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向西而歌】電建人王明疆:踏浪追光三十載 跋山涉水淬青春
來源: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訊(記者 張亞雲 實習生 黑佳慧)從寶興水電站展露專業鋒芒,到瀾滄江功果橋擎起萬家燈火;從秦嶺腹地鎮安抽水蓄能電站的數字智能「解碼」,到青藏高原共和光熱發電項目熔鑄「追光」……他帶領團隊以30餘項破局性專利架起傳統水電與新能源領域的技術橋樑,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貢獻重要力量。
2025年五一勞動節前夕,全國勞動模範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聚光燈下,王明疆掌心的「全國勞動模範」獎章與人民大會堂穹頂垂落的輝芒交融,映照出那些能源追光的壯闊圖景:從晨光中向峽穀延伸的勘探腳印,到暮色里澆築混凝土的塔吊剪影,再到暴雨下依然挺立的鋼筋鐵骨,這些都是他投身電建事業三十二載的獨有見證。

演算紙堆出「20斤」青春
1993年,王明疆手握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現武漢大學)畢業證書,回到家鄉陝西,將人生坐標紮根在中國電建西北院。當他的目光掠過檔案室里碧口水電站泛黃的圖紙,觸摸過青銅峽工程的計算手稿,這個年青人的內心有一股聲音:「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要成為新的造山者」。
職業生涯的首個挑戰來得有些猝不及防。上班不久的王明疆接到了大峽水電站的計算任務。他徹底懵了——大峽水電站採用河床式廠房,機組段內設有排沙孔,空間結構非常複雜,學校教的理論方法無法取得項目要求的成果。為了攻克難題,王明疆過上了「雙線作戰」的日子:白天處理常規工作,晚上鑽研有限元建模。辦公桌上堆積的演算筆記、台式微機的嗡嗡作響,見證了數十次方案的推倒重來,「有一次我把已經改了三版的報告拿給師傅看,他氣得差點給撕了,等壓住火氣後,師傅又接著教我。」
一年多的高強度工作,讓本就消瘦的王明疆又瘦了近20斤,但形成《大峽水電站廠房壩段整體靜動力三維有限元計算分析報告》,成為西北院在微機上完成大規模三維結構計算的首創之舉。夯實基礎後又進階突破,1997年12月,王明疆完成的混凝土裂縫三維非線性有限元分析計算,讓他收穫了入職後的第一個獎項——西北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很苦,但正因為有那段時間的苦熬,我才建立起基本概念並掌握了實際工程處理的要點,對我後續的工作幫助極大。」王明疆說。
此後十年,王明疆把精力投入於地下洞室設計、混凝土結構計算和電站水力學仿真模擬。相比於奔波工地的同事,他花費更多時間泡在辦公室里鑽研計算和設計。回望那段歲月,王明疆說:「水電行業的實踐性非常強,對新人來說,如何將理論內容轉化到實際應用更具有挑戰性。」

瀾滄江上「蛻皮」闖關
2004年,伴隨著雲南瀾滄江畔功果橋水電站中標的捷傳,王明疆也迎來了職業生涯的最大挑戰。「蛻了層皮!」他這樣形容項目的整個建設歷程。
項目團隊接到功果橋水電站的設計任務時,多數人從未去過雲南,面對滇西瀾滄江中上遊的特殊氣候、山高穀深、深厚河床、水流湍急等現實難題,怎樣實現「在平凡中做出特色」,成為大家日思夜想的問題焦點。在設計過程中,他和團隊結合實際條件進行高質高效地落實,最終該項目取得八大創新應用成果,其中三項由王明疆主導完成,並獲得了電力建設科學技術進步獎、電力建設關鍵技術等。
此外,初期時項目報批、招標設計、籌建等多項工作在交織進行,時間緊任務重,而工程現場參建各方來自不同地域,工作風格迥異,跌跌撞撞的事沒少經歷。王明疆回憶,在那些「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的日子裡,設計團隊與施工方拍過桌子,跟業主爭過方案,卻在深夜的江畔燒烤中結下了「過命交情」。「吵歸吵,但大家都是真心地想把項目建好。」王明疆感歎,與那群「不打不相識」的戰友結下的深厚情誼讓他終生難忘。
「總體建設時長4年多,創造了當時的國內最快速度,在同類項目中,工程與自然和諧發展、與自然融合等方面也有明顯特色。」2012年6月,當最後一組機組並網發電,40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背後,是1367套施工圖紙、765份設計通知精心鋪就的科技攻堅之路。這項凝結著無數人智慧結晶的工程斬獲了「2014-2015年度國家優質工程銀獎」,王明疆也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突出貢獻者個人榮譽。
經過12年運行檢驗,功果橋水電站於2024年完成最終竣工驗收。截至當年汛期結束,工程擋泄水建築物已成功抵禦13輪洪水衝擊,四台機組等效滿發小時數突破69400小時,累計輸送綠電457.18億千瓦時。作為全國首例全面執行移民專項驗收並通過審查的水電項目,它構建了「政策精準落地-移民系統安置-驗收標準閉環」的可複製範式。

