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山東人托舉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楓」景
棗莊市「十佳媽媽」蔡敏義19年來精心縫製5300餘雙棉布鞋墊贈予部隊官兵、公安幹警;濟寧市金鄉縣新時代「好侄兒」典範於小勇八年來悉心照顧三位因特殊原因未成家的叔伯,孝字當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範正安將「十不閑」絕技和「一人一台戲」發揚光大,一人同時操縱皮影、演唱台詞、演奏八種樂器,這種表演形式被譽為「泰山文化活化石」。

齊魯大地,人傑地靈。在山東這片崇德向善的沃土上,總有一群平凡卻發亮的人:他們尊老愛幼、勤懇實幹,誠信為本、樂於助人,危難面前挺身而出,關鍵時刻用於擔當。他們以一言一行傳遞溫情,用點滴善舉守護百姓,是我們身邊最真實、最可靠、最溫暖力量。
好人從群眾中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楓橋經驗」是堅持好、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的典範,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要始終堅持「人民滿意」的價值追求,發揚「好人」精神,做好群眾工作,托舉人民群眾「穩穩的幸福」。
涓涓細流彙聚江海。山東好人以可愛、可敬、可信、可學的凡人善舉影響著萬千群眾,厚道山東人讓向上向善的力量薪火相傳。
秉持為民之心,解難題、辦實事,繪就群眾路線「同心圓」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要堅守人民情懷、樹立群眾觀念,堅持化解矛盾糾紛在基層,把群眾路線放到工作實踐中謀劃推進。矛調中心成為矛盾調解起點的同時,也成為大部分矛盾糾紛的終點。
一個好人就是一面旗幟。
在臨沂市沂水縣,「有糾紛,找克清」這句話家喻戶曉。自1985年投身工作,王克清紮根基層司法戰線,40年間,他穿梭於社區小巷、鄉村田埂,累計調解各類矛盾糾紛達2000餘起。每一起糾紛背後,都是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利益糾葛,但王克清從未退縮。

在某起因遺產繼承引發的激烈糾紛中,本是血濃於水的至親,卻因利益分配問題反目成仇,幾近對簿公堂。王克清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介入調解。他多次往返於雙方之間,傾聽他們的心聲,瞭解背後隱情,同時查閱大量法律條文和類似案例。調解過程中,他既運用專業法律知識清晰闡釋權益歸屬,又巧妙引導親人們回憶往昔親情,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溫暖與善意。「血濃於水,親情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不要因為一時的利益,失了多年的親情。」經過多輪艱苦調解,最終雙方心平氣和地達成和解協議,重歸於好。當事人感激不已,特意送來錦旗和感謝信,上面寫著:「主持公道心無私以理服人解糾紛」。
用好百姓之言,近群眾、講方言,堅持群眾工作「總基調」
用群眾話講給群眾聽,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才能更加生動鮮活、通俗易懂,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你們不僅僅是醫生,更是我們的家人。在父親病重的時候,你們一直陪伴在身邊。給予我們無盡的關懷和支持,你們的微笑和鼓勵,讓我們在痛中感受到了安慰和力量。」患者出院後,家屬寫來一封感謝信,字裡行間滿滿的親情友情。這樣的信,在濰坊諸城市人民醫院副研究員孫希海的抽屜里堆起厚厚一摞。
連續1個多月蹲點急診急救中心,孫希海發現了急診急救流程存在的堵點痛點。經過三個月走訪600多人,他改進了120大急診急救體系建設,實現了院前、院中、院內三個環節的無縫連接,大大降低了創傷患者死亡率及致殘率。

在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錄著不同患者的各類訴求和醫護人員的相關反饋。他提出醫護人員在面對患者時應扮演合格的「科普員」角色,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進行交流,這一頗具建設性的建議得到了醫院的高度重視。經過更加科學、細緻地完善,成果以工作「白皮書」的形式發放至醫院每一位醫護人員手中,在醫院落地生根。如今,每次查房彷彿成了親朋好友的溫暖相聚,「患者更聽醫生的話,治療更順利。」
從保家衛國的戰場轉向服務「三農」第一線,38年來,步同良堅守在農行茌平支行鄉鎮基層網點,「我是農民的兒子,能夠為家鄉父老做點事情,我感到很幸福。要讓更多群眾聽到黨的聲音,瞭解黨的政策。」成為他最深切的感悟。

耿店村合作社育苗場遇到資金困難,急需貸款支持。步同良先後上門10餘次,協助客戶整理收集貸款資料,不到1個月的時間向耿店村投放了聊城市首筆「強村貸」200萬元,也是農行山東省分行系統內單筆金額最大的一筆「強村貸」。
農戶信息建檔立卡,是農行助力農民致富的新模式。為了讓更多的鄉親們享受到金融政策福利,農行茌平支行成立了6個「步同良工作室三農服務團隊」,進村入戶宣傳產品,把惠農貸款送到農戶手裡。目前,步同良和同事們的腳步遍佈全區每個鄉鎮、500多個村莊,累計完成農戶信息建檔8535戶,授信8.6億元,累計發放惠農貸款4.6億元。
打通最後一米,調民情、察民意,做好為民服務「貼心人」
群眾訴求無小事。新形勢下,人民的需求結構不斷變化,要充分瞭解需求、切實解決問題,使人民真正得到實惠、生活真正得到改善。
近兩年,一個名為「正安人」的公益組織在各大網絡平台聲名鵲起。他們的背後,正是柳衝在2022年發起成立的濟南正安公益應急救援隊。這支隊伍起初僅有17名成員,如今已擁有固定成員107人,兼職誌願者500餘人,「正安人」網絡公益參與者逾60萬人。

「我們就是實打實的做公益,不收取老百姓一分錢。」作為組織發起人,柳衝堅守這份純正的「初心」,凝聚起了龐大的公益力量,深入社會基層的邊角和枝節,60萬「正安人」聚成一團火,散作滿天星。
「家人們,這是濟陽曲堤的Melo、垛石的番茄、仁風的西瓜,皮薄汁多、新鮮採摘,農戶們等您帶它回家!」從去年4月份開始,在「衝姐助農直播基地」,像這樣的直播帶貨已經開展了100餘場,幫助近千戶農民增收2000餘萬元,讓曾經銷路不暢的果蔬變成了「網紅尖貨」,成為助推當地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
越來越多的群眾意識到,不但有需要、有困難時可以找正安,平日裡聊天拉呱、搭把手的事也能找正安,「正安人」成了貼心人的代名詞。「因為你不知道身邊哪個人就是我們‘正安人’,更多被我們救助過的人和他們的家人紛紛加入進來,影響帶動周圍更多人參與公益事業。大家都覺得做公益很光榮,很有成就感。」柳衝笑著說。
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溫暖一座城。
如今,越來越多「山東好人」湧現出來,覆蓋縣、鄉、村三級,在誌願服務、扶危濟困、糾紛調解、鄉村振興等多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心手相傳托舉起人民群眾「穩穩的幸福」,擎畫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楓」景。(陳鳴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