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高發季「主婦手」又找上門?醫生:手部濕疹一定要堅持治療

圖/IC photo圖/IC photo

瘙癢、裂口、起水泡……不少女性受「主婦手」困擾,卻久久無法治癒。當前正值春夏換季,手部濕疹問題可能在此時凸顯。但公眾對手部濕疹的認知存在顯著誤區,部分患者因缺乏科學防護知識導致病情加重。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張建中教授近日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提醒,手部濕疹不容小覷,嚴重時可以讓人失去勞動功能。根據病程,超過3個月或每年復發至少兩次的手部濕疹即為慢性手部濕疹。慢性手部濕疹主要表現為瘙癢和疼痛,臨床表現為多種形式,包括汗皰疹、角化型濕疹、指尖濕疹等。

手部濕疹究竟因何而起?張建中教授表示,手部濕疹的原因非常多,歸納起來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刺激和過敏。刺激主要是接觸一些物質,如洗滌靈、消毒液、堿性過大的肥皂和香皂等,都可能引起手部濕疹,往往是正選生在受刺激部位。過敏主要是因為患者為過敏體質,因手部容易被外界一些過敏原引發局部免疫反應,皮膚屏障功能被破壞,從而出現手部濕疹的表現,如皮疹、癢、裂口、起水泡等症狀。過敏引起的手部濕疹往往是對稱出現在左右手的相同位置。

在手部濕疹的患者中,約有一半還會伴有足部濕疹。「很多人不太重視,但手部濕疹不容小覷,嚴重時可以讓人失去勞動功能。我見過一個患者,雙手加起來有52個肉眼可見的裂口,稍微動一下就出血,非常疼。還有很多患者是手指末端或側面起密密麻麻的小水泡,非常癢。」張建中教授指出,慢性手部濕疹其實很常見,從全球來看,每20人中就有1人每年受到慢性手部濕疹的困擾,癢和疼痛影響著大量患者的日常生活。如果患者是嚴重過敏體質,手部濕疹還可以與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系統性過敏性疾病相關聯。

在手部濕疹的治療上,張建中教授指出,一定要和醫生配合好,外用治療為主,包括保濕潤膚劑的合理使用、外用藥物的使用。目前外用藥種類非常多,除了常用的含有激素的外用藥外,還有一些新藥可以選用,但最為關鍵的是堅持治療,因為手部濕疹為慢性疾病,不能症狀好了以後就立馬停藥。手部濕疹的治療至少半年,當沒有皮疹等症狀時,用藥的頻次可以減少。刺激引起的手部濕疹,去掉刺激源後相對容易治療,但過敏反應與患者體質相關,需長期治療。

「在使用激素藥物時,很多患者因擔心副作用而焦慮或拒絕使用,給皮膚科醫生帶來很大壓力。如果我們手上沒有更多的武器,醫生就沒法治療。近年來針對特應性皮炎的藥物越來越多,如針對特別嚴重的全身性濕疹,有了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靶向藥。但針對局部的手部濕疹或肘部濕疹,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治療藥物獲批。臨床上也會選擇一些非激素類的外用藥物進行治療,如鈣調磷酸酶抑製劑、磷酸二酯酶抑製劑、芳香烴受體調製劑等。」張建中教授表示,目前傳統療法僅能短期控制症狀,不適合長期管理,患者需配合醫生堅持治療,同時進行預防,也期待效果更好、更安全的新藥上市,為醫生增添「武器」。

此外,張建中教授強調,手部濕疹的預防和治療同樣重要。煤薩克達人、建築工人、護士等容易發生手部濕疹的人群,平時一定要做好防護,如戴手套、使用潤膚劑,不接觸會導致過敏的物質,洗手的水不能太燙,不要使用堿性過大的香皂、肥皂等。一旦發現有些癢或有疹子等症狀,應馬上用藥。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拿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