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工智能送上天,我國發射首個太空計算星座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劉揚】5月14日,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搭乘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首個整軌互聯的太空計算星座正式進入組網階段。一箭十二顆計算衛星是之江實驗室主導構建的「三體計算星座」的首次發射,也是國星宇航「星算」計劃的首次發射。什麼是「三體計算星座」,該星座建成之後可以發揮什麼作用?針對相關話題,《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了之江實驗室的相關專家。

據介紹,通常衛星需先將數據傳回地面,再由地面數據處理中心對其進行解析,這種「天感地算」的模式受限於地面站資源、帶寬等因素,僅有不到1/10的有效衛星數據能傳回地面,且存在數據時效差等問題。解決這一問題正是構建「三體計算星座」的出發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三體計算星座」是由之江實驗室協同全球合作夥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規模的太空計算基礎設施。該設施將通過在軌實時處理數據,解決傳統衛星數據處理效率瓶頸問題,推動人工智能在太空的應用與發展。
「我們不是簡單地發衛星,而是要構建太空計算星座,把算力送到太空,實現計算衛星之間的互聯互通,進而把人工智能送上天。」王堅表示。
「三體計算星座」新一批衛星發射任務的相關工作也已經啟動。「今年,我們將完成超50顆計算衛星的星座佈局。」之江實驗室計算星座科研任務總體部總指揮、之江實驗室總工程師趙誌峰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
在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分論壇上,之江實驗室首次對外宣佈啟動「三體計算星座」項目,將協同全球合作夥伴,共建千星規模的天基智能計算基礎設施,星座建成後整個太空算力將達到1000P(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本次正選入軌的12顆計算衛星均搭載了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能夠實現整軌衛星互聯,具備太空在軌計算能力,將構建天地一體化網絡。該星座搭載了80億參數的天基模型,可對L0-L4級衛星數據進行在軌處理,將執行異軌衛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學觀測等在軌試驗任務。
據介紹,作為計算衛星的核心載荷,之江實驗室研究突破的星載智能計算機把衛星算力從T級提升到P級,實現10-100倍的提升。星載高通量路由器作為星座天地網絡互聯的核心設備,將完成星間、星地和星內百G比特高速率、低延遲網絡傳輸。天基分佈式操作系統就像「星座資源管家」,能對星座的算力、存儲、網絡等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實現在軌計算任務編排調度及應用狀態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