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全國340多萬套問題房屋拿到「紅本本」
一本不動產權證書,能直接影響居民落戶、入學、融資等各項需求。由於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業務鏈條長,歷史上一些項目在審批、建設、竣工、交易、監管等前端環節不銜接、不規範,導致部分房屋登記要件缺失,無法登記辦證。如何順利及時拿到「紅本本」,成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5月15日上午,自然資源部在京召開座談會。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局長胡善順介紹,自2024年以來,全國共化解長期積壓的各類跨部門「硬骨頭」問題房屋340多萬套,工作進入「快車道」,成效顯著。
■探訪
開發商未交齊土地出讓金,多部門聯動幫業主拿「紅本本」
過不了多久,廣州市市民孫大姐家門口的地鐵就要開通了。2021年,她在離女兒家只有一路之隔的一個小區里買了房。買完房後,房產證拖了兩三年都沒辦下來,她焦急萬分。「那個時候就想著,這房產證要是拿不到,好幾百萬就‘打水漂’了。」孫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
與孫大姐同樣焦慮的還有同小區業主梁女士,她2023年搬進新家,因為遲遲拿不到房產證,她整日擔心小孩以後上學怎麼辦。她們所住的小區位於廣州市白雲區,該小區是此處的一個新房項目。
正常辦理房產證,需要先完善前面土地出讓手續,開發商再備齊材料申請房屋首次登記,最後再轉移登記過戶到小業主名下。白雲區不動產登記中心負責人蔡婉真介紹,辦證受到阻礙,主要是項目開發商因為企業間的經濟糾紛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沒有完善手續,沒繳齊土地出讓金,導致法定登記要件缺失。此外,涉及的一些開具購房發票、繳稅等問題,也增加了辦證的難度。
去年7月,在小區居民將問題通過社區反饋給不動產登記中心後,市區兩級自然資源部門隨即協調多部門聯動處置。蔡婉真說,他們採用「證繳分離」的措施,為預售住宅的業主辦理不動產權證,同步向開發公司追繳土地出讓金,最大程度保障群眾的利益。
同時,還通過「首次登記+轉移登記」合併辦理的模式,確保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避免首次登記之後被查封的風險。積極協調了法院,按照辦證和企業糾紛分離的理念,解決了因開發商失信無法辦理後續手續的問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第一本證就發了下來。

廣州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主任杜俊介紹,開發商由於歷史原因,沒有完善用地報批、規劃核實、竣工驗收、繳納土地出讓金等手續,導致後端辦證時候的困難和障礙。為了防範此類新增問題,他們實行「購房即交房、交證」政策,大大縮減了辦證週期。「在開發商拿地的環節,我們就提早介入、積極跟進。通過‘搞得掂’(廣東話,意為把事情妥善解決)窗口,儘早發現苗頭性問題,建立台賬、及時跟進。」
杜俊告訴記者,據統計,近年來,廣州市納入省不動產登記相關歷史遺留問題台賬的44個項目2453套房屋,相關問題已全部化解。
■案例
各地改革創新,積極化解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
2021年5月,山西省明確由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牽頭領辦全省房屋產權登記確權頒證清零行動,全力為群眾登記辦證。山西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一級調研員桑治維柱介紹,目前全省累計化解涉及各類問題房屋319萬套,取得顯著成效。
為摸清底數,山西省由街道、社區統一開展調查摸底,對所有小區、樓幢進行地毯式拉網排查,確保全覆蓋、零遺漏。同時,當地通過開發「信息公開發佈系統」,廣泛發動群眾查缺補漏,積極提供線索信息。針對歷史遺留問題時間跨度大、協調難度大等問題,山西已累計出台各類政策文件300餘個。
桑治維柱說,在推動改革創新方面,山西還試點啟動「房地全生命週期」管理制度和抵押登記智能輔助審核等工作,開展不動產登記中介、代辦管理制度試點,並指導設立自助辦事區域,推動簡單事項即來即辦。
