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數字時代,教育人人可享處處可達
數字教育要覆蓋小學到大學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熹 通訊員 梁煒 實習生 熊靜怡
「要提升人們的數字勝任力。」5月15日,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全體會議上,格魯吉亞教育、科學和青年部部長亞歷山大·圖拉澤發言時表示。
「人工智能和技術為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必須要採取有效的措施,讓新的技術真正融入教育和學習之中。」亞歷山大·圖拉澤介紹,因此格魯吉亞將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作為推動教育發展的核心議程。
亞歷山大·圖拉澤說,我們希望能夠提升人們的數字勝任力。格魯吉亞成立了數字教育相關部門,確保將新技術與教育融合,讓數字教育覆蓋從小學到大學全學段,通過數字教育,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和效果。「在職業教育方面,我們也希望通過數字教育培養的人才,能夠滿足勞動市場的需求。」
同時,格魯吉亞的教育部也建立了教育信息管理系統,升級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校的管理系統,改變了教育部門的運行方式。
亞歷山大·圖拉澤說:「我們的國家非常重視教育數字化轉型,這是一個重大機遇,堅信通過與各國的積極合作,格魯吉亞能夠在新的數字浪潮之中乘風破浪,圓滿實現既定目標。」
智能時代教學內容更需要貼近實際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我們正邁入信息時代,這將重新定義工作和教育。」5月15日,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圖靈獎得主、康奈爾大學教授約翰·霍普克羅夫特認為,在智能時代正確實施教育轉型,最重要的策略在於提升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
報告中,約翰·霍普克羅夫特以與中國高校合作的「101計劃」為例,著重介紹了中國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101計劃」針對12門計算機專業核心課程,組成頂尖師資團隊,對課程的內容、講授方式、實踐平台進行全面優化,引領帶動高校計算機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升。目前已成為集中全國優勢力量推進教學改革的重要工程,並已在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中應用推廣。
他表示,當前,各省都在組建「101計劃」工作組,核心任務是提升所在省高校的教學質量。普通高校培養的大多數學生,日後將在產業界工作,為提升國民生產總值和民眾生活水平作出貢獻,因此,他們更需要的是貼近實際、注重應用的教學內容。
「邁入智能時代,中國政府深知提高教育質量對於中國教育的重要意義,並將其確立為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報告最後,約翰·霍普克羅夫特如是說。
大學生更須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人工智能是顛覆性技術,它是遊戲規則的改變者,人工智能挑戰大學教育和研究的方式。」5月15日,渥太華大學校長雅克·費爾蒙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提出,人工智能的發展,讓大學教育的導向從知識傳授轉變為技能培養,在這一重大變革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尤為緊迫。
雅克·費爾蒙說,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讓大學、學者此前擁有的學術、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壟斷地位慢慢喪失。人們得到知識更為容易了,但對於知識的處理和應用質量還不是特別高,信息的完整度和準確度常常出現問題,「人們需要隨時判斷哪些信息是真實的」。
雅克·費爾蒙表示,大學要重點培養兩方面的重要技能。第一個是批判性思維,這是淩駕於其他技能之上的一個重要能力。學生必須能夠管理信息和知識,判斷它們是否合理,並且要保持合理的懷疑態度。「尤其是人工智能工具所生成的信息質量,學生們必須保持一種懷疑和批判的態度。」第二個重要技能,是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完全自主地掌控自己的思維。「隨著人工智能的介入,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機會也越來越少,而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教育的未來、科學的未來、人類的未來至關重要。」
建數字孿生學校時時處處可學習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熹 通訊員 梁煒 實習生 熊靜怡
5月15日,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全體會議上,武漢市二橋中學校長彭葆蓓作為現場唯一一名中學校長髮言。她認為,數字技術可以鏈接教育與世界、鏈接城市與鄉村、鏈接歷史與未來。
「數字教育會重塑認知生態,實現教育跨界融合。」彭葆蓓說,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孩子、一條江河和一個世界之間的關係,大自然有生動豐富的教材,而數字化是萬物互聯的橋樑。「因此,我們建設無邊界學校。用數字孿生校園,構築物理空間、社會空間與數字空間三維平台;在長江水質觀測站,把課程搬進自然;在微型生態濕地館,把江河搬進校園,世界時時處處成為孩子們的學校。我們還開發沉浸式課程,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項目式學習的全過程運用,實現虛擬信息與現實場景交融、學科知識與課程體驗疊加。」
彭葆蓓認為,數字教育是惠及所有師生的教育。「我們需形成共識,無論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人人都有公平獲得教育的機會,都應享有優質教育資源。」她介紹說,比如,我們通過「城鄉教育聯合體」這一新的組織形態,把城市學校和鄉村學校鏈接在一起,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與六百公裡外的恩施州來鳳縣實驗中學,實現了課程共建、資源共享、師生共進,跨越了維度約束、打破了空間屏障。
「我用華為的手錶,它連接著我的手機。」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我用華為的手錶,它連接著我的手機。」5月15日,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全體大會上,盧保經濟學獎得主、紐約大學教授湯馬斯·薩真達從自己的生活、工作經歷分享他對人工智能的觀點:「我個人在廣泛使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可以說我也是人工智能的學生。」
