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分家」的三個廣東城市,要抱團了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協調機制很重要
有三個廣東城市,要「抱團」了。
最近,汕頭、潮州、揭陽三市主要領導齊聚汕頭,召開汕潮揭都市圈第一次聯席會議。這場在粵東岸域協同發展進程中,被視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審議通過了《推進汕潮揭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發佈了多項三市合作事項的清單。
廣東岸域發展不平衡是個老話題。一個比喻是,廣東的輪廓就像一個呈東西走向的「大雞腿」,雞腿肉都在「中間」。比起珠三角,粵西和粵東發展一直相對滯後,甚至人均GDP等關鍵指標,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20世紀90年代之前,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同屬潮汕地區,汕頭曾是整個潮汕地區的行政中心,後「一分為三」。過去10餘年,在學界和民間,建議三市重新合併的聲音時有出現。
此次,三市共同發佈的《行動方案》將為三地的共同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從分到合
2024年,汕頭GDP達3167.97億元,同比增長0.02%;揭陽GDP為2529.70億元,同比增長3.9%;潮州GDP為1402.83億元,同比增長3.7%。三地經濟總量總體在7000億元左右。

而這三城,從「分家」至今,也不過三十多年歷史。1991年12月,國務院批複,汕頭市「一分為三」,析出潮州市、揭陽市。不過,「分家」之後,鑒於三地整體發展的情況,重新合併的聲音不時出現。
在1991年之前,汕頭GDP能排進全國前30,但在1991年汕頭被拆分之後,其排名一下子跌到全國50名以外,2011年跌出百強榜單。2024年,汕頭GDP與全國排名第100名的城市河南新鄉,總量相差約400億元。
時至今日,三城加在一起的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位也僅能到四十多位。三市之間還曾出現彼此爭資源、爭項目,重覆建設的情況。
在廣東社科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看來,汕頭一分為三之後,曾經在一段時間內對經濟發展有過促進作用,但長期看,這次拆分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三城的整體實力,比如珠三角對潮汕區域人才的虹吸效應也因此加劇。但他也坦言,現如今如果直接合併,行政體系之間的利益不好協調。
從省級層面看,近年來廣東一直在謀劃汕潮揭三城的協同發展。比如早在2017年,就確定汕頭成為潮汕地區的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2021年3月發佈的《關於支持汕頭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活力經濟特區的意見》,同樣明確要「完善汕潮揭同城化發展機制,引領粵東地區協同發展」。
2023年12月,廣東省五大都市圈規劃出台,其中就包括《汕潮揭都市圈發展規劃》,汕潮揭都市圈發展「路線圖」更為明晰。
根據規劃,汕潮揭都市圈範圍包括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全域,梅州都市區為聯動發展區。但不少業內人士坦言,都市圈規劃更偏重宏觀視角,具體到執行層面,可以快速落地的政策較少。
怎麼「抱團」?
