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鳥類新記錄+3,包含猛禽棕腹隼雕,拍攝者講述發現過程
記者5月16日從自然之友野鳥會獲悉,5月15日,北京遷徙猛禽監測項目記錄到項目開展以來的第37種猛禽——國內罕見的棕腹隼雕,這也是北京鳥類新記錄。記者另外從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獲悉,亦莊近日也發現了首次在北京現身的棕腹大仙鶲和中華仙鶲。北京新記錄的野生鳥類再添3種。

亦莊發現棕腹大仙鶲、中華仙鶲
今年4月21日,《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5)》發佈,最新版的名錄顯示,全市陸生野生動物已達620種,較2024年的612種新增了8種,其中鳥類達到了527種,新增加的8種全部為鳥類。如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北京又新記錄了3種鳥。
日前,有鳥類愛好者在北京亦莊發現了棕腹大仙鶲和中華仙鶲的蹤跡。經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監測人員與《北京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5年版)》對比,確認這兩種鳥是北京鳥類新記錄。
據監測人員介紹,此次首次在北京現身的棕腹大仙鶲是鶲科仙鶲屬鳥類,體長16-19釐米,雄鳥頭頂前部、眉區鈷藍色,上體深藍色,下體橙褐色至淺黃色,色彩豔麗;雌鳥則以深橄欖褐色為主。它們繁殖於中國中部與南部,越冬於東南亞地區。
令不少鳥類愛好者驚奇的是,主要分佈於青藏高原東區的罕見候鳥中華仙鶲,首次在北京現身,拓寬了人們對其分佈範圍的認知,為鳥類遷徙路線和生態習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
實習調查員拍到新記錄猛禽
5月15日,北京遷徙猛禽監測項目記錄到猛禽棕腹隼雕,項目實習調查員何方向記者講述了這次難忘的經歷。
當天,何方跟項目調查員沙菲在點位值班,進行拍照和寫記錄,其他調查員和熱心鳥友負責觀察。「昨天的天氣不好,一上山就有霧,天氣又熱,雲山霧罩的環境不利於觀察細節,鳥類喙型大小、翅下紋路等基本看不見,只能通過剪影來判斷。」她說。
10點左右,5號山頭山前、山後接續不停地有鳳頭蜂鷹飛過,形成了「鷹柱」景觀。不久,她的頭頂飛過一隻深色型鳳頭蜂鷹,很多鳥友對其進行追拍,而它的身後又飛來一隻「大傢伙」。「後來這隻猛禽飛到我面前高處時,我抬手舉起相機連拍,拍完看了一眼。這隻鳥腹面白,羽緣深,我不認識。」她說,在場的調查員通過望遠鏡初步判斷,這是只淺色型的靴隼雕。
包括何方在內的很多調查員沒見過淺色型的靴隼雕,她開心地對著相機拍了照片,發給鳥友白杉炫耀。白杉回覆:「這不棕腹隼雕嗎?」何方以為他開玩笑——棕腹隼雕在雲南也不常見。這隻「白鳥」飛過木平台時,現場的鳥友楊慶拍到更高清的照片。
當晚,何方整理照片併發到項目群裡總結監測情況,項目調查員許哲浩敏銳地指出,這更像棕腹隼雕,因為它的飛羽沒有淺色型靴隼雕那麼黑。第二次有人提「棕腹隼雕」,引起了何方的注意,她把圖發到「懂鳥」小程序識別,結果顯示:棕腹隼雕,90.5%的可能性。
群裡的監測員都興奮起來,值班的去扒拉相機,找照片;沒值班的找現場鳥友,要不同角度的圖。鳥友楊慶拍到的高清照提供了這隻猛禽關鍵的半側面,可以看到頭部的細節。最終在項目組專家組老師們討論之後,一致認定,這隻鳥正是北京新記錄——棕腹隼雕幼鳥。
棕腹隼雕是中型猛禽,分佈於中國雲南極西南部和海南島,迷鳥曾見於甘肅。「我們很少見到棕腹隼雕,圖鑒上大部分也是成鳥的形態。《中國鳥類圖鑒-猛禽版》描述它稱,未成鳥胸腹翅下均潔白,極為醒目。」她說。

拍到罕見猛禽猶如「過年」,群裡有人淩晨還發紅包
何方說,作為猛禽監測項目的實習「新秀」,她看到的猛禽並不多。拍攝時,她差點將這隻猛禽當成淺色型蜂鷹忽視,只是習慣性地抬手拍了十張同角度照片。「拍完就低頭寫記錄,甚至沒有對它進行多一些的觀察,如今非常後悔。」
她坦言,當天晚上群裡進行判定時,她內心十分緊張,抱著圖鑒等結果,「好像我娃在高考」。結果出來後,所有人都非常興奮,這是項目2012年發起以來,監測到的第37種猛禽記錄,且是罕見的鳥種,「簡直是百望山又一奇蹟,項目組的每一位成員都被幸福感擊中了,第二天我一早5點起床,看見大群裡還有前輩淩晨發紅包慶祝,簡直像過年一樣。」
她說,猛禽監測聽起來很酷,其實很辛苦。早春坐在黑山頭,風颳得站不住腳,穿三層羽絨服還是冷,趕上下雨天,監測員渾身濕透,眼睛都睜不開,還能從早上6點多堅守到中午,「零記錄」下撤;天漸漸熱起來,大太陽下值班,汗在防曬服上一圈一圈留下白印子。大家都堅持著,樂此不疲,有一部分原因是有機會趕上「妖怪」(罕見鳥種),比如蛇雕、玉帶海雕、棕腹隼雕。但更多的時候,調查員是用自己的時光陪伴猛禽,迎接它們歸來,期待它們安全回到繁殖地,盼望著它們進入新的生命歷程。「在這個過程中一起感受到生命的律動、體會與自然共生的微妙,這大概是我們人類才會有的浪漫情懷。」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牽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