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動內蒙古:20國記者探訪全球能源轉型「中國方案」
【環球時報-環球網 記者 王莉蘭】2024年底,內蒙古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35億千瓦,歷史性超越火電裝機,成為中國新能源發展的前沿標杆。在內蒙古遼闊的土地上,白色風車陣列與藍色光伏海洋交相輝映,勾勒出新能源時代的壯美畫卷。5月14日,2025「走讀中國」國際媒體交流項目的20國記者走進烏蘭察布察哈爾高新技術開發區,探訪這片傳統牧區如何實現從「能源糧倉」向「綠能引擎」的跨越,如何以風光為筆,繪就全球能源轉型的「中國方案」。

矗立在烏蘭察布土地上的風電機組
在運達股份北方總部智能產業基地,其大型風電裝備製造商的硬核實力展露無遺。基地擁有全國首個13兆瓦級陸上風電機組全功率試驗平台,在企業創新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2024年4月開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綠電供應,推動裝備製造產業綠色化發展。內蒙古運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華星介紹,自1972年深耕風電領域以來,公司已獲得多項全球專利,2024年陸上裝機量居全球第三。
「瑙魯仍依賴柴油、汽油等化石能源,但太陽能轉型已起步。」來自這個太平洋島國的記者比拿特特·德珀杜表示,「中國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方面的實踐,為小國破解能源困境提供了參照」。
斐濟記者尼基爾·庫馬爾驚歎於設備規模:「以往在影片中看到的風力發電機顯得‘迷你’,今天親眼見到才發現它們如此龐大。」這種震撼印證著中國風電裝備的跨越式發展——全球市場約六成風電設備來自「中國製造」。
馬來西亞記者許俊傑對比本國現狀稱:「雖然我們主要依賴煤電,但綠色能源必將成為主流,因為化石能源終會枯竭,而自然餽贈的風光資源取之不盡。」他特別認同運達展現的技術實力,「這就是內蒙古遞給世界的‘綠色名片’」。

「走讀中國」國際媒體交流項目20國記者在運達基地參觀
烏蘭察布的「氣候加科技」發展模式引發特殊共鳴。庫馬爾稱:「南太平洋國家飽受海平面上升威脅,亟需氣候數據和能源解決方案。這種將自然資源與創新技術結合的模式,若能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引入南太平洋地區,將帶來真正改變。」
草原上的綠色動能仍在持續湧動。從煤電基地到新能源高地,內蒙古的蛻變不僅見證著中國能源結構的深刻變革,更為全球碳中和目標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