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0後到00後「同台競技」 他們如何給文物當醫生?|文化中國行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攝影報導
當一件帶有大片缺口破損的古代瓷器,在展廳中與天南海北的觀眾見面;當深埋於泥土中的青銅器「掃去」塵埃,展露出「吉金」的光彩;當被蟲蛀的古畫,經過修復重獲「新生」……如今,人們在博物館邂逅無數精美而獨特的文物時,其背後總少不了一群人的身影,那就是文物修復師。
5月14日,四川技能大賽——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四川省選拔賽落下帷幕。現場,36位參賽選手從180名技術能手中脫穎而出,獲評一、二、三等獎,其中6位獲一等獎的選手將被推薦參加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
從60後、70後,到80後、90後,乃至00後,從名單中可以看到,此次大賽的獲獎選手覆蓋了不同的年齡層,有在領域耕耘多年的修復「老手」,也有初入文物修復行業的「新人」。在頒獎儀式結束後,封面新聞對話到了多位「文物醫生」,聽他們聊起了如何在日複一日的時光中,堅守在文物修復的一線。

一張不大不小的工作台,上面擺放著氣泵、膠粘劑、毛筆、毛刷、調色盤等琳瑯滿目的工具,再配上一隻破碎的瓷碗,就佔據了劉遠航整整兩天的光陰。在過去的幾十個小時里,他無數次撫摸著這隻瓷碗,凝神屏氣,埋頭為它「療傷」。也借助這隻瓷碗,這位32歲的「90後」文物修復師,拿下了陶瓷文物修復師項目的一等獎。

「我從事瓷器修復,已經有8年。」手捧著紅彤彤的獲獎證書,劉遠航說起了與陶瓷器度過的時光。大學本科畢業於藝術設計專業,後因對於文博領域的熱愛,促使他考取了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研究生,而後投入到了文物修復領域。如今,經過劉遠航雙手修復過的陶器和瓷器,已經有了數千件。
「文物修復是需要很大的耐性的,要坐得住‘冷後備’。我剛開始接觸這一行業時,是覺得這個領域需要有人去做、去傳承。但真的做下來,覺得很有意思,就堅持到了現在。」劉遠航說,當下「文博熱」成為常態,越來越多年輕的力量湧入文物修復行業中,但難得的是堅持下來。「有些人被吸引過來,待一陣也就走了。因為陶瓷修復太枯燥了,有些工序比較髒手,可能不少人也難以接受。」
而對於劉遠航而言,自己能堅持那麼多年,也不過出於兩個字——熱愛。所以在他看來,想進入文物修復領域,必須耐得住性子,坐得住冷後備。「文物修復是需要時間去沉澱的,要沉下心來去做事情。慢慢來,多堅持個幾年。」
同樣的話,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任俊鋒的嘴中,也被反復提及。獲得了金屬文物修復師項目一等獎的他,深度參與了多件三星堆出土青銅器的修復工作,其中包括那件上過春晚的青銅大面具。「從事文物行業,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也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才能夠在文物保護事業中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績。」

在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的現場,選手丁淯琳的出現,總是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因為此次,她帶上了自己年幼的孩子來參基比賽,時常能在賽場外看到她抱著孩子的身影。從小與土陶相伴的她,其父親丁敬民是非遺代表性項目隆昌土陶的代表性傳承人,在耳濡目染之下,她也選擇進入了這一行業中。
「在比賽中,我真的盡了最大的努力了。雖然在規定的時間內,把手上的瓷器修復完成了,但是在上色方面確實還有很多不足。」丁淯琳說道,長期以來,自己更多是在學習、傳承非遺技藝,而通過此次大賽,對於瓷器修復的認知又有了新的提升。「我更能夠體會到,陶瓷文物修復師在進行文物修復時,肩上的責任感、使命感特別重。」
交談中,也不免說起此次「帶娃參賽」的理由。丁淯琳表示,自己尚在哺乳期,她也希望自己能和孩子共同成長。「可以讓孩子從小來感知這種氛圍。」
同時,本次在賽場上湧現出的年輕力量,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譬如在獲獎名單中,就出現了兩位「00後」的身影,22歲的董舟洋、方爾青分別獲得了陶瓷文物修復師項目的二等獎、金屬文物修復師項目的三等獎。不止於此,名單中的「95後」也是頻頻出現。

「目前看來,這次參賽人員的年齡結構在國內的各省當中還是算年輕的。」現場,大賽仲裁委員會主任、木作文物修復項目球證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李永革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這樣說道。他特別提及,泥瓦作、木作修復屬於不可移動文物修復的範疇,以往這兩個項目中的工匠年齡都偏大。「這次我在四川看到一個可喜的現象,出現了很多年輕的面孔。我看到也很欣慰,證明我們也就後繼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