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魚叉子 端上新飯碗 ——三位荊州上岸漁民的故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澍森 何輝 通訊員 周櫟 劉秋娥 何進
長江十年禁漁,改變的不僅是一江碧水,還有萬千漁民的人生軌跡。
長江荊州段全長483公里,是湖北省徑流里程最長,也是退捕漁民安置任務最重、安置難度最大的市州。
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第六年,荊州那些放下漁網的捕魚人,上岸後轉產就業怎麼樣?生產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深入荊州市荊州區、洪湖市、江陵縣等地的長江一線探訪。
放下漁船開叉車,月收入8000元

「沒想到,上岸後我還能月入8000元,比以前捕魚只增不少。」5月13日,剛從孝感打工回來的荊州區龍洲村村民陳慶華,高興地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新工作。
龍洲村位於長江和沮漳河交彙處,是荊州區唯一的漁業村。全村622戶中有243戶、484人是退捕漁民,佔全區退捕漁民總數近九成。
陳慶華祖祖輩輩靠打漁為生,自己長大後也選擇了子承父業。長江禁捕後,他上交了漁具、漁船,成為全村最早主動上交漁船的漁民之一。
「沒有了漁船,自己還能幹什麼?」當時陳慶華心中充滿迷茫與不安。他嘗試打各種零工,因為缺乏相應技能和經驗,都沒能長久維持。
轉機出現在龍洲村和企業聯合開展的一次招聘培訓會上。陳慶華聽說附近有企業正在招聘叉車司機,雖然他對這個職業一竅不通,但願意學習。在村委會幫助下,陳慶華報名參加叉車駕駛培訓班,並順利拿到駕駛證。
很快,陳慶華被荊州經開區一家企業聘為叉車司機。每天,他穿梭在倉庫與貨場之間,熟練地操作著叉車,將貨物精準地搬運到指定位置。他的工作能力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
從漁民到叉車司機,不僅僅是職業的轉變,更是生活技能的徹底重塑。今年5月,孝感一家企業向陳慶華拋來橄欖枝,月薪金漲到8000元。如今,他靠著「新飯碗」,置辦了新傢俱,給孩子們報了興趣班,還帶著家人去旅遊,一家人其樂融融。
陳慶華並非個例。為讓上岸漁民端上「新飯碗」,龍洲村積極探索,構建起「技能提升+就業幫扶+共謀共建」的全鏈條服務體系。截至目前,該村累計開展技能培訓60期,培訓上岸漁民1900餘人次,上岸漁民均得到有效安置。其中除103人退休外,單位就業82人,自主創業23人,務農135人,公益性崗位2人,靈活就業129人。
捕魚能手養螃蟹,帶動千餘人轉型
這天一大早,63歲的洪湖市螺山鎮複興村退捕漁民餘致睦,便來到他創辦的河蟹良種場查看蟹苗長勢,眼中滿是豐收的憧憬。
餘致睦從小在洪湖水上長大,家裡世代以船為家。2016年,洪湖市政府啟動漁民上岸工程,餘致睦率先交了漁船。
離開漂泊的船屋,靠什麼生活?餘致睦與湖水打了半輩子交道,最終決定從事水產品養殖工作。2020年12月,他拿出多年積蓄成立老漁民河蟹良種場,在複興村租賃618畝土地,開始了創業之路。
萬事開頭難。由於不懂養螃蟹種苗的先進技術,餘致睦四處奔波參加各類水產養殖培訓;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就在田間地頭反復試驗,最終成功摸索出大親本蟹苗培育、大規格河蟹「3+5」分段生態養殖和稻田蟹苗培育三大模式,蟹苗脫殼翻倍率高、抗病性強、生長迅速,深受市場歡迎。
餘致睦的種場里,成蟹規格比常規苗種增重1兩,市場售價每斤高出10元至15元;稻田蟹苗培育模式還實現「稻蟹共生」,蟹苗在稻田里吃害蟲、除雜草,蟹糞又為稻田增肥,畝產蟹苗100公斤,水稻畝產還可達600公斤,成功獲得國家綠色農業認證。
近年來,餘致睦積極拓展市場,與電商平台合作,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讓「洪湖老漁民大閘蟹」走向全國。
吃水不忘挖井人。餘致睦深知退捕漁民的不易,他開放自己的養殖基地,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免費開展技術培訓200餘場,培養本土育苗能手超200人,累計安排超1000名退捕漁民轉型就業。50多歲的退捕漁民丁傳良,上岸後加入老漁民河蟹良種場,和老伴一起參與管理,每年有10多萬元收入。
令人欣喜的是,周邊不少漁民跟著餘致睦學會技術後,也選擇了自主創業。中原村的權玉平承包120畝魚池養殖河蟹,去年產河蟹35000斤,年收入210萬元。
老漁民變身護漁人,護好長江為兒孫
早上7點,江陵縣馬家寨鄉文新村的沿江大堤上,62歲的漁政巡護員王新江騎著電動車從家裡出發,沿著江堤開始巡江。「巡江」是王新江的新工作,此前多年他一直以捕魚為生。
因緊鄰長江,文新村祖祖輩輩以舟為居、以漁為業。自16歲起,王新江就跟著父親一起在長江里捕魚。20多年的漁民生涯,讓他對捕魚的手法、時間、水域瞭如指掌。退捕上岸後,當地政府部門給王新江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漁政巡護員。
