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所使「金箍棒」真是純金打造?探古問「金」,原來是「鐵」|文史筆談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什麼是金?從文字學上看,「金」字屬於會意字,上面的人表示覆蓋,下面的土左右有兩點,表示土中的礦物,所以金字的本義指藏在地下的礦物,即金屬。
《說文解字》對金字的解釋是:「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五色金不是五金,五金一般指金銀銅鐵錫,而五色金是指黃金(金)、白金(銀)、青金(鉛)、赤金(銅)、黑金(鐵),即顏師古所謂:「金者五色,黃金、白銀、赤銅、青鉛、黑鐵。」「黃為之長」,所以黃金最貴重,成為金的專屬稱謂,如今我們所說的金就是專指黃金。
但在古代,金的含義存在歷史階段性變化,需要結合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和語境來理解。
一般而言,金的含義以漢代為分水嶺,漢代以前,文獻中提到的「金」字,主要指銅,尤其是青銅(銅錫鉛合金)。青銅器本來是金黃色,我們看到的考古出土的青銅器因為生鏽才呈青綠色,因此稱為「青銅」。「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青銅器在禮器(祭祀)、兵器和工具上都佔據了核心地位。黃金雖然存在,但開採量很小,多用於貴族裝飾物或少量的賞賜,貨幣的主要材料是銅和鐵。
漢代以後,黃金開採、冶金技術進步,黃金產量和流通量增多,「金」逐漸更多地用來指黃金,如漢代的一斤黃金等於一萬銅錢,不過銅錢仍是主要的金屬貨幣。白銀在唐代開始進入流通領域,成為主流貨幣要等到明朝中後期了。
所以在古代漢語語境中,金的早期語義(先秦至漢代)主要指銅,其次是泛指金屬,最後才是特指黃金。以帶「金」字的成語或詞語為例,很多所謂的「金」都是指「銅」。如金戈鐵馬,「金戈」就是青銅製成的戈。金聲玉振,「金聲」是指青銅鍾聲。金鼓齊鳴、鳴金收兵,其中的「金」是指古代軍隊發出作戰行動信號的樂器,如銅鑼、銅鍾。再如金鼎、金文、金石,這些「金」字都是指青銅器。
自古黃金貴,近期金價更是瘋漲,幾度突破千元大關,網民們調侃,「現在這個金價,孫悟空都得把金箍棒賣了。」
金箍棒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根據《曆代度量衡簡表》,唐代到清代,1斤≈596.8克。目前金價就算按照900元一克計算,金箍棒可賣72.5億元,大聖這身家直接進入神仙富豪榜了。
但網民們又因為一個問題引發熱議:孫悟空的金箍棒是純金打造的嗎?我們來看看。
《西遊記》設定時代在唐代,作者為明代人,無論是唐代還是明代,黃金的開採和使用已較為普遍,如果描述的對像是貨幣、貢品、裝飾品或鎏金工藝等貴重物品,所指的金主要專指黃金。在某些情況下,比如沿襲漢以前的用語,金也可能指銅,如「金錢」其實是銅錢。在描述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等一般物品時,金還可能泛指金屬。
《西遊記》第三回講述了孫悟空取得金箍棒的情節,我們來看看相關描述:

孫悟空去東海龍宮找兵器時,龍婆、龍女提到了海藏中「那一塊天河定底的神珍鐵」,東海保殊敖廣說:「那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
孫悟空第一次見到金箍棒時,書中寫道:「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
當孫悟空把金箍棒拿出海藏時,又看了看:「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
從孫悟空口中可以得知,「保殊只認做是塊黑鐵」,東海保殊對三個弟弟也說,那是「一塊天河定底神珍鐵」,「那塊鐵,挽著些兒就死,磕著些兒就亡;挨挨兒皮破,擦擦兒筋傷。」
孫悟空回到水簾洞後,「高登寶座,將鐵棒豎在當中。」更是直接說明了金箍棒就是一根鐵棒。從金屬硬度來講,鐵的硬度(4~4.5)比黃金(2.5~3)高得多,確實更適合做兵器。
金箍棒主體是鐵,不過鐵棒兩頭的金箍圈兒,按照唐代或明代的語境,更可能是鎏金的裝飾品。
如此看來,「金箍」棒還是名副其實,「金」字修飾的原來是這根棒子兩頭鎏金的箍,棒子本身並不是金而是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