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裝備有望「井噴」出口 除了飛機導彈還有雷達

來源:直新聞  

在不久前的印巴衝突中,雙方展開激烈的戰機、無人機、導彈、火炮攻防。其中,空中戰機交鋒全球矚目。巴方聲稱用中國產的殲-10CE擊落了5架印度戰機,包括3架法國達索公司研製的「陣風」,這也意味著「陣風」自誕生以來的不敗「神話」破滅。

印度「陣風」戰機印度「陣風」戰機

達索公司連忙出來表態,聲稱殲-10CE只負責把導彈發射出去,表示不服。為什麼?無非就是怕「陣風」賣不出去了。過去幾天,已經有這一法製戰機的買家犯起了嘀咕。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印尼國內對本國以81億美元採購42架「陣風」戰機提出質疑,認為印巴空戰已經凸顯「陣風」的性價比、作戰能力及戰略價值均有不足。

有印尼網民稱,「在得知‘陣風’可能被便宜得多的殲-10擊落後,身為印尼人的我為購買這種飛機感到遺憾,希望總統也能購買一些殲-10戰機和其他中國軍事裝備」。

印尼網民:政府該買些殲-10等中國軍事裝備印尼網民:政府該買些殲-10等中國軍事裝備

「A射B導」戰術讓印度戰機無法擺脫

「陣風」戰機好不好,自有公論。今天我們來聊一下巴基史丹的「A射B導」戰術,這是印度空軍從未應對過的先進戰術:巴基史丹空軍的戰機在100多公裡外,朝著印度戰機方向發射導彈,導彈在慣性導航下不斷接近,並由空中預警機或地面雷達等平台通過數據鏈進行引導、修正航向,直至進入導彈的「不可逃逸區」後,導彈的主動雷達啟動,最終完成對目標的跟蹤、鎖定和擊殺。

巴基史丹空軍發射的超視距空空導彈採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作用距離比機械掃瞄的主動雷達導引頭更遠,因此「不可逃逸區」範圍更廣,實現最後擊殺的概率也更大。

雷達是核心 中國造雷達或是「主力」

在空戰過程中,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印度是在「單打獨鬥」,巴基史丹已經是「群起攻之」,自然更具戰鬥力。而「A射B導」的實現最重要的設備就是雷達,發現、引導、鎖定目標等都需要雷達。

YLC-8E反隱身雷達YLC-8E反隱身雷達

目前,巴基史丹混合裝備了包括中國製造的YLC-8E在內的多款地面雷達,還有中國ZDK-03和瑞典「愛立眼」空中預警機。不難推斷出,這次空戰除了中國造戰機「立功」以外,中國造雷達發揮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我國雷達研製在艱苦條件下起步

20世紀中期,世界格局風雲變幻。在核武器的「烏雲」籠罩之下,為預防彈道導彈攻擊,我國急需建造自己的相控陣雷達。當時,由於外國的技術封鎖「卡脖子」,我國走上了艱辛的自研道路。

「7010」遠程預警相控陣雷達「7010」遠程預警相控陣雷達

1970年,在我國北方一座高山深處,出現了一個八層樓高、兩個半籃球場大的「巨無霸」建築,這便是代號「7010」遠程預警相控陣雷達基地。1993年,那裡已經停止了運轉。在退休前的幾十年時間里,它用近萬個「電子眼」掃瞄著遙遠而廣闊的天際,使我們國家清晰瞭望空中情況的距離足足延伸了數千公里,為保衛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公開資料顯示,這座雷達的研製、建設曆時多年。一大批人在荒山之上披星戴月、爭分奪秒。夏天山洞潮濕悶熱、冬天寒冷刺骨,環境非常惡劣,主要負責人之一的雷達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賁德曾回憶稱:「這苦算什麼,大家心很齊,都全力以赴。」

雷達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賁德雷達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賁德

賁德,1938年出生,吉林長春人,雷達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從事雷達系統研究60多年,率領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部超遠程相控陣雷達和機載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是我國機載火控雷達領域的拓荒者和領軍人。

·2017年,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曾專訪賁德院士

直新聞記者:您曾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部遠程預警相控陣雷達,這部雷達建在半山腰上, 是出於什麼考慮? 

賁德:當時主要是考慮安全問題。這個雷達很大,天線面積一千平方米,而且設備量很大,因為要看得遠,容易成為別人攻擊的目標。怎麼使這個雷達能夠安全?選在半山腰。雷達裝在山洞裡面,設備都在山洞裡面,把山這麼剖開,天線鋪在山上,在遭到攻擊的情況下,最多把天線打壞,其他設備還是完好的。

從零起步靠自己摸索 研製相控陣雷達

相控陣技術當時是世界上最尖端的雷達技術,只有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掌握。中國對相控陣技術的探索,基本上是從零起步,完全靠自己摸索。原本學習俄文的賁德,自學起了英語,「沒學過音標不會念,背單詞很睏難,完全死記硬背,吃飯排隊我都拿單詞本在看,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借助字典,我能看英文文獻,開始了相控陣雷達研究。」

讀書期間的賁德讀書期間的賁德

直新聞記者:為什麼在當時那麼困難的情況下,依然要堅持研製相控陣雷達?與一般的雷達有什麼不同呢?