湯馬斯·薩真達指出,人工智能的產品集結了成千上萬的科學家的努力。比如公眾正在大規模使用DeepSeek,但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其背後的邏輯。對於專業人士而言,僅僅使用是不夠的,還要知道它是如何運作的。「所以我學習Python,並指導我的學生也來學習。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我更多地學到了新的知識和應用。」
湯馬斯·薩真達創建了數量經濟學國際學術交流平台QuantEcon,致力於通過增強經濟學家的計算工具來改進經濟建模。湯馬斯·薩真達說:「Python以及機器學習、計算機科學都是開源的,它不受任何的關稅影響。開源的計算機科學是很多人工智能的基礎。」
湯馬斯·薩真達表示,身處人工智能時代,要理解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是如何運作、如何思考的。「基於對AI運作規律的理解,人類可以更聰明地思考、更明智地抉擇,更好地避免錯誤。我們所處的智能時代是激動人心的。」
加強全球教科網互聯互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熹 通訊員 梁煒 實習生 熊靜怡
「要加強各國教科網之間的互聯互通。」5月15日,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全體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建平表示。
吳建平提出了三點建議:倡議建立全球數字教育發展共同體合作聯盟;加強全球各國教科網之間高速、安全的互聯互通;推動全球數字教育網絡服務和教育資源的合作共享。
「數字教育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而數字教育的發展始終離不開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縱觀歷史,各國的教育科研網,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吳建平介紹,全球教科網是世界數字教育的重要基礎設施,目前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由政府資助的教科網,逐步形成全球教科網之間互聯互通的局面,直接影響了全球互聯網大規模推廣和數字教育發展,是世界數字教育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中國教科網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家教育科研互聯網,是支撐數字教育發展基礎的中國方案。」
「我們要加強國際合作,構建世界數字教育的發展共同體,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吳建平說,面對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數字教育中面臨的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中國教科網發起和積極參與了新一代全球教科網互聯互通的規劃和設計工作,將大幅度提升拉美、南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教科網絡,與美國、歐洲和亞太地區教科網的高速網絡互聯互通,共享教育、科研資源。
大學育才更應重「能力塑造」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5月15日,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武漢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平文在報告中提到,隨著世界加速邁入數字時代,中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應積極探索新的標準和路徑,構建新的底層邏輯和教育生態。
張平文認為,在培養理念上,要進一步從重「知識傳授」轉變為重「能力塑造」。在數字技術助力下,學生記憶知識、儲存知識的必要性更為下降,而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塑造的訴求則大為上升。在大學的組織架構上,以單一學科為核心、壁壘分明的傳統院系架構、專業設置已跟不上知識迭代的速度,需要向新興、交叉方向融合發展。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學生的自主性、成長性更應被尊重和激發。以考試、論文為主的考核方式已很難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而實踐項目、科創成果等多樣化、開放式考核,更能反映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教育是塑造人的偉大工程,高等教育更要在‘面向未來培養人、培養引領未來的人’上作出賽前分析性探索。」 張平文表示,武漢大學將攜手全世界同仁,踐行數字時代教育的光榮使命與責任擔當。
AI應服務於人類而非主導人類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5月15日,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新西蘭駐華大使祖文博表示,人工智能的崛起和新興沉浸式技術的應用,正在不斷重組我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方式。AI應該服務於人類而非主導人類。
祖文博講述了新西蘭一所農村中學的故事:地處偏遠的懷梅特中學的學生們在校園的虛擬環境中成長為自信、嫻熟的駕駛員,「學生們可以在安全的數字空間中練習識別交通標誌、掌握安全駕駛規則,為日後現實上路打下基礎」。
祖文博表示,智能時代為我們帶來機遇,也賦予我們責任,我們必須確保這些新技術不僅能夠推動教育成果的提升,還要能夠賦能教師,促進教育公平,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新西蘭政府推出了一項為期10年的項目,明確了三大優先事項:確保人人都能隨時隨地獲取高質量的、互聯互通的學習資源,促使每位學習者和教師都能在數字世界中生存、成長和工作;提升全民數字與數據素養,助力個人發展、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在教學、學習、評估與科研等關鍵教育環節中充分利用數據與數字工具。
祖文博表示,新中兩國擁有長期、多元的雙邊關係,教育正是這一關係的重要支柱之一,它在諸多領域中都發揮著重要的橋樑作用,比如學術研究、商業貿易以及人文交流等,希望在數字教育領域,新中雙方能有更為密切的合作,共同造福全人類。
本版攝影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