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館展陳「上新」 柳公權書法碑刻+3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西安碑林,作為中國古代碑刻藝術的集中展示地,收藏了從漢唐以來曆代名碑刻石數千方,包括《曹全碑》《開成石經》《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珍貴文物,是迄今世界範圍內保存中華傳統文化高等級、高價值石刻最集中的保護地。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西安碑林博物館展覽陳列全新亮相,以嶄新的面貌、豐富的內涵和多元的展示,向觀眾展現碑石文化的博大精深。都有哪些新看點?一起瞭解↓

西安碑林博物館 展覽陳列全新亮相

擴容數倍 2000餘件文物呈現筆墨春秋

總台記者 溫超:西安碑林博物館調整後的文物展陳分佈在老館區和北區場館。老館區原有展陳面積8000平方米,北區場館展陳和公共服務面積達32000平方米。展出文物從800餘件增至2000餘件,是原來的2倍多。全新亮相的西安碑林博物館,無論是面積,還是展陳文物數量,都實現了跨越式增長,讓觀眾能看到更多精品碑刻等文物。

創新展陳 全方位呈現碑刻藝術之美

北區場館中新開設5個專題展覽,每個展覽都從不同角度展現西安碑林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此外,通過「互聯網+數字展覽」等創新設計方式,利用多媒體互動裝置,讓觀眾與碑刻藝術「對話」,在互動中感受藝術魅力,營造獨特的藝術體驗。

尊古煥新 碑樓林中蘊唐風

不同於老館區「一軸兩翼」式的空間佈局,北區場館在設計上是尊古不仿古,採用「外廊內殿」式的平面格局。北區序廳(也就是主展廳)位於中間,東西兩翼各九組碑樓呈矩陣式分佈,這些碑樓提取了傳統碑林中的「碑亭」元素,與碑林建築群遙相呼應。

此外,中央序廳的屋頂在比例上提取唐代大殿的比例關係,但抽像成了極簡的幾何形體,材料也採用更為現代的金屬銅瓦,替代傳統的青瓦或琉璃瓦。十八組碑樓也是全部採用現代材質將環境光線引入室內,中間部位採用超大通透的玻璃幕牆增加自然光。通過設計,奏響「古今交響曲」。

科技護寶 雙重「抗震金甲」

重點給大家介紹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高科技。工作人員介紹,碑刻文物最擔心發生地震損壞,在國寶眾多的西安碑林,如何降低地震帶來的威脅?答案就藏在高大碑刻文物下面的防震裝置中。

在安裝防震裝置前,工作人員也開展了一場文物預防性保護能力提升實驗,利用地震模擬振動台製造震動環境,同時將安裝了防震裝置的石碑放在上面進行測試,可以看到防震裝置在震動的環境中發揮出了作用,石碑底部和防震裝置的頂層基本保持不動。

此外,整個北區場館其實是建立在一個巨大的隔震層之上。隔震層設置在地下三層的上下柱墩之間,使用8種共計188個減隔震裝置,使建築最大水平位移能達1.2米。如果發生地震,能夠有效消減地震力,減輕地震對建築結構的影響。正是通過這樣的「雙保險」最大程度來保證建築主體結構和室內重要設施以及文物的安全。

如今,全面升級的西安碑林博物館,正以「傳統與現代共生」的姿態,書寫博物館未來的新篇章,不僅守護著歷史的厚度,更用創新詮釋著文明的溫度。

西安碑林博物館:對話歷史 傳承文脈

西安碑林博物館,珍藏著我國古代眾多的碑刻精品,為石刻藝術與書法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在擁有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基礎上,與西安孔廟古建築群巧妙融合、擴建而成的一座專題博物館,以收藏、研究與展示曆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聞名。館內陳列著石台孝經、開成石經、昭陵六駿等珍貴文物2000多件,設有碑刻珍品展、文化歷史展、中古碑誌與絲綢之路等多個專題展覽。

