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川青鐵路,織就川西高原「發展哈達」
來源:中國網
5月13日至15日,由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發現最美鐵路・乘天塹雲梯,走四色川青」主題活動正式啟動。當晨曦穿透雲霧,銀白色的動車組如長龍般掠過岷山之巔,川青鐵路不僅將鬆潘古城與成都平原的時空距離壓縮至兩小時,更以鋼鐵為筆,在川西高原的壯美版圖上勾勒出一條融合生態、經濟與文化的黃金通道。這條承載著千年蜀道變遷的鐵路,正以「加速度」重塑著川西北的命運軌跡。

黃元勳 攝
時空摺疊,從「天塹」到「通途」的出行革命。曾幾何時,鬆潘至成都的公路蜿蜒如蛇,單程需耗時六七小時。而今,川青鐵路以時速200公里的速度,將這段旅程縮短至1小時35分鐘,讓「千里江陵一日還」成為現實。清晨,遊客在鬆潘古城牆下品嚐一碗熱氣騰騰的酥油茶,午後已置身成都寬窄巷子的茶館中細品蓋碗茶香;對於鬆潘居民而言,週末赴成都購物、就醫、探親,不再需要提前數日規劃行程。這種時空距離的坍縮,不僅讓「乘高鐵遊阿壩」成為旅遊新風尚,更讓藏羌文化與巴蜀文明在車輪的律動中深度交融。
產業躍遷,從「山貨」到「網紅」的經濟裂變。川青鐵路開通所帶來的「流量紅利」催生出「農旅融合」的新業態。黑河鎮的甜櫻桃、雙河鎮的脆紅李、永和鄉的高山花椒,這些曾因運輸成本高企而「養在深閨」的「山珍」,如今搭乘動車的「快車」,48小時內即可出現在北上廣深的超市貨架上。與此同時,鐵路沿線的物流園區、冷鏈倉儲、電商直播基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鬆潘縣投資1.2億元建設的「川西北高原特色農產品集散中心」,通過鐵路專線與全國物流網絡無縫銜接,讓高原青稞、犛牛奶粉等特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這條鋼鐵動脈,正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快車道」。
文明交響,從「隔閡」到「共生」的文化融合。川青鐵路不僅是一條經濟線,更是一條流淌著多元文化的「民族走廊」。當動車穿越藏族、羌族、回族聚居區,羌繡的精美紋樣與藏族歌舞的熱烈奔放,隨著遊客的腳步走向更廣闊的舞台。在鬆潘古城站,身著傳統服飾的羌族女生為旅客獻上羌紅,藏族阿媽在觀景台售賣手工編織的犛牛毛掛件,回族大叔的牛肉麵攤前飄出陣陣香氣——鐵路的貫通,讓民族文化從「深閨」走向「前台」。
從「蜀道難」到「蜀道暢」,川青鐵路的貫通不僅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更是西岸大開發戰略的生動註腳。當列車繼續向西延伸,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條承載著希望與夢想的鐵路,必將為川西北大地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願景在鋼鐵動脈上生生不息。
(來源:中國網 作者:餘博文 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