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50個角度講述江南,《江南·十二場歡聚》短影片綜藝發佈

內容生態不斷更迭的當下,綜藝行業正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結構性重構。5月14日,短影片綜藝項目《江南·十二場歡聚》正式發佈,著名主持人張越,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主任、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樊啟鵬,一名在劇場長大的熱心觀眾、創作者郭小川,吳江區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黨委委員徐行,四位「自媒體短影片綜藝」總編輯集體亮相,並且回答了現場媒體和短影片創作代表們的提問。《江南·十二場歡聚》綜藝將於8月中下旬在優酷和浙江衛視同步播出,同時同名短影片綜藝預計於暑期在優酷上線。

短影片綜藝項目《江南·十二場歡聚》正式發佈。

150個答案組成的時代合唱

作為電視史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自媒體短影片綜藝」,這不僅是一場內容發佈,更是一場對新媒介邏輯與創作邊界的公開探討。在總導演王可然看來,整個中國新一代年青人成長起來的時候,短影片綜藝對世界判斷的自信,對中國人文價值觀形成的自信,對中國人文價值觀形成的自信,立足中華文明表達、發展的自信,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江南·十二場歡聚》短影片創作只有一個規則:每天一個題目,但這個題目可以有150個答案。當150個年青人分別拍下各自世界里的一分鐘,形成的不是拚貼,而是共鳴,是對傳統內容邏輯徹底平視的實驗體。這是一種從下而上的敘事方式,不再依賴高位規劃,而是基於每一個創作者對生活的觀察與反應。

此前一直身為主持人的張越在此次發佈會上有了新的身份——「短影片綜藝總編輯」。對於自己為何接下這項新工作的初衷,張越笑言,這是一個「嚇人」的問題,因為總導演王可然希望找到一位既有傳統媒體一線從業經驗,又有自媒體實戰經歷的人選,自己確實是符合條件的。同時,張越坦言,「開荒」是一件很艱巨的工作。而目前可以看到的短影片節目什麼形態的都有,有訪談、挑戰賽、短劇表演,其中的共同點就是時長比較短,偏碎片化表達,這一次《江南·十二場歡聚》完全不同的是,此前所謂的「短影片」大多是有設計,有總導演,拍下來在統一的帳號播出,而《江南·十二場歡聚》150個年青人自己去拍,發佈在自己的帳號,平等又多元,算是真正意義上第一個自媒體短影片綜藝。

主持人張越在此次發佈會上有了新的身份——「短影片綜藝總編輯」。

自媒體短影片綜藝是什麼?不是「縮小版」的綜藝,更不是依據傳統長綜藝拍攝而生成的「切片」式創作,而是一種全新的創作邏輯。「短影片綜藝」並非將傳統綜藝進行機械壓縮,而是重塑邏輯。在總導演王可然看來,短影片天然屬於年青人,它是「平等、開放、去中心化」的表達。它不依賴劇組,也不設定統一敘事結構,而是一次「每個人都可以站在第一排」的共創。沒有總導演,只有一個「總編輯部」提出每日主題詞,所有內容由創作者自導自演自剪,再交由編輯部審核。最終構成的是一幅由150種視角拚貼出的江南圖景,一次由內容共振而生的時代圖譜。這種去中心化的表達是一次「綜藝歷史上的新質生產力探索」,它的意義在於,它第一次承認並尊重了普通人的表達能力和創作願望。

一場自下而上的創作風暴

在目前綜藝節目的創作邊界中,短影片綜藝最大的突破在於,它打破了內容創作中的「唯一視角」。在傳統長綜藝中,所有畫面都服務於一個總導演的敘事需求,一個統一的風格和價值判斷。而在《江南·十二場歡聚》短影片綜藝的創作中,每一位創作者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和立場。

而當AI被帶進短影片創作之後,創作者會面臨何種挑戰?郭小川表示,起初AI確實帶來了恐慌,有人擔心會不會因此讓我們沒工作,後來發現,AI可以幫助我們,這就像AI能複刻所有的菜譜,但不是有了菜譜就一定可以做出一道美味的菜餚。「AI不能代替人類在菜譜之外的經驗。畢竟AI是人做出來的,他可以幫助我們來提速。」

在總導演王可然看來,短影片天然屬於年青人,它是「平等、開放、去中心化」的表達。

綜藝不再是圍著舞台旋轉的中心戲,而是一場自下而上的創作風暴。在《江南·十二場歡聚》中,短影片綜藝被賦予了核心氣質:平等和活力。平等體現在項目機制的設計本身。沒有資源傾斜,沒有階層分佈,每一位創作者都有同等的拍攝權、剪輯權、命題解讀權;活力來自於這種不斷切換的視角所激發出的創作碰撞。

讓「真我」「真事」成為內容的主角

雖然對於「短影片」還存在著不少刻板印象,在張越看來,一段影片作品不會因為「時間長」就有價值,「短」就沒有價值,根本還是和影片的講述方式、取材角度有關。當我們剝去傳統綜藝的「外殼」,內容還能成立嗎?《江南·十二場歡聚》給出的回答是:可以,因為真實本身就有力量。在這個項目中,「三無」不是缺失,而是一種刻意讓渡空間的選擇。沒有劇本,是為了不預設敘事走向,讓真實情緒自然生長;沒有總導演,是為了不壟斷視角,讓每一個創作者都站在敘事的C位;沒有設定,是為了拒絕模板化的內容生產,讓生活本身成為主角。

而與之對應的,是三有:有真我,有真事,有我們年輕創作者。「真我」是年輕創作者用鏡頭表達自身態度的勇氣;「真事」是他們關注到日常被忽略的情節和人性細節;而「我們」本身,就是這個項目最核心的燃料——不是被動參與,而是主動書寫。

《江南·十二場歡聚》短影片綜藝不是一檔常規綜藝,而是一個內容生態實驗場。

綜藝的未來,也許並不在宏大的景別里,而在這些平凡的微光中。《江南·十二場歡聚》短影片綜藝不是一檔常規綜藝,而是一個內容生態實驗場;不是節目中心發出的號召,而是創作者之間相互點燃的火光。在這個「無劇本、無總導演、無設定」的空間里,恰恰誕生了最有溫度的「真我、真事、真創作者」。

如果說過去的綜藝是一場精密策劃的舞台劇,那麼這一次,它更像一場野生盛開的集體影展。150雙眼睛,看世界;150顆心靈,說自己。

時代的聲音,從這裏開始變得有點不一樣了。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