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信心 看發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張掖答卷——「四級七天」調解法編織基層治理「過濾網」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昝琦 伏潤之 張富貴 蘇家英 侯洪建
新甘肅客戶端記者 李靜
走進張掖市高台縣駱駝城鎮綜治中心,牆面上兩組數據曲線勾勒出基層治理的十年之變:2014年全鎮矛盾糾紛調處量287件,到2024年驟降至149件。而同期基層自主化解率從52%攀升至83%。
這個曾因移民聚集而糾紛頻發的鄉鎮,何以在十年間實現矛盾調解量「下跌」?
「此消彼長」的數據背後,是「四級七天」調解法構建的基層善治新模式不斷髮力的結果。
源於河西走廊沃土的治理密碼,正以系統思維重構基層治理生態,在主動創安主動創穩背景和法治框架下編織出一張充滿溫情的矛盾糾紛化解網絡,在「楓橋經驗」的本土化創新實踐中開闢出新路徑。
四級過濾:構建社會治理「金字塔」
何為「四級七天」調解法?
這是高台縣「土生土長」的基層治理辦法。針對全縣基層矛盾糾紛高發多發的實際,高台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於2014年在全縣探索推行「四級七天」調解法,自下而上科學劃分網格員、村調解委員會、鎮綜治中心、鎮黨委政府四個層級,讓基層成為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主陣地」,推動矛盾糾紛分級調處,在7天內高效化解、限時辦結。
「灌溉水淹沒南瓜地那天,我真怕要打官司。」高台縣駱駝城鎮梧桐村村民王貴軍回憶起自己遇到的糟心事。去年10月,鄰居引水澆地時衝垮灌渠,導致他已經坐果的2畝南瓜全部絕收。
雙方因賠償問題爭執不下。網格員首次調解未果後,上報村委會。村委會主任邢宗旭「面對面」「背對背」調解,當雙方因對賠償金額產生分歧時,調解接力棒傳到鎮綜治中心。鎮綜治中心引入司法所進行法律定調,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協議。
這場可能升級的糾紛,在4天內完成三級跳化解,得益於「四級七天」調解法構建的層級明確的調解體系。

「四級七天」調解法的治理密碼就在於分層明晰和落實基層在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的責任,讓基層成為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主陣地」——
專職網格員立足於「早」,作為「前沿哨兵」實現全域感知,第一時間發現矛盾並進行首次調解;
村調委會著眼於「熟」,化身「和事佬」,利用人熟地熟的優勢,用鄉情民約柔性化解,切斷糾紛源頭;
鄉鎮綜治中心聚焦「聯」,協調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治理資源,進行集中調解;
鄉鎮(街道)黨委政府緊扣「統」,組建工作專班,綜合研判、分類施策,集中調處化解。
以上四個層級,每個層級既是矛盾化解的「處理器」,更是風險防控的「防火牆」。如同中醫「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四個層級調解環環相扣,構建了金字塔式的矛盾糾紛分級過濾體系,達到案結事了、息訴止爭、群眾滿意的目的。
如同精準運轉的齒輪組,每個層級科學運用調解策略——從「情」字破冰到「理」字析事,最終以「法」字定分。
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講明「情理」。把群眾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時刻關注群眾的利益訴求,正確處理法律與感情、公正和人情的關係,實現群眾的合理願望。
循循善誘、動之以情講透「道理」。針對不同矛盾問題,精準把握群眾的情緒和訴求,把大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入心入腦,讓群眾認同並遵守;將小道理講得恰如其分、入情入理,讓群眾看到客觀公正的立場。通過耐性細緻地把政策講清、把道理講明、把利弊講透,引導群眾妥善處理利益關係,合法合理合情地維護權益。
深入淺出、義正辭嚴講清「法理」。用群眾語言詮釋法理,用鮮活案例講清法理,引導群眾強化法治思維,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這種層級治理的智慧,在駱駝城鎮綜治中心的柱狀圖數據中得以印證:2014年至今,一二級調解層級處理量佔比從52%躍升至83%,三四級疑難案件佔比則持續壓縮。
矛盾化解就像流水,既要修渠導流,更要分級築壩。通過建立分級響應機制,這種分級診療式的矛盾化解機制,既避免「小病大治」的資源浪費,又防止「大病遲治」的風險累積,群眾對糾紛解決滿意度不斷提升,基層治理公信力顯著增強。
七天閉環:協同共治激發調解新效能
「七天」,這個源於河西走廊「周」文化的生產週期計量單位,不僅是時限刻度,更是鄉親們的心理契約。
當地幹部告訴記者,鄉親們交流時,常用「這周辦了」「這周就走」作為約定的時間概念。
張掖將這種地域文化轉化為治理優勢,將四個層級的調解流程細化為「1+2+2+2」的七天閉環,用「黃金七日」搭建起多元共治的時空坐標。
一場秋收爭執竟引發輕傷案件,刑事追責與鄰里情誼如何平衡?
2024年秋收期間,甘州區同村村民趙某與崔某某因口角升級為肢體衝突,致趙某兩根肋骨骨折構成輕傷二級。當刑事追責與民事賠償訴求交織時,甘州區西郊法庭提前介入後,運用「四級七天」調解法和「一庭兩所一中心+」聯動機制,聯合司法所、派出所、綜治中心及村兩委、網格員等多方力量,最終促成崔某某賠償5萬元並獲刑事諒解。
這場原本可能對簿公堂的糾紛,通過「四級七天」調解法的合力,最終息訴止爭、案結事了。

