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最美鐵路:每一公里都「劇透」山河絕色

來源:中國網

5月13日至15日,由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發現最美鐵路・乘天塹雲梯,走四色川青」主題活動正式啟動。本次活動以川青鐵路為橋樑,串聯三星堆、中國古羌城、鬆潘古城等人文勝跡以及世界級自然保護區。當動車衝破川西晨霧,在鬆潘草原投下流動的剪影,這條橫跨成都平原與巴顏喀拉山的鋼鐵天路,正以詩意的姿態改寫著地理與文明的邊界。它是一條用鋼軌丈量夢想的時空隧道,更是一曲用速度譜寫希望的時代交響。

袁成奇 攝

產業阡陌高原物產的「出山敘事」。曾幾何時,川西北的高山峽穀是「隔岸聞猿聲,渡江愁白浪」的封閉世界。馬爾康的花椒藏在深溝,若爾蓋的青稞困於山路,連最香甜的茂縣蘋果,也只能在枝頭等待一場遲到的秋風。川青鐵路如一把金色鑰匙,叩開了「世界第三脊」的山門。滿載鋰礦的列車駛向成渝工業區,帶著草甸芬芳的蜂蜜搭乘高鐵進京,連鬆潘古城的犛牛肉乾,都坐上冷鏈專列,在48小時內抵達沿海餐桌。更動人的是產業形態的蛻變:理縣的車厘子從背簍走上電商直播台,羌繡紋樣被數字化後印上高端絲巾,若詩若畫的「雲端牧場」開發出沉浸式旅遊體驗。當「蜀道難」化作「蜀道暢」,高原不再是發展的「末梢」,而成為綠色經濟的「源頭活水」,農牧民的笑臉,就是這條經濟動脈最生動的註腳。

旅途光影里千般風景的「流動盛宴」。「朝穿錦官城,午觀彩林宴,暮宿藏王寨」,川青鐵路編織的不僅是交通網,更是一條流動的風景長廊。清晨在寬窄巷子品蓋碗茶,午後就能踩在黃龍鈣華池的金色漣漪里,看陽光在雪寶頂冰川上跳華爾茲,傍晚走進鬆潘古城,聽轉經筒與搖滾民謠在城樓下和鳴,這種「一日跨三景,三色各不同」的奇幻體驗,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了當代註腳。川青鐵路沿線旅遊業態也在鐵軌延伸中重構,背包客帶著無人機從「熊貓專列」魚貫而出,在九寨溝開啟「輕量化徒步」,攝影發燒友乘著觀景車廂,捕捉金絲猴躍過山嶺的瞬間。數據會褪色,但九寨溝景區門口民宿老闆的感慨格外鮮活:「從前淡季要去縣城打工,而現在連犛牛棚都改成星空帳篷了」。

文明交響中各美其美的「時空和弦」。當羌笛與動車汽笛在鷓鴣山隧道共鳴,當唐卡顏料與高鐵塗裝在陽光中交相輝映,川青鐵路便成了文明對話的最佳舞台。羌年慶典上,非遺傳承人帶著多聲部民歌走進高鐵車廂,讓「開唱驚四鄰」的古老藝術插上現代翅膀。藏族青年用抖音直播藏紙製作,鏡頭裡的竹簾撈漿與窗外的雪山流雲,共同構成流動的文化長卷。最溫暖的風景在車廂里,漢族阿婆向藏族女生請教藏語歌,羌族小夥給遊客演示口弦吹奏,不同語言的笑聲在供氧車廂里發酵成醇香的酥油茶。這條鐵路不再是冰冷的鋼鐵軌道,而是各民族文化基因自由重組的實驗室,是「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卻又美美與共的生動課堂。

站在鬆潘草原遠眺,川青鐵路上的動車如銀龍穿雲破霧,將青稞田與光伏板串聯成大地的詩行。川青鐵路的價值,早已超越交通基建的範疇,它是科技賦能的鄉村「振興路」,是借產業融合的共同「富裕路」,更是以文化認同的民族「同心路」。當列車車輪繼續向青海延伸,這條「天路」終將成為丈量中國發展溫度的標尺,在世界屋脊寫下屬於新時代的「天路傳奇」。

(來源:中國網 作者:黃俊傑 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