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跑」得更快

全國首個「空地協同」智慧物流運營中心——豐翼寶安低空智慧物流運營中心。

安徽銅陵,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銅陵市分公司的無人配送車自動行駛在道路上。儲著傳攝(人民圖片)

從電商平台下單後,一件快遞跨越大半個中國到家門口,可能用不了兩三天。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郵政行業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1750.8億件,同比增長21.5%。
近年來,隨著無人機、機器人、AGV(自動導引運輸車)等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中國物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步伐逐漸加快。在智慧物流時代,你的快遞,還能「跑」得更快。
智能物流——
「人找貨」變成「貨找人」
抬起、運輸、避讓……走進智能物流倉庫,一個酷似大號掃地機器人的傢伙,正扛著貨架在倉居里靈活穿行。這個叫「地狼」的AGV智能揀選機器人正在完成揀貨工作,其最大載重量達到了1000公斤。
在京東物流亞洲一號北京智能產業園(以下簡稱「北京亞一」),有100多台這樣的機器人來回忙碌。北京亞一倉儲負責人仇傑介紹,快遞下單後,商品要經過揀貨、打包、分揀、運輸等流程,最後送到消費者手中,「一旦有下單指令,‘地狼’就會在佈滿二維碼地標的場地內自動規劃路線,尋找到目標貨物的貨架,然後鑽進貨架底部將其托舉起來,送往作業區」。
目前,北京亞一的「地狼」智能倉庫中存儲了約33萬件商品、超2萬個SKU(存貨儲備單元),龐大的存貨量對揀貨效率提出相當高的要求。傳統貨倉需要人工揀選,工作人員要先推著手推車取到相應物品,再推到打包台去打包,整個過程費時費力。而在使用智能機器人方案的「地狼」倉,揀選效率能提升3倍。「‘地狼’通過二維碼導航和高精度算法實現動態路線規劃,在5G技術加持下,作業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真正實現了‘送貨人不動、貨到人揀選’。」仇傑說。
打包好的快遞包裹,將被裝在周轉箱中流轉到分揀區,並按照目的地分配到相應配送區域。按照快遞大小的不同,中、小件包裹將被送上環形自動分揀線,而較大、較重的包裹將會流轉至自動分揀矩陣。
北京亞一智能分揀中心負責人代傳新介紹,分揀線上的包裹就像「跑在公路上的汽車」。包裹首先會經過單件分離機,通過光電感應技術配合皮帶設備實現交替通過,在各自的「車道」上高速流轉;隨後經過掃碼站,系統利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與六面拍照智能識別相結合的混合讀碼技術完成六面掃瞄,即使面單貼在包裹底部也能精準識別;根據識別到的地址信息,快遞包裹被推向對應的滑槽,落入相應格口下的集包袋中,最後由人工進行封包、換袋,裝車送往下一個目的地。
「自動化分揀的分揀效率比人工提升了5倍以上,失誤率顯著降低,單個包裹的分揀最快只需要10分鐘就能完成。」代傳新告訴記者。
如果把視角擴大到整個物流體系,快遞包裹的流轉速度可能快到超乎你的想像。在全國近30個省市分佈的40多座「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倉內,1分鐘,智能設備可完成2萬件商品的上架,為商品拍照32萬次;智能倉儲系統為機器人計算出千億條路線,揀選機器人可完成抓取2000餘次,5000件商品完成智能打包。
快遞包裹飛速流轉的背後,離不開自動化、智能化的智慧物流軟硬件設備與技術。「京東物流高度重視數智化能力建設,將日常運營場景與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目前已獲得授權專利和軟件許可5000餘項。」京東物流技術服務產品負責人者文明介紹。
在商品入庫環節,智能倉儲系統通過大數據和AI算法預測商品的暢銷度和關聯度,將暢銷品存放在靠近揀貨產線的儲位,方便補貨和快速揀貨;還能根據商品外形和數量匹配合適的貨架,提高儲位的空間利用率。「智狼」搬運機器人和飛梯機器人可實現毫米級定位精度和2m/s的運行速度,協同作業提升搬運效率。此外,具備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第六代智能配送車,「京鵲」多旋翼智慧物流無人機,更加綠色化、減量化的快遞紙箱「青流箱」,「瘦身」至40毫米的封箱膠帶,都在為智能物流建設添磚加瓦。
「我們將始終把技術創新放在首位,不斷完善產品體系、拓展應用場景,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物流服務。」者文明說。
低空物流——
翻山越嶺只需8分鐘
前不久,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龍井村,一幕「春茶搶鮮記」正在上演。龍井村四面環山、道路狹窄,有時遊客一多,1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要堵上2個小時。為保證春茶的鮮度和口感,時間就是頭等大事。
面對春茶「出山」難題,兩架物流無人機「方舟150」派上了用場。順豐集團豐翼科技無人機機長金禮堅介紹,這款無人機每次可運載50千克春茶,運輸半徑達20公里,「茶葉跨越兩座山送到山下的接駁點,原先開車需要近50分鐘,現在縮短至8分鐘」。
