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年青人接力「種幸福」
來源:正義網
「一泓碧水天下數
穿城過府名湄潭」
貴州省湄潭縣
是中國名茶之鄉
孕育了「遵義紅」等地理標誌
茫茫青山本無路
葉家父子卻咬定青山不放鬆
與老百姓一起
在這片土地上
接力種下「幸福」茶
傍晚5點,落日的餘暉臨近消散,在貴州省湄潭縣高台鎮的茶青市場,卻是一片熙熙攘攘。竹簍一排排擺放,嫩綠的茶葉一簇簇堆疊,空氣中瀰漫著茶葉被陽光炙烤後的柔軟香氣,人們有序排好長隊,吆喝聲此起彼伏,場景好不熱鬧。
一位大哥在人群中穿梭,刹車、熄火,不等拔鑰匙,便三下五除二地,將竹簍從電單車上卸了下來。竹簍里滿滿裝著的,是今天新採摘的嫩芽。他小跑進市場等開秤,鮮茶金貴,用「時間就是金錢」來形容毫不誇張。
而這樣的景象,在高台鎮已是常態。

村民們在茶青市場等待開秤。
我信茶葉能帶來幸福
可這裏跟幸福完全不沾邊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03年,那時的湄潭縣依舊是一座山挨著一座山。
「氣候、溫度、紫外線強度適宜,汙染少,太適合種茶了。我就在想,能不能在湄潭做一款紅茶?」時年35歲的福建製茶人葉文盛,為尋「一杯好茶」來到湄潭。原來,湄潭早有製作紅茶的歷史,還在抗戰時期作出特殊貢獻。只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湄紅」製作工藝失傳。
2007年,葉文盛在當地一些老茶人的幫助下,根據系列茶樹黔湄502、黔湄419、黔湄601等茶葉品種的特性,利用湄潭大量的夏秋茶葉,運用福建工夫紅茶、坦洋工夫紅茶的加工工藝與祁門紅茶的加工工藝相結合,創新出適合湄潭茶葉加工紅茶的生產工藝——「遵義紅」紅茶製作技藝。

葉文盛在生產車間。圖片來源:貴州茶香微信
「我小時候的零花錢就是採茶得來的。一斤獨芽兩塊錢,拿到工錢就去買2毛錢的冰棍。」家中世代做茶,葉文盛的兒子葉章濤早已耳濡目染。在他看來,茶葉是甜的,能給人帶來幸福。
2008年,高中畢業的葉章濤第一次來到湄潭縣金花村,迎接他的,是在逼仄透風的屋子打地鋪,潮濕的水汽滲進棉被,半夜冷得只打寒顫,甚至沒有通自來水。原來這就是父母生活了5年的地方。眼前的一切,怎麼也跟幸福沾不上邊。
「自從父母來到了貴州,我見他們的時間由寒暑假變成了只有寒假,我甚至有點開始討厭茶。」因為茶葉,葉章濤見到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但父親告訴他,這片土地值得。
「你如果自己不做茶,你就不知道做茶有多辛苦,更不知道要做好一斤茶有多難。茶葉做不好就賣不出去,我們靠的就是這點手藝」。父親的一席話,把一個外地人對貴州茶的情感一點一滴傳遞給了葉章濤,也讓他願意在貴州紮下根來。
大學畢業後,葉章濤真的回到了湄潭,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看看遠處的大山上,茅草竟有兩個人那麼高。這地裡真能長出東西嗎?葉章濤堅信,風化石能「開出花」。
2013年,在政府的帶動下,葉章濤在高台鎮流轉開墾了700多畝荒山引進福建的金牡丹、丹桂等高香型茶樹,來解決「遵義紅」茶葉原料的生產種植問題。他貼心地送苗送肥,可現實卻給他頭上澆了一盆冷水,當通知村民們來村委會領苗時,人數用手指頭都掰得過來。
葉章濤只好挨家挨戶地敲門,送苗入戶。「什麼?三年才能見到成果,你怕不是逗我老太婆噻」「我寧願種辣椒種玉米,也不可能種茶,從來都沒種過的」「之前種藥材就上了一當,你們一夥人又想來騙我。」……一句句怨言劈頭蓋臉地砸下來。
那些暫時被收下的茶樹苗,有的被送給縣城北邊的親戚種,有的堆放在家門口當柴火燒,有的套種在玉米等作物下自生自滅,有的直接沒了蹤影。「真的太可惜了,真正成活的不到三分之一。」葉章濤很是唏噓。
村民們看到了希望
我也看到了希望
難道就這麼算了?抬高茶青價格收購!葉章濤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以20塊錢/斤的價格回收茶青。哪怕村民們採摘的茶青不甚合格規範,甚至還混雜著老梗,只要讓村民們見到「現錢」,錢放進兜兜里,他們自然安心。
一年,兩年,三年,他的努力終於被看見。越來越多的村民透過小小茶青,看到了未來。不等運苗的大卡車停穩,大夥兒就一哄而上,有的甚至扒車,生怕自己搶不到好苗子。而這些茶樹苗原本是要分發到各村委會的,大家早已等不及,要親自挑選。
「有了好苗子,還要有好手藝。」葉章濤邀請村民來基地培訓學習,團隊手把手教村民採茶、除草、鬆土、修枝、施肥等相關技能,給老百姓做好標準茶葉的模板。茶葉越種越好了,村民們增收了,便在自己的房前屋後也種上了茶葉。
高台鎮的新茶園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在茶產業的帶動下,曾經是省級一類貧困鄉鎮的高台鎮早已摘掉貧困標籤,邁入小康生活。
說到小康,金鳳嘴角抑制不住的喜悅。她是葉章濤茶葉基地培訓的第一位特殊人群。作為聾啞人,生活已諸多不便,但她無畏艱險,勇敢地投身脫貧隊伍。現在的她,雙手採茶嫻熟,質量達標,工作時一臉從容。