在跋涉中按下項目「快進鍵」
工程人的時間總在跋涉中被按下快進鍵。可能因為「總在路上」,王明疆愛上了攝影,這是他難得的休閑時刻。他會把沿途拍攝的雪山雲海拿給友人「炫耀」:「看我們的工地多像人間仙境!」卻很少展示「生存環境‘鬼見愁’」的另一面。
在西藏海拔平均3400米的雪線之上,金橋水電站昂然挺立。這裏冬嚴寒、夏多雨,泥石流、雪崩時有出現,時不時還要經受棕熊、犛牛等野生動物的「巡查」。對於工程人來說,無論是心理還是生活,都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其實還好,一些女同事很不容易,有一次水泵壞了,道路斷了,大家硬是靠著一點存水堅持了8天。」王明疆說。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2019年5月,金橋水電站首台機組提前半年投產發電,比預期節省投資1000萬元。這是西藏首個建成的地下廠房,電站的建成改變了當地長期缺電、無電的境況,終結了當地農牧民「燒柴取暖」的歷史。
在工程建設中,環境挑戰與技術難題往往相伴而生。2016年,王明疆肩負起鎮安抽水蓄能電站的設計重任。經過上千個日夜的殫精竭慮,如今,兩座百米級大壩已巍然屹立。從2024年9月電站首台機組投產,到同年底完成「一年四投」,至今已為發電、抽水啟動超過千次,為陝西電網「迎峰度冬」、消納西北新能源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引漢濟渭二期的設計中,面對7倍於公路荷載的力學難題,王明疆團隊研發的新型抗震連接裝置,長達1.23公里的「鋼鐵巨龍」預期可以應對八級地震帶來的衝擊。工程通水後,每日可向關中平原輸送幾十萬噸水源,有效緩解區域用水短缺問題。
「讓每度電都帶著綠水青山的溫度」
烈日當空,在引漢濟渭工程施工現場,55歲的王明疆俯身核對施工參數。安全帽簷滴落的汗水。三十年前,青銅峽繪圖室里沒有空調,老師傅們冒著暑氣教他們用敬業對抗圖紙暈染;如今,他帶著徒弟們操作專業軟件,用數字化工具延續「領了任務就要有結果」的老傳統。
「我們建的是百年工程,既要對得起前輩託付,更要經得起後人檢驗。」近年來,圍繞「30 ·60」雙碳目標,王明疆創新性提出的「流程驅動,流水作業」的抽蓄站點設計理念和方法,指導數字研發團隊建成了抽蓄項目從規劃選點、前期設計、施工建設到運維管理的全週期BIM數字賦能平台。
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王明疆正學著師傅們當年的樣子,既當技術導師又做職業擺渡人,在向年青人傾囊相授設計心得的同時,也不忘放手讓他們嘗試BIM建模深研方案。每次工地巡檢,他會把需要重點關注的事項交代清楚,也會直面工作中的不足,把「早發現早處理」的工作鐵律一以貫之。
收工時,看著95後技術員遞來的三維地質模型,王明疆想起1993年那個對著電腦發愁的自己。三十餘年間,從手工繪圖到智慧工地,從只重功能到生態共建,變的是技術形態,不變的是西北院人骨子裡的倔強。傍晚時分站在壩頭,王明疆的身影投射在一江春水中,隨著水流晃動的剪影連接著三代建設者的精神坐標。
當被問及什麼是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王明疆望著遠處的青山說,「既要在圖紙上畫出百年工程,又要讓每度電都帶著綠水青山的溫度。就像咱們建的光熱、抽水蓄能電站,白天把陽光儲存起來,夜晚再點亮萬家燈火,我們這代人,不正是中國能源轉型的‘蓄電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