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山水間繪就團結共富畫卷

初夏時節,邊城崇左,綠海翻波,奇峰聳立。一棟棟特色民宿點綴壯美山水間,與詩畫鄉野相映成趣,吸引各族遊客紛至遝來。遊客們在領略山水之美與人文之韻中,拉近心靈距離,凝聚團結力量。
近年來,自治區民宗委聯合文化和旅遊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持續開展民族村寨與鄉村旅遊融合試點工作,助推鄉村振興,促進村民增收,讓民族村寨美起來、富起來、融起來。崇左市依託民族文化與生態資源,積極探索「民宿+民族團結」「民宿+非遺」等融合發展模式,民宿產業蓬勃發展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體現。這一舉措不僅讓廣袤鄉村舊貌換新顏,也帶動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各族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法式餐廳、特色民宿、多彩民俗……走進崇左市江州區新和鎮卜花村,鄉土美景讓人眼前一亮。

「以前我們這裏是一個貧困村,環境髒亂差,這些年在政府政策扶持和全村的共同努力下,環境變好了,村子變美了,全村都吃上了‘旅遊飯’。」卜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何桂林說。

據悉,卜花村2019年開始發展鄉村旅遊,引進社會資本打造卜花民宿等精品民宿,還利用當地農戶閑置的民房改造民宿。
「我們已建成支書小院、呼喜小院等6棟民宿共20間客房。」何桂林介紹。

在龍州縣上龍鄉水隴屯的天琴壯寨里,「龍州八景」之一的古甑龍泉景區水流過堤壩,形成一道道小瀑布,美不勝收。遊客或拍照打卡,或俯身戲水,或一邊欣賞美景一邊品嚐民族美食……盡情沉浸在南疆邊關風情中。
「我在這裏住了兩個晚上,房間佈置溫馨舒適,服務貼心,早上打開窗,山水如畫的美景盡收眼底,就像直接住在風景里。」來自江蘇的陳女士在天琴壯寨的民宿體驗了兩晚,感到非常滿意。
近年來,崇左市依託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遊合作區等重點文旅項目,引導旅遊民宿集群化發展,打造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地方風情、人文情懷的旅遊民宿品牌和產業集群。這些旅遊民宿不僅成為對外展示民族文化的新窗口,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週末客房的入住率比較高,碰到寒暑假或者節假日客房更是供不應求。」大新縣碩龍鎮一家民宿的老闆笑著說,「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我家的民宿全部爆滿。」
記者瞭解到,崇左市目前已建成各類特色酒店及民宿超350家,形成大新明仕、江州區新和旅遊渡假區、寧明溫泉小鎮等旅遊民宿集聚區,並湧現出明仕雅居民宿、秘境麗世渡假村等標杆項目。主題民宿平均入住率提升至75%,遊客滿意度達95%。
「我們從廣東過來,在網上得知這裏環境優美,很適合帶孩子過來玩,就趁著假期帶孩子過來體驗。」遊客李女士說,「五一」假期前,她早早就預訂了江州區新和旅遊渡假區里的一間民宿,「這裏不僅可以賞田園風光、品民族美食,小朋友也能體驗到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值得一來!」
崇左創新民族文化活態傳承,設立「民族文化共享客廳」,定期舉辦山歌對唱、霜降節、豐收節、農耕節等體驗活動。大新那裡社區民宿推出竹筏出行、田間勞作體驗,江州卜花民宿帶來麒麟舞、銅錢舞等傳統民間技藝體驗,讓旅客與本地居民共舞、共食、共學手藝,共同推動民族文化傳承、交融、創新,不斷增進文化認同。
在各大民宿里,遊客還可以聆聽故事。崇左通過開發「一戶一故事」項目,累計收錄故事2000餘個,由民宿主理人講述家族遷徙史、民俗傳統,讓沉睡的文化記憶煥發新生。推動非遺創新發展,聯合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設「民宿課堂」,開展壯錦技藝研究、天琴藝術彈唱等非遺體驗活動,讓各族遊客近距離感悟中華文化多元魅力,帶動非遺產品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
「我們充分利用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資源,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中,創新提出‘旅遊民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理念。」崇左市民宗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文旅發展深度融合,出台《崇左市旅遊民宿促進條例》等文件,設立1.2億元專項資金實施民宿煥新工程,引導民宿企業將花山岩畫、壯錦、銅鼓、天琴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元素融入民宿建設,更好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魅力和價值,提供更高品質的居住體驗。
5月11日,德天跨國瀑佈景區遊人如織,各族遊客縱情山水間,暢享山水之樂。
隨著德天跨國瀑佈景區人氣持續攀升,一股返鄉創業潮正在當地興起,德天村村民呂大明便是其中一員。
「看中了瀑布旅遊的紅火,我回鄉開起了民宿。」呂大明說,自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遊合作區運營以來,景區客流量大大提高,他的民宿2024年營業收入達30萬元。
像呂大明這樣返鄉創業的村民,在德天村共有38位。他們打造了集住宿、餐飲、特產銷售於一體的鄉村旅遊產業鏈,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我們村通過為遊客提供旅遊民宿、竹排觀光等服務,共創造了200多個就業崗位,村民月均收入能達5000多元,比出去打工好多了。」德天村黨總支書記麻成武說。
中旅廣西德天瀑布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紅介紹,景區帶動沿線民宿、餐飲、交通等文旅配套發展,周邊民宿床位數增長至近5000張,形成「旅遊一業帶動多業」的產業聯動效應,助力群眾依託旅遊實現多元收入。
花山腳下、明江河畔,寧明縣城中鎮珠連村也在悄然蝶變。

「我們村變化很大,越來越漂亮了。全村現在總共有12家民宿,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珠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譚偉平介紹,珠連村依託世界文化遺產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的旅遊資源,深挖本土民俗文化,創立民宿標杆、旅遊品牌,農文旅產業不斷融合發展,當地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2.3萬元,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花山岩畫就是金飯碗。」珠連村村民馬建國對這些年村里的發展深有感觸,2016年,在外打工的他回村開起了民宿,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如今村里的民宿、農家樂等業態逐年增加,鄉親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據介紹,崇左大力推行「民宿+合作社+農戶」模式,建立特色農產品直供渠道。由民宿牽頭整合周邊農戶資源,提供食材供應、手工藝品代銷,帶動戶均年增收2.3萬元。民宿產業鏈惠及10萬以上少數民族群眾,少數民族聚居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2%。
「民宿產業帶來巨大流量,有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崇左市民宗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積極聯合社交媒體平台發起邊關民宿、邊關民族一家親等話題,點擊量超10億次,帶動「Z世代」遊客佔比增至45%。目前,崇左民宿區外客源佔比從30%提升至65%,多民族遊客交互頻次增長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