在都市圈發展規劃的指引之下,三城的「抱團」早已成為既定策略,但怎麼更好「抱團」,仍然值得探索。
本次聯席會議審議通過的《行動方案》首先直指行政壁壘痛點,明確建立了一套三地合作較為細化的機制——橫向建立「輪值製」聯席會議,三市每半年輪值主辦;縱向設立由三市市委書記、市長組成的領導小組,下設人社、生態、交通、文旅、衛健、應急、政務數據、醫保等專項工作小組,構建了「每月商討、每季協調」的立體化協作網絡。
在華南城市研究會創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看來,對於汕潮揭都市圈而言,建立能夠落地的政策與協調機制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三地在政務上合作的成果已經初步顯現,比如最近,三地對線上和線下政務系統,進行了整合,三市市民可通過廣東政務服務網汕頭、潮州、揭陽分廳—特色服務—跨域通辦專區—「汕潮揭三市通辦」專欄,找到自己所需辦理的業務,並按照系統提示完成申請材料的上傳和提交。相關業務包含辦理護照、港澳通行證、社保、失業保險、養老保險互轉等重要內容。
而此次《行動方案》同樣意在解決部分歷史遺留問題,比如都市圈交通網絡問題。
從地圖上看,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總面積為11119平方千米,與西安、合肥、青島等城市面積不相上下。
汕潮揭分家後,由於各市行政區劃偏小,由一市來獨建交通樞紐不現實,出於共同利用交通資源的初衷,先後將空港、高鐵、深水港配置在三市,形成汕頭廣澳港、揭陽潮汕國際機場、廈深鐵路潮汕站的格局。這樣配置看似平衡了三城利益,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嚴重影響了三地居民出行的便捷性。
此前,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的相關規劃和此次《行動方案》中,都表示要加快建設「一環一射線」,徹底解決上述問題。
具體來看,「一環」是指汕頭—潮州東—潮汕—潮汕機場—汕頭的城際鐵路;「一射線」是指潮汕機場—揭陽的城際鐵路。項目連接汕頭站、潮汕站、揭陽站、潮汕機場等對外交通樞紐。汕潮揭城區主要經濟據點、人口密集區和交通樞紐將被「串珠成鏈」,三市中心城區之間,三市中心城區與汕頭站、潮汕站、揭陽站、潮汕機場之間半小時通達。
此外,《行動方案》還提出,要爭取省盡快啟動汕頭—普寧城際鐵路前期工作。同時從高快速公路、組合港口群、航空樞紐服務、同城化公共交通線路網絡等提出對應舉措。
總體看,《行動方案》中,汕潮揭三市圍繞近2年的重點工作,提出了4個方面共22項具體合作任務,以及29項今年汕潮揭都市圈合作推進重點事項、19個汕潮揭都市圈合作推進重點項目。
產業協同仍是關鍵
除了在政務、交通等重要領域的協同,產業領域曆來被認為是促成區域一體化和推進都市圈建設進程的關鍵因素。
《行動方案》同樣提出了要「統籌區域創新平台建設,聯動傳統產業升級與數字產業集聚,協同新材料產業鏈佈局等,強化三市產業分工協作和產業鏈配套,構建協作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
而在區域一體化中表現較好的長三角地區,在產業鏈協同方面,獨具特色,被不少區域所借鑒。
具體而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四大產業,是長三角區域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為推動四大產業補鏈、強鏈、固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早在2021年,第三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省(市)長共同揭牌成立了上述四個重點領域的長三角產業鏈聯盟。以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聯盟為例,目前,該聯盟已覆蓋長三角範圍內專用車、氫能、電機、智能網聯等會員單位500餘家。該聯盟最近兩年組織多家芯片公司、汽車零部件和整車企業,參加長三角汽車電子產業上下遊對接活動。
但胡剛坦言,相比於長三角發達區域之間的產業發展水平和產業協作層次,汕頭、潮州、揭陽三城可能還未發展到相應階段,很難照搬其經驗。當前之計除了促進三城之間相關的支柱產業進行合作,還要進一步分享高教和研發資源,因為三城的高教和研發資源都相對有限。
據瞭解,汕頭僅有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兩所本科院校;揭陽僅有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一所本科院校;而潮州的本科院校也僅有韓山師範學院。
此外,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相比部分「硬產業」,三城在文化和旅遊領域的協作在現階段更容易實現。

《行動方案》提出,汕潮揭都市圈要以文化共融、商貿協同、旅遊聯動為引領,圍繞「一心兩極」的都市圈總體發展佈局,推動三市文博資源共享,打造「潮汕文化之都」、推進「商貿融合發展」、共創「潮汕旅遊品牌」。
「三城同根同源,且海外還有約1500萬祖籍潮汕的華人華僑,這對三城共同塑造潮汕旅遊品牌有很大幫助。」胡剛說。
作者:趙越(zhaoyue1@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