如今,每天早上或下午,王新江就騎著電動車巡江,主要工作是勸導、阻止非法捕撈者。在江堤遇到塑料袋、飲料瓶等垃圾,他也會撿起來,裝進垃圾袋。雖說巡江的江堤只有5公里,但要留意觀察,每次巡查一圈至少要3個小時。
「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是禁漁期,不允許釣魚。若看到有人在江邊釣魚,我就會上前勸導,並宣傳長江禁漁政策,進行普法教育。」王新江說,「哪些地方魚多,哪些地方好下竿,哪些地方好下網,水面上有沒有捕魚網具的浮標,我一眼就能看出來。」
從捕魚人到巡護員,身份的轉變,也讓王新江對長江有了別樣的感情。
「以前捕魚時,明知捕上的魚越來越少、越來越小,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王新江說,現在成為護漁員後,才知道長江跟人一樣,也要喘口氣,需要休養生息。只要把長江守護好了,還怕兒孫沒有飯吃?
這幾年,王新江明顯感覺到,長江越來越好了:水變清亮了,江里的魚也多了,個頭更大了,經常看到有大魚從水裡躍出來,「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江豚呢」。
荊州4700名退捕漁民轉產就業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澍森、通訊員吳婧蓮)5月13日從荊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截至目前,荊州市登記在冊的7749名漁民已全部上岸,其中4700名有就業需求的退捕漁民均已轉產就業。
「在江上漂了一輩子,最怕的就是老了沒人管。現在好了,政府給我們交了養老保險,生病也有醫保,心裡總算是踏實了。這張卡就是我的‘定心丸’啊。」洪湖退捕漁民李振好拿著社保卡感歎地說。
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以來,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退捕漁民安置工作,構建起市、縣、鄉三級專班聯動體系,形成責任清晰、目標明確的服務閉環。全市農業農村、人社、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協作配合,建立一人一冊跟蹤服務數據庫,幫助退捕漁民安居樂業。據統計,荊州人社部門已組織企業走進漁民集中鄉鎮舉辦招聘會200餘場,提供崗位近4萬個。
「轉產就業培訓讓我有了‘鐵飯碗’,現在靠本事吃飯,腰杆硬。」荊州區退捕漁民魯後軍如今拿起了電焊槍、握住了直播設備、學會了農技知識,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鬆滋市退捕漁民熊福林結束幾十年的捕魚生涯,開始在岸上探尋新出路。他參加當地政府組織的瓜果種植技術培訓後,成立鬆滋市福林農機專業合作社,承包900多畝土地種植西瓜、南瓜、冬瓜等農作物,年收入逾百萬元。洪湖市退捕漁民吳光成參加培訓考試,獲得護漁員的公益性崗位。他說:「以前靠江吃江,現在護江愛江。每天看著江豚躍出水面,就覺得這崗站得值!」
「轉」出新生活
□ 何輝
母親河得以休養生息,水清岸綠,魚翔淺底;上岸漁民端上新飯碗,就業創業,幹勁十足。
長江禁漁推進至第六年,無論是長江生態系統修復,還是上岸後漁民的生產生活,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作為長江大保護的標誌性工程,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而做出的重大決策。對竭澤而漁的舊章說不,向永續發展的新篇轉場。「禁」「轉」之間,彰顯的是態度更是智慧,蘊含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思考。
荊州市擁有483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和623公里優質岸線,佔湖北省長江徑流里程的45.6%,境內8個縣(市、區)均依江而建,是名副其實的長江大保護主戰場。
近年來,荊州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各項保護措施協同推進,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均呈現恢復向好態勢。
逐年向好的荊江水質也為荊州民眾帶來了福音。緊鄰長江的龍洲村,村民祖輩以捕魚為生,退捕上岸後漁民轉種蔬菜。得益於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水質,他們的蔬菜在廣東等地成為搶手貨,這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註解。
如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當我們「以退為進」讓長江休養生息,長江也還人間以江河安瀾、魚米滿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