「以無人機為代表的低空物流,是現有物流運輸的一種有效補充,主要解決‘急難險貴’快遞的配送問題。」順豐豐翼無人機政務總監陳孝輝向記者介紹,「急」指的是時效性要求高,「難」和「險」指在山地丘陵等地區配送難度大、傳統物流不易到達,「貴」則指物件附加值高。
無人機物流的運輸模式與傳統物流大致相同,或者說,是將一部分陸路運輸搬到了空中。快遞員取件後,將包裹送往附近的航站,經無人機運輸至目的地附近航站,再由快遞員配送到家。同時,豐翼無人機正在探索建設無人機接駁櫃,將包裹直接運輸至收貨人小區旁,打通無人機物流的「最後一公里」。
在和記者的交談中,陳孝輝提到最多的是「安全」。對於物流業來說,無論速度快慢、運輸方式如何,平穩安全地將物品送到客戶手中才是核心之本;對低空經濟來說,安全問題關乎從「運物」到「運人」的轉變,航空器運輸物品絕對安全可靠,後續才有載人發展的潛能。
為減少無人機飛行中的安全隱患,豐翼設置了一系列預防措施:硬件層面,無人機內部並聯2至4塊電池,即使一塊電池出故障,也不會影響其他電池工作;所有無人機配有降落傘,降落傘保護高度為70米。軟件層面,無人機設有飛行控制算法,如遇撞機事故或機身傾斜角度大於60度,會自動觸發開傘;無人機還設有慣性導航系統,面對電磁干擾時,將通過該系統按照既定航線飛行,盡快衝出干擾區域。
目前,豐翼無人機在廣東深圳、中山、珠海、東莞和海南海口等地提供無人機快遞服務,同城配送和跨城配送時長分別是平均2小時和3小時。
陳孝輝表示,由於無人機研發、平台建設的成本較高,實際運輸成本要比地面運輸貴不少,「隨著技術進一步成熟和運營規模擴大,無人機配送的價值會越來越大,我們的成本應該可以下降到比傳統物流高一點的程度」。
「低空物流不僅有經濟價值,也有社會價值。」陳孝輝補充說。在廣東省深圳市,豐翼無人機與寶安區中心血站合作開通無人機血液運輸航線,從血站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約41公里的距離,響應僅需3分鐘,飛行時長只需35到40分鐘;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漢亞心總醫院向武漢血液中心發出手術備血需求,載有血液運輸箱的豐翼「方舟40」無人機完成11.3公里的飛行,僅耗時19分鐘。2023年3月至今,豐翼無人機完成了數百次夜間緊急起飛運輸血液製品的任務,為搶救危重患者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綜合施策——
破解智慧物流發展難題
伴隨著智能化物流裝備和技術的廣泛應用,物流業正在實現突破,「小時達」「分鐘達」不斷刷新著人們對快遞速度的認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林冬認為,智慧物流具有連通性強、智能化高、融合度廣等優勢,它是傳統物流的智能化升級,也是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然而,智慧物流要實現更穩、更快,還面臨著不少難題。「高技術門檻——標準化不足——基礎設施不均衡——人才供需失衡」的循環性困境,將製約其進一步發展。
「目前,智慧物流發展在我國呈現出一定的區域不均衡性,一二線城市是智慧物流技術應用的前沿陣地,而縣域智能設備覆蓋率不足三成。此外,應急物流、綠色物流等關鍵場景設施鋪設率不高,難以全面有效地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和緊急響應要求。」劉林冬說。
對物流企業來說,完善法規與規範標準、加快相關技術應用的需求同樣迫切。京東物流智能駕駛負責人王梓晨舉例稱,無人配送車已成為快遞末端的重要生產力,但在實際推廣中,卻因各種原因產生了一些不必要的運營成本。「我們希望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促進無人配送技術的廣泛應用。」王梓晨說。
陳孝輝提到,物流無人機遭受無線電干擾的現象十分嚴重,需要政府引導優化國內的無線電環境。僅今年第一季度,豐翼無人機在深圳就報告了17起被幹擾事件。2024年1月,《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正式施行,對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活動、使用者資質、應急處置等作出具體要求。
如何破解智慧物流發展的瓶頸?劉林冬建議,地方政府應根據自身特點,製定符合本地實際的智慧物流發展規劃。針對循環性困境,應盡快建立物流算法開源社區,實現技術普惠化;製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和設備接口,便利數據共享和跨境物流銜接;設立專項基金,加快中西岸地區基礎物流設施建設;共建校企實訓基地,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實現產教融合。
「通過技術創新、生態合作和政策協同,我國智慧物流領域將蓬勃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也將為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和實惠。」劉林冬說。(本報記者 呂九海)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16日 第 1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