金鳳正在採摘。
「有時茶樹下會偷偷藏著馬蜂窩,我有好幾次都被蟄到進醫院。」高台村村民黃大興被公認為是最勤快的採茶工,因為采得快采得多,他經常是被馬蜂蟄的對象。可黃大興卻笑笑,手上採摘的動作沒停過。在他看來,努力可以換來幸福。
在村民敖金桃和梁敏眼裡,能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梁敏的兒子今年上初中,她在茶葉基地工作不僅能掙零花錢,還能陪伴孩子成長。交通閉塞,信息落後,貴州的大山裡最不缺的就是留守兒童、孤寡老人,茶葉基地的興起,讓外出務工的夫妻至少能有一人留在家鄉,以解鄉愁。
村民的這些「小幸福」,也是葉章濤堅持下來的意義。「我也是個農村孩子,我很高興村民們通過茶葉,成為最幸福的農民。」
繼續遠行
走出新的幸福路
現在的葉章濤也已35歲,他的團隊里都是年輕的血液,有的是曾經從貴州大山裡走出去的孩子。而今回歸家鄉,他們用自己的雙手讓荒山變青山,讓綠芽變金芽。
「過去是靠人‘看茶做茶’,現在我們要用設備‘看數據做茶’。」在葉章濤的智慧茶園里,溫度與濕度都會實時監測。在智慧車間里,已加入大數據模型,小小茶葉被賦予了科技能量。
同時,「遵義紅」還搭上了直播的快車。多直播間開播,達人短影片宣傳帶貨,葉章濤用新農人的方式傳承經典,讓好茶走出大山。在杜富佳助農團隊直播間里,「遵義紅」茶在開水衝泡下,湯色金黃透亮,花果清香沁人心脾。
當消費群體逐漸年輕,葉章濤團隊便開闢了新茶飲市場。「你手邊的一瓶茶飲料里,很可能就包裹著柔香的黔茶配方。」團隊經理歐發貴指了指街邊商店的貨架,細看果然如此。
葉章濤追求的,是做乾淨黔茶,做放心好茶。這背後,還有湄潭縣檢察院的護航。該院履行檢察監督職能,積極參與茶產業治理,推進茶產業標準化建設,邀請相關職能部門聯合製定文件,為合力推進地方公用品牌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
重重大山本無路可走,可總有人赤腳開路。一代年青人有一代年青人的使命,但每一代年青人也都在前人探索的方向上,繼續遠行,走出新的幸福路,直至越走越遠,越走越寬廣。

雨霧瀰漫中的茶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