自2024年以來,浙江省探索形成了「問題溯源、數字監管、協力共管」等經驗做法,讓群眾反映強烈的房地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化解。浙江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一級調研員方劍強告訴記者,他們建成了全省不動產登記前端歷史遺留問題處置監管系統,設立房地歷史遺留問題清單動態數據庫,並採取了「摸排入庫,限時辦結,督辦通報、銷號管理」全鏈條閉環管理模式。
「省市縣三級相關部門均開設工作賬戶,橫向打通信訪、建設等部門,縱向實現‘省級監管、市級督辦、縣級化解’三級聯動,省市相關部門可實時對縣級問題處置情況進行查詢、監管、督辦及指導。」方劍強說,各級自然資源部門收到群眾反映的房地歷史遺留問題後,圍繞相關要求,要找準製約項目辦證的卡點、堵點、難點,10天內對問題進行初步研判,並明確ABCD分類處理意見。
海南省在化解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上也取得不錯成效。海南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局長陶雙玉表示,自2021年起,海南省化解了1161個項目的歷史遺留問題,為群眾辦理不動產權證書,惠及20.7萬戶家庭,讓「紙上產權」變成了「手中房本」。
海南還建立了「分片包干」制度,當地相關部門安排專人對接,並結合工作推進情況,到重點市縣下沉蹲點指導,督幫服一體推動問題化解,形成既當「監督員」又當「服務員」的模式。「同時,我們實行‘周跟蹤、月通報’,2024年以來,系統內部發佈通報22次,向市縣政府下發通報6期,督促後進市縣迎頭趕上。」陶雙玉說,為確保群眾知曉辦證信息,對已打通辦證堵點的項目,要求各市縣在相應小區張貼公告,告知辦證路徑。
江蘇省宿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王永告訴記者,自不動產統一登記實施以來,已累計妥善解決全市10萬餘戶群眾辦證難題,已售住宅類小區歷史遺留問題基本得到化解。
宿遷通過建立不動產單元代碼通管工作機制,讓不動產登記程序變得更簡便。王永介紹,他們利用不動產單元代碼(以下簡稱「一碼」)的唯一性、穩定性和可溯源特點,將一碼貫穿自然資源審批流程以及發改、住建、稅務等部門業務中,推動自然資源各類數據相互關聯,實現「測、調、規、批、供、用、補、查、登」等各類業務相互融合,促進不動產登記由繁入簡。
■成效
全國累計化解歷史遺留問題房屋2000多萬套
在今天召開的座談會上,胡善順表示,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不動產統一登記實施以來,全國累計化解歷史遺留問題房屋2000多萬套,自然資源領域的各類突出問題得到有效化解。」
過去,一些群眾手握鑰匙卻拿不到「紅本本」,資產流轉難、上學落戶難,成了壓在他們心裡的「大石頭」。胡善順介紹,各地自然資源部門扛起群眾「心上事」,大量歷史遺留問題得到了有效化解,累計惠及5000多萬群眾,重大財產權得到了有效保護,「急難愁盼」問題得以迎刃而解。
通過全力化解歷史遺留問題,為群眾辦理不動產權證書,原來無法交易的房屋可以進入市場,順暢進行交易和抵押融資,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市場活力,有力支撐社會經濟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全國近2100個區縣共辦理「帶押過戶」業務50.7萬筆,累計涉及賣方抵押金額6400多億元,有效降低了企業和群眾的交易成本,為銀行等金融業機構防範資金風險提供了保障。
從試點到推廣,「交房即交證」改革改變了「先交錢、再交房、後辦證」的傳統模式。據介紹,全國2200多個縣市實施新建商品房項目「交房即交證」改革,覆蓋9萬多個項目的800多萬套房屋,1800多萬群眾在領到新房鑰匙的同時,領取了不動產權證書。這一舉措提升了群眾滿意度,有效防範新的問題發生。
胡善順也表示,歷史遺留問題大都年歲久遠、錯綜複雜,化解難度大。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繼續積極主動、擔當作為,進一步強化政策供給,持續指導地方因地製宜運用好政策文件,建立健全日常化解和防範新增問題的長效機制,大力縱深推進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全力以赴辦好群眾身邊可感可及的實事,為群眾排憂解難。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張磊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