西安碑林博物館副館長 張岩:碑石上看到有碑林這個詞,最早應該是1502年明代弘治年間,我們在大智禪師碑的背面發現了一個明代人的題記,叫李讚,他的題記裡面就明確提到有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博物館內,漢代至近代的碑刻琳瑯滿目,總數超4000方,時間跨度完整,書體風格多樣,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具有獨特地位。

西安碑林博物館副館長 張岩:當時立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記事,當然還有記功。所以我個人認為碑林還有很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比如說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面記載了景教也就是基督教的一支,怎樣傳到中國,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見證。

西安碑林中,還有不少以圖案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弘揚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美德的碑刻,這些碑刻成為了傳播道德觀念、弘揚社會正氣的重要載體。

新展出3座柳公權書法碑刻

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和《馮宿神道碑》在這裏展出。除了這兩件碑刻,這次西安碑林博物館又最新展出了3件柳公權的書法碑刻——《嚴公貺墓誌》《楊承和神道碑》以及《迴元觀鍾樓銘》。這次上新以後,西安碑林博物館就有5件柳公權的書法碑刻了,成為全國收藏柳公權書法碑刻最多的博物館。

《迴元觀鍾樓銘》碑刻 「柳骨」風格初現

這方《迴元觀鍾樓銘》碑刻,它是1986年出土,曾在2006年短暫展出過一次,這次也是首次常規對外展出。

《迴元觀鍾樓銘》的碑文記載的是迴元觀這座道觀的歷史沿革、觀內景物等內容。碑文中特別提到了一個歷史人物,就是「燕戎」安祿山。安史之亂後,玄宗占士賜給安祿山的宅邸不知該如何處置,即位的唐肅宗李亨說,其人是惡,其地何罪,於是將這座宅邸改建成廻元觀。

《迴元觀鍾樓銘》刻於唐開成元年(公元836年),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散文家,也是當時的宰相令狐楚,書寫碑刻的是柳公權。《迴元觀鍾樓銘》是柳公權59歲時所書,他「柳體」的書寫風格還沒有完全形成,可以說《迴元觀鍾樓銘》是「柳體」演變時期的代表作。碑文上還能看出柳公權學習鍾繇、王羲之以及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等前輩書法大家的痕跡。但同時,柳公權後來那種內緊外鬆、剛勁俊朗的風格已經初見端倪。

《楊承和神道碑》「柳骨」風格已然形成

《楊承和神道碑》於2021年出土,雖然碑身有斷裂,用鋼絲繩做了加固,但由於它埋在土裡,未經風霜洗禮,碑文保存得非常清晰,能明顯看到書法家的風格。這裏可以清晰看到「柳公權書」四個字。

《楊承和神道碑》刻於唐開成四年(公元839年),比《廻元觀鍾樓銘》晚3年,比《玄秘塔碑》早兩年。《楊承和神道碑》的字幅相對較小,筆畫更清晰,柳體書法的瘦、硬風格已經非常顯著。大家俗稱的「顏筋柳骨」的「柳骨」已經形成了。

從不同「碑」字 看中國書法的演變

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了自漢代至近代將近2000年的書法碑刻,涵蓋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五種主要的書體。

在博物館收藏的碑刻中,5種不同書體的「碑」字,可以看到書法字體的演變。

動起來 活起來 全新體驗 感受文物魅力

西安碑林博物館近年來持續致力於推進文物活化利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延伸文創體驗,讓遊客能參與、能互動,以新的方式感受文物的魅力。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北館區,每件館藏碑刻周邊都圍繞著數塊多媒體大屏。遊客可以通過屏幕上播放的高清數字掃瞄畫面,更加直觀、清晰地感受文物之美,並通過其中高亮顯示的文字和關鍵信息,更加深入瞭解碑文內容。遊客可點擊選擇查看對應碑刻、歷史名人的背景介紹,還可用手寫形式在大屏上體驗現場臨摹名篇,直觀感受漢字書法之美。

此外,遊客還可以在工作人員指導下體驗拓印與鐫刻,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