「獨木不成林,單弦難成曲。」層級治理不是機械分工,而是有機的生命系統,通過多元化糾紛化解手段,構建協同共治機制,推動矛盾處置提速增效。
著眼前置防線,健全排查報告機制。張掖市創新建立矛盾糾紛登記表、移交表、民情報告單「兩表一單」制度,通過流程再造實現矛盾化解的標準化管理。各級堅持日排查、周分析、月研判,發揮基層網格員、治安戶長、基層民警、情報信息員等群防群治力量常態化起底排查,確保矛盾糾紛隱患及時發現上報。
著眼力量聚合,健全聯動調解機制。推進縣、鄉兩級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實戰化運行,6個縣(區)綜治中心全部實現「多中心合一、多窗口入駐」,80%的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實現與司法所融合發展,綜治中心統籌治理資源力量的能力持續加強。對基層發生的重大矛盾糾紛或移交的訴前調解案件,鄉鎮(街道)綜治中心統籌組織基層站所及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力量多元調處化解,進一步提升矛盾糾紛調解質量,減輕群眾訴累,節約司法成本。
著眼實質化解,健全包案調處機制。落實定牽頭領導、定責任單位、定責任人、定辦結時限,包調處、包跟蹤、包反饋的「四定三包」責任製,每起糾紛變成了「責任田」,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鏈條,實現每起糾紛有人管、必落實。
著眼賽前分析治理,健全研判預警機制。市、縣、鄉三級綜治中心每月對轄區矛盾糾紛進行分析,評估風險等級,研判整體形勢。對排查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報告上級黨委政法委或鄉鎮(街道)黨委,督促有關方面加強源頭預防,做到全量研判預警防微杜漸。
四套機制環環相扣、高效聯動,推動98%的糾紛在七日內化解,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目標。
這種時效控制,既保持了當地群眾「周事周畢」的生活節律,又契合現代行政效率要求,同時為法律程序留足空間,形成獨特的治理韻律,創新構建黨組織領導、群眾主體、多方協同的共治格局。
如今,幹部上門調解的身影多了,群眾到鎮里「討說法」的少了,既提升了幹部的責任意識,也讓群眾感受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的治理溫度,真正實現90%以上矛盾在鎮村兩級化解。
守正創新:激活基層善治「新動能」
「民情快遞單」?沒錯,這張快遞單傳遞的正是社情民意!
近日,在臨澤縣沙河鎮,「民情快遞單」系統成功預警處置了一起因房屋滲水引發的矛盾糾紛。
前不久,頤和社區居民張大爺向社區網格員反映,樓上住戶衛生間漏水將其屋頂大面積損壞,雙方因此發生了糾紛。網格員在瞭解情況後通過「隴情E通」手持終端進行受理、登記,初次調解未果後,遂將情況上報。最終,鎮綜治中心按照「四級七天」調解法相關流程溝通調解,雙方最終就屋頂修繕達成一致意見,簽訂和解協議。
為更好地感知社情民意,張掖市創新推出「民情快遞單」。各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幹部、網格員、治安戶長擔任「民情快遞員」。他們化身「行走的傳感器」深入一線,瞭解社情民意,積極上情下達、下情上傳,保障「民情快遞」便民暢通。同時,充分發揮職能,化解糾紛、調解矛盾、疏導情緒,止矛盾糾紛於未發。

創新的火花在張掖基層不斷迸發。山丹縣研發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矛盾熱力圖預警;肅南縣從各族群眾「喝茶說事」的生活習慣入手,推出並不斷實踐「一碗奶茶」調解法,探索民族聚居地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有效模式……
這些創新舉措既延續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精髓,又展現出運用法治思維、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的時代特徵。
由於落地實、成效佳,2023年11月,高台縣「四級七天」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法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
近期,張掖市各級各部門全面推廣運用「四級七天」調解法,著力規範調解流程,健全工作機制,推動矛盾糾紛實質化解,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實踐表明,「四級七天」調解法解決了調解資源分散、責任主體不明、時限缺乏約束等突出問題,讓百姓有了說理的地方,矛盾有了疏解的渠道,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帶著泥土芬芳的創新實踐,使張掖市矛盾糾紛化解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8%以上,刑事案件發案數、治安案件受理數連續3年實現「雙下降」,平安甘肅暨主動創穩成效考核連續6年「優秀」。
一組組數據,丈量著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堅實步伐。這種將制度優勢、文化傳統、科技賦能有機結合的治理創新,既是對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創造性轉化,更是對「中國之治」基層密碼的創新性發展。
【記者手記】
奏響基層治理「大合唱」
基層治理從來都不是單打獨鬥的「獨角戲」,而是群策群力的「大合唱」。
從「矛盾中轉站」到「問題終點站」,從「單兵作戰」到「多元共治」,張掖市推行的「土辦法」,將零散調解資源整合成治理合力,讓群眾評事說理有地方,讓矛盾疏解有渠道,種種舉措令人眼前一亮。
不深入群眾、不瞭解群眾,就做不好群眾工作。採訪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基層治理的核心密碼就藏在「用腳丈量民情,用心化解民憂」的實踐中。全市1819名專職網格員深耕責任田,通過常態化走訪構建起社情民意數據庫,配套建立四個層級的「分級診療」調處機制,真正實現了矛盾糾紛發現在早、處置在小。我們也深深體會到法治是定分止爭的壓艙石,張掖市創新推行「調解+司法確認」工作模式,通過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專業力量介入重大矛盾調解,賦予調解協議法律效力,讓「和為貴」的傳統理念與現代法治精神相得益彰。
各類矛盾糾紛的限時辦結,讓訴求得到及時回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群眾滿意度更高,黨組織的公信力也更高。當幹部圍著群眾轉、法理伴著鄉情講,這樣,群眾就真正成了主角,基層矛盾糾紛才能化解於無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