支書記岩罕相道出了發展思路。
「以前打零工,一天掙百八十塊,現在種西瓜,單是20公斤重的‘瓜王’就能賣到70元,快抵得上以前一整天的工錢。」娜倮笑著說,「加上種植茶葉、咖啡、甘蔗等收入,全年收入不少。」
「一年可有10來萬元的收入?」有人問。「沒有10來萬元,那叫什麼‘收入不少’。」娜倮笑得眉眼彎彎。

「上海又來訂單了,大家多辛苦一下,爭取10天內發貨」。在千里之外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霂欣曜獨龍毯編織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玉花給幾位獨龍族「織女」們安排了新任務。
「放心吧!保證按時完成任務。」「織女」金春花應聲調整織機,將彩色棉線精準排布後,一端固定木架,另一端繫於腰間,十指翻飛間,獨龍族傳統紋樣漸次綻放。正是靠著編織獨龍毯,獨龍族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顧家賺錢兩不誤。
到2024年底,開展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的雲南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農民人均年收入達2.25萬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000餘元。
幸福,是邊疆穩國家安
沿盤山公路駛入邊境巡邏道,只見道路兩旁、房屋前後插遍五星紅旗——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猛董鎮龍乃村到了。
「我們生活在邊境線,幸福就是邊境穩固,國泰民安。」龍乃村黨總支書記趙愛軍道出了戍邊人的心聲。

這個與緬甸接壤的邊境村寨,距國境線僅200米,守護著3個界樁間的3.9公裡邊境線。一大早,趙愛軍和聯防所隊員身著迷彩服,斜挎水壺攜帶乾糧,踏著晨光步入密林,開始例行巡邊。
沿途監控設備星羅棋布,廣播系統循環播報「禁止非法入境」的警示。「如今物防、技防手段不斷完善,配合傳統人防體系,邊境防線愈發穩固。」趙愛軍說,「只有築牢邊境防線,大夥才能走上幸福的康莊大道。」
守邊不僅是專業隊伍的職責,更是全體村民的共同使命。村里將「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寫入村規民約,明確「守邊固邊靠大家,人人要愛邊,戶戶要守邊」。
在雲南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為國守門、為國戍邊」已成為全民共識。「邊民富、邊關美、邊疆穩、邊防固」的壯美畫卷正徐徐鋪展,邊疆群眾正從「幸福」邁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