賁德:什麼是相控陣雷達,簡單地說就是擁有相控陣天線的雷達。雷達是依靠電磁波工作的,大家可能有各種印象,雷達是一個像鍋的天線,這個天線要旋轉起來的,為什麼要有這麼一個天線呢?雷達要觀測大的空間,甚至方位是360度、仰角是0到90度的半球空間,而天線是有質量的,轉動就有慣量。慣量就是你想叫天線馬上停下來,它停不下來,叫它馬上指向一個方向,它也做不到。為了克服這個慣量,就想辦法讓天線不動,相控陣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它觀察廣大的空間,這個電磁波集中在很小的裡面,叫波束,這個波束不是靠轉動天線來實現的,它靠一個陣列天線,一個一個天線單元組成一個陣,每一個天線單元後面加一個移相器,就是控制信號向位的移相器,通過控制信號向位,使輻射電磁波的波束不用轉動天線就動起來了。

一般雷達是靠機械轉動,相控陣是電控的辦法,微秒級就可以完成對移相器的控制,你叫它指到哪裡馬上就指到哪裡,不像機械掃瞄雷達那樣慢慢的,這個就是相控陣雷達和一般雷達最根本的差別。

從地面雷達到機載雷達

相控陣雷達研製成功後,新的任務來了!賁德接到任務要搞機載雷達,將雷達裝在戰鬥機上,而且要搞世界上最先進的機載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當時飛機上的雷達只能往上看,看不到敵人的低空飛行目標,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脈衝多普勒技術。

這一干,又是十年。

賁德帶領團隊討論機載火控雷達研製方案賁德帶領團隊討論機載火控雷達研製方案

直新聞記者:為什麼你說機載雷達和地面雷達完全是兩回事?機載雷達的研製難在哪裡?

賁德:搬到飛機上大家都很容易想到,就是飛機的空間有限、動力有限,如果雷達又大又重,飛機裝不上去也帶不動。所以首先要解決體積和重量問題,過去搞機載雷達提出個口號,「為減輕一克重量而奮鬥」,說得是比較嚴格。

第二個困難,飛機上的空間很窄,它有很多設備,有導航設備、有通信設備,戰鬥機上有火控雷達、屏顯、高度表一大堆東西,這些東西放在很小一個空間裡面,它會互相干擾,所以要解決電磁兼容問題。

第三個就是要解決環境適應性問題。因為飛機工作環境很惡劣,起飛降落甚至在飛行過程中振動很大,在地面上,太陽一曬,溫度挺高的,上到高空以後,溫度很低,所以設備要能夠在環境溫度變化範圍內工作,這也是個要解決的問題。第四個就是可靠性。機載火控雷達放在飛機尖那裡,人夠不到,出了故障沒法在空中維修,只能返航。機載雷達為什麼難做,也就體現在這些方面上。

遭遇外國技術「卡脖子」 研製出「爭氣雷達」

1989年底,我國第一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載脈衝多普勒雷達成功問世,賁德和團隊精準地擦亮了我們的「戰鷹之眼」。

機載雷達機載雷達

直新聞記者:在機載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方面,我國曾向外採購遭遇「卡脖子」,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賁德:機載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還是尖端技術,為了從強的地雜波背景中,把微弱的目標信號提取出來,這個難度很大。當時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掌握了這種技術。我們曾經要向美國買,美國說了,這是軍事裡面的敏感技術,不會把它輕易賣給別人。後來我們想從另外一個國家買這種雷達,那個國家也說,這種技術是一項國家財富,誰掌握了這種技術,誰就掌握了一大筆財富。確實很貴,一百公斤的東西要一噸多黃金來換。

直新聞記者:所以國防裝備還得靠自力更生,靠別人靠不住。

賁德:對。機載脈衝多普勒雷達火控雷達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最後把它研製成功。在研製過程中,當時的軍委副主席曾經親自接見我們,瞭解這個雷達研製的情況。在吃午飯的時候,他對我說:咱們今天喝「斷頭酒」,研製不出這種雷達「殺頭」。在飯桌上說的話,我體會這一句話的份量,確實是國家急需,沒有這種雷達,戰鬥機再先進也沒用,打不了仗,你不能往下看,目標都在下面。

參加研製這部雷達的人,長期加班加點。我參加這部雷達研製,十年時間,沒有休息過星期天,沒有休息過節假日,大年初一都在工作。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好在我們把這部雷達做出來了,最後雷達研製出來以後,我大病一場,病了好幾年。

研製成功這種雷達以後,當時國家領導人給我們打電話,你們研製了一部「爭氣雷達」,別人不賣給我們,現在我們自己把它做出來了。

我國的雷達技術位居世界前列 實現「彎道超車」

研究雷達60多年,賁德始終在逆水行舟。他說自己沒什麼過人之處,最大的特點就是「肯吃苦」。這也是我國眾多雷達人的共性,他們不斷追求卓越、迎難而上,在技術封鎖的迷霧中開闢出自主創新之路。目前,我國的雷達技術已經躍居世界先進行列,實現「彎道超車」。

在近幾屆中國航展上,中國企業展出了多款技術先進、功能強大的雷達產品。現場工作人員還曾自豪介紹,他們的雷達曾經成功探測跟蹤到我國周邊出現的外軍隱身戰機,這不用猜都知道指的是誰的戰機了。

要特別指出的是,既然這些雷達都已經拿出來展示甚至外銷了,說明我軍裝備的雷達性能更出色,而且必定還有更先進的雷達在研製。因為我們現在的武器裝備展示原則是「不再先進,才會展示」,「過於先進,不便展示」。

外界普遍認為,此次5·7空戰後,經過實戰考驗表現出色的中國先進武器,有望迎來出口的「井噴」。據說,已經有外國買家組團來中國「掃貨」:飛機、導彈、雷達都想買!

作者丨鍾劍文