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鐵路:鐵路架起通向詩與遠方的時代天梯

來源:中國網

5月13日至15日,由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發現最美鐵路・乘天塹雲梯,走四色川青」主題活動正式啟動。本次活動以川青鐵路為橋樑,串聯三星堆、中國古羌城、鬆潘古城等人文勝跡以及世界級自然保護區。當川青鐵路這條鋼鐵巨龍穿越青藏高原的褶皺與峽穀,當複興號動車組掠過四女生山的皚皚雪峰,一幅新時代的壯美畫卷正在祖國西南徐徐展開。這條雲端上的鐵路,不僅架起了橫跨天塹的交通動脈,更讓「詩與遠方」的夢想照進現實,讓大美中國的精神圖譜愈發絢爛多彩。

袁成奇 攝

川青鐵路的建設史,是一部用鋼鐵意志書寫的奮鬥史詩。在海拔4000米的鷓鴣山隧道,建設者們在「生命禁區」與湧水突泥搏鬥,創造單口月掘進245米的「中國速度」;在跨越岷江的懸索橋上,工程師們突破高原凍土技術瓶頸,讓「雲中飛虹」成為現實。這條全長573公里的鐵路,每延伸一公里就需攻克十餘項技術難題,參建者們以當代「愚公之誌」,在橫斷山脈的褶皺里鐫刻下新時代的奮鬥坐標。

列車駛過川西高原,窗外掠過的是藏族碉樓與羌族碉房的時空對話,是鬆潘古城的茶馬古道記憶與茂縣羌繡的斑斕色彩。在若爾蓋草原,鐵路建設特意繞行藏傳佛教寺院,讓現代文明與傳統信仰相得益彰;在阿壩州段,車站設計融入犛牛、格桑花等民族元素,鑄就流動的文化長廊。這條鐵路猶如金線串珠,將漢、藏、羌、回等28個民族的文化珍珠編織成中華文明的多彩項鏈。

川青鐵路的建設始終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在黃龍自然保護區,建設者採用「橋隧代路」方案,為野生大熊貓保留遷徙通道;在岷江源濕地,創新應用「生態袋護坡」技術,讓鐵路邊坡綻放高原格桑花。全線設置136處動物通道,種植耐寒草種500萬平方米,真正實現了「來時青山綠水,走時綠水青山」。這條鋼鐵長龍不是生態的切割者,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者。

隨著動車組駛入鬆潘站,九寨溝景區迎來「快旅慢遊」新時代,沿線農牧民的犛牛肉、鬆茸通過冷鏈專列48小時直達沿海餐桌。統計顯示,鐵路開通後川西北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10%,物流成本下降35%,「鐵路+旅遊」「鐵路+電商」的新業態如春筍破土。這條發展動脈正在改寫「蜀道難」的歷史宿命,讓雪域高原接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澎湃春潮。

當我們在車窗里邂逅雪山雲海,在站台廣場上看見各族同胞的笑臉,在特色產品專列中觸摸鄉村振興的脈動,便能真切感受到:「這不是一條普通的鐵路,而是通向共同富裕、通向美麗中國、通向民族複興的時代天梯。」讓我們乘著這列開往春天的列車,追尋詩與遠方,共同見證大美中國的壯麗征程。

(來源:中國網 作者:吳亞飛 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