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頂流」博物館「解碼」文物是什麼體驗?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西安5月17日電(記者 孫正好)陝西歷史博物館是「頂流」博物館之一,在這裏「解碼」文物是什麼體驗?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記者跟隨陝西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張敏,共同穿越周、秦、漢、唐等時代華章,感受文物講解工作背後的忙碌、浪漫與幸福。
「大家仔細看,這座金碗上的動物是動態的,植物是靜態的;一張一弛,彰顯出古代工匠精湛的裝飾技藝。」講解完國寶級文物「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後,張敏帶領遊客又來到另一件唐代珍品文物「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前。「利用重心原理,這隻香囊無論怎麼擺動,香盂都不會傾覆。」

「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講解文物,最直觀的體驗就是講不完,忙不停,因為我們這裏精品文物多,遊客量大。」張敏說,「從上午八點半開館到下午七點閉館,這裏每天都是遊覽旺季,我們每場講解短則兩小時,長則三小時。」張敏笑著說講解工作確實很費鞋,講解員們的日均步數都超過兩萬步,很多時候,鞋跟的底板都會被走掉。
講解之餘,張敏拿起一本《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翻閱起來。忙不停的背後,還得學不停。
「近年來,文博熱越來越火爆,很多遊客都是有備而來的,講解員不能一味輸出,更要不斷學習,更新講解方法。」張敏介紹,陝西歷史博物館擁有170餘萬件(組)藏品,僅講解工作的基礎材料就有10萬字。此外,她還要不斷學習最新的考古資料、學術成果等;通過影視劇、紀錄片等途徑,尋找各類奇妙的混搭知識點,在確保準確性的同時,讓講解更貼近遊客日常生活,引起大家共鳴。

「荊軻刺秦王時,秦王為何來不及拔劍?」通過一柄長達96釐米的秦劍,張敏向遊客們引申出秦劍的突出特點——長。「真實的獨孤信印章有26個面,要比《唐朝詭事錄》中更立體。」結合熱播的影視劇,張敏剖析著獨孤信家族,如何深度捲入隋唐歷史紛爭。
「講著講著,就會不自覺地興奮起來。」張敏說講解工作的另一個體驗就是有趣,「畢竟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國寶’太多了。」面對西周青銅器牛尊,張敏提醒遊客注意「牛大虎小」這一特點,據此解釋當時牛的社會地位;講到秦國杜虎符時,她用「秦國大將可以調動多少兵馬」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在一次次講解中,作為當代女性的她,會特別留意唐代女性的20多種髮髻形式,以及當時女性的防曬辦法,在工作中收穫快樂。

「針對不同受眾,我們要因人施講,但都得講得有趣,講得有親和力。」張敏說,「我特別喜歡與青少年互動,他們看文物的視角更有意思,也讓我深受啟發。」為了更貼近青少年的思維習慣,她常常在家與上小學的女兒做講解練習。「比如小朋友會問,為什麼在唐代陶俑中,小動物不亂跑而是乖乖坐在馬背上?我會沿著孩子的興趣點,講解我國動物馴養的歷史。」
張敏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自2008年擔任陝西歷史博物館講解員以來,她正是用一個個有趣的小切口問題,串聯起陝西這片文化厚土的歷史,累計至少有12萬人現場聆聽過她的講解。「講解員是文物的解碼器,我要通過故事化的表達,講好每件文物承載的文化內涵,這份工作帶給我的體驗還有巨大的獲得感和強烈的使命感。」她說。

17年的講解工作中,張敏的收穫是「愛上了博物館,也愛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每逢休假,她喜歡帶孩子逛各地的博物館,既橫向感受中華文明的豐富燦爛,也縱向體會它的綿延不絕與傳承創新。此外,通過文博進校園、在社區開展公益講座等公益活動,張敏用自己生動的講解,讓文化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我是替文物發聲的人,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我要用更強烈的使命感,用更接地